绿林网

《色诺芬的苏格拉底》读后感锦集

《色诺芬的苏格拉底》读后感锦集

《色诺芬的苏格拉底》是一本由【美】列奥·施特劳斯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16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色诺芬的苏格拉底》读后感(一):【转】彭磊:施特劳斯与色诺芬

【作者简介】彭磊,男,山东兖州人,哲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古典政治哲学、古典诗学。著有《苏格拉底的明智:〈卡尔米德〉绎读》(华夏出版社,2015年),《哲人与僭主 : 柏拉图书简研究》(华夏出版社,2016)。译有《尼采与现时代》(合译)、《哲学是如何变成苏格拉底式的》(合译),编著《叙拉古的雅典异乡人:柏拉图〈书简七〉探幽》(华夏出版社,2010年)、《莎士比亚戏剧与政治哲学》(华夏出版社,2011年),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柏拉图书信的翻译和研究”(2011),于2018年出版译注本《柏拉图书简》。

《色诺芬的苏格拉底》读后感(二):良知与权力

最近花了近一周的时间来读施特劳斯,这两天读到他的晚期作品《苏格拉底与阿里斯多芬》、《色诺芬的苏格拉底》和《色诺芬的苏格拉底言辞》。这几部书,被布鲁姆看做是施特劳斯的晚年定论,但是这种娓娓道来,又反复辨析的文风,并不是很容看懂。不过,我到是觉得其中有一个情节值得聊一聊。

在法庭上,控诉人指控苏格拉底向城邦引入新神。对于这个指控,柏拉图和色诺芬都记录了下来,想来应该不会有假。但紧接着的指控是说,苏格拉底败坏青年人的品德。这两个指控,在苏格拉底和我们眼里都能辨别出其中的矛盾。如果说,苏格拉底引入新神,就意味着他是相信神灵的。第二个指控说他败坏青年,这其实暗示苏格拉底是一个无神论者,因为在传统的社会,有信仰意味着有道德,无信仰等于无道德,败坏青年的只能是那些没有信仰,缺乏道德的人。

这个两个指控前后矛盾的原因,就在于一方面指责苏格拉底信仰新神,另一方面又认为他不信仰神灵。这样的指控,被苏格拉底清楚地指明了矛盾所在。虽然,苏格拉底为自己成功地进行了辩护,但是我们还是有一个疑问,苏格拉底信仰的究竟是怎样的神明?

苏格拉底并不讳言自己拥有与众不同的信仰,他称其为精灵。这里需要注意,精灵并非原初意义的神明,而是在苏格拉底行为处事过程中出现的声音。就像在法庭上,明明知道激怒法官们会被判处死刑,但是他还是听从了精灵的指引,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自杀般的言辞。因为,他相信精灵的指引是正义的,因此即便会导致自己死亡也在所不惜。

在苏格拉底这里,我们看到了对自己有利和正义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选项。也就是说,对于自己有利的事情,也许并非是正义的事情。反过来说,这就暗示了对于大众有益的事,也许会产生对自己不利的后果。这个区分,其实在苏格拉底的自我申辩过程中反复出现,他指出城邦中有为了金钱而教授修辞术的智术士们。但是,苏格拉底虽总是喜欢与青年人在一起讨论,但并不是为了金钱,而是为了教育青年人。

苏格拉底可以宣称自己为城邦做了很多事,但是并没有因此向大众收取报酬,这就将自己与收钱的智术士区别开来。他是如何向大众提供服务的呢?他将整个城邦比作一匹马,昏昏欲睡,而他自己则是一只牛虻,时时刻刻都在提醒着城邦及其人民应该保持良好的道德。做这件事的后果,就是城邦对苏格拉底提出控诉。

我们这时候可以追问苏格拉底,如果他知道城邦将要起诉他的话,他应该如何进行选择。我想,苏格拉底会说,作为城邦的牛虻,这是精灵要求我做的事,也是正义的事情,我不会因为不利的结果而不去做。

只要有人的地方都是城邦,就一定会存在城邦对于哲人的指控。前者认为后者多管闲事,总是操心什么道德的事!当然,我相信大多数城邦的公民,也同样会感觉到苏格拉底的讨人嫌。但是,对于哲人来说这就是他对城邦应该尽的义务。只有如此,他才完成了自己灵魂的正义。

那么,我们也应该追问,为何在城邦维持正义这么难?难道,大多数公民缺乏道德意识吗?这就涉及到城邦中秩序问题,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城邦就是他们获利的工具,他们为此可以不择手段来破坏礼法。但是,他们必须面对在城邦不断提醒公民需要保持道德良知的哲人。所以,这些人会千方百计用歪理为己辩护,颠倒黑白,宣称人们只要成功,就可以不择手段。任何道德都是虚伪,他们批命攻击哲人的道德,而自己又将道德踩到地下拼命践踏。

我们不妨看看他们宣称的新道德是什么?他们认为,正义是权力者的利益,为此他们拼命地追求权力,想尽办法追求权力,向城邦的主人谄媚,从而获得城邦主人的垂青。当他们获得了城邦主人的青睐后,就会露出凶残的獠牙,向住在同一个城邦的公民喷洒毒雾。进而向哲人下毒手,污蔑其不信城邦诸神,反而引进新神。这句话何其恶毒,他所谓城邦诸神不过是权力者的化身而已,苏格拉底所崇信的不过是作为个体的良知而已。在权力面前,如何保持个人的良知,这诚然是一个问题。但是,这些利益熏心者,则以顺者昌逆者亡的态度来处理与人的交往。在他们眼里,任何向公民教授良知的哲人都是在败坏青年的道德。

