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地球生命小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地球生命小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地球生命小史》是一本由(英)亨利·吉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2,页数:3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球生命小史》读后感(一):不要绝望!地球依然存在,生命依然存在!

书名:《地球生命小史》

类别:硬核科普

获奖:2022年度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

页数:336

作者:(英)亨利·吉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一句话推介:对于热爱生命演化历史的人来说,一定要看。

作为一本科普类硬核书籍,作者亨利·吉绝对是重量级人物,专业素养不言而喻,他不仅仅是世界著名