结语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一定会有城邦,有城邦的地方,就一定会有城邦与哲人的矛盾,权力与良知的冲突。在这个时候,我们必须追问,自己究竟应该选择内心中良知的呼唤,还是应该追随城邦中权力的叫嚣。

自古仁人志士,在面对权力的屠刀面前,往往舍生取义,在今日善恶尚不难辨,但选择已然难矣。若权力者自称良知,则哲人无所逃遁于天地之间矣!然自古以来,权力者莫不称孤道寡,曰圣曰贤,在权力天理面前,能够谨守道德良知何其不易!然而,苏格拉底可以慷慨赴义,自古慷慨悲歌之士亦多矣,故道之所在,义之所在而已,非道能弘人,实人乃弘道而已。

此时此地,且反复吟诵:人不知而不愠,无乃君子乎!

《色诺芬的苏格拉底》读后感(三):苏格拉底的思想,为后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在有记载的历史中、一些人尽管没有写过一个字,但对后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基督教的灵魂人物耶酥就是其中之一,另一个便是既为教师又是哲学家的苏格拉底。我们对他们的了解完全源自他人之口。在苏格拉底时代有人描述说:“我可以公正地说,在我们这个时代,他是我所认识的人中最勇敢,也是最有智慧和最正直的人”。大哲学家柏拉图非常敬爱他的老师,他常说:“我感谢上帝赐我生命,······;但是我尤其要感谢上帝赐我生在苏格拉底的时代”。苏格拉底被称为是西方的孔子,因为他们都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不是靠政治的力量来成就,而是透过理性,对人的生命作透彻的了解,从而引导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苏格拉底以他的一生影响了弟子柏拉图和再传弟子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认识到当世的社会与政治不能解决人的问题。他用导师苏格拉底的思想影响了西方文明。但遗憾的是:苏格拉底之后的西方思想家们,都只能是局限在哲学的头脑思维层面。1870年哈佛法学院院长兰德尔从苏格拉底教学法受到启发,从此“案例研究教学法”成为各大学纷纷效仿的重要教学方法,影响至今,不能改变。

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苏氏出身平民,生活刻苦,他以自学成为一名很有学问的人,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许多青年常常聚集在他周围,向他请教。他平易近人,热情洋溢,具有朴实的语言,加之幽默风趣,故能使受教者如坐春风,自然潜移默化,他的一生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署,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没有注意到这些,为了追求真理,苏格拉底不顾自己的利益、职业和家庭,他虽然整日为公众利益奔忙,但除曾被选入五百人会议当过一任执政官外,他基本上没有介入过政治生活。苏格拉底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我像一只猎犬一样追寻真理的足迹”,苏格拉底说:“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他曾自问:什么是哲学?他自答: “认识你自己!(know yourself)”苏格拉底在2000年前提出了“知识即美德”的神圣思想,他的思想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他强调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有道德的知识,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人们只有摆脱物欲的诱惑和后天经验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他认为道德只能凭心灵和神的安排,道德教育就是使人认识心灵和神,听从神灵的训示。他提出肉体易逝,灵魂不朽。苏格拉底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

苏格拉底在白天闹市中就常会进入到深深的禅定中,在他身上常有神迹现象出现。在古希腊,有一回,有位叫凯勒丰的来到以准确的预言而闻名的德尔斐神庙,向神提出问题- --求神谕告诉他谁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女祭司传下神谕说,没有人更智慧了。苏格拉底并不认为自己是最有智慧的人,他造访了一个又一个享有智慧声誉的人,发现这些自认为聪明的人最不聪明之处就是以自己所不知者为知。于是他终于明白,神谕通过苏格拉底告诫人类,最聪明的人是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微不足道的人。这就是公元前399年雅典五百人陪审法庭对苏格拉底进行审判的原因,苏格拉底在申辩中所说:“这些年来,我把私事置于脑后,抛弃天伦之乐,为你们的利益整日奔忙,像父兄一样默默地照顾你们每一个人,敦促你们潜心向善”, 雅典人利用雅典民主制这架机器,处死了他们本邦引为骄傲的思想巨子苏格拉底。有位青年曾说:“在这段时间中,我开始明白你是最高尚、最伟大、最勇敢的人,这样的人以前从未到过这儿”。

苏格拉底之死,为后人留下了永久的话题,苏格拉底的思想,更为后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苏格拉底都有一大批崇拜者。与一些人类的大宗师一样,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极大的。哲学家们往往以苏格拉底为界,把古希腊哲学划分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和苏格拉底以后的哲学两大部分。他的行为与智慧,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著作中的记载流传下来。这些著作都是以苏格拉底和别人的对话为内容展开的。尼采称苏格拉底是西方哲人最优秀的灵魂。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约翰·密尔(John Stuart Mill)赞颂说: “苏格拉底是被处死了,但苏格拉底的哲学如日中天,光辉照遍整个的知识长空”。坦言令人不快或不受人欢迎的事实真相,指出当权者所犯的错误,这些事做起来绝非易事。但苏格拉底没有一天不是这样做的。他这般尊重事实,维护正义,虽在当时常常引起他人的嫉恨,却赢得了后世几千年的纪念。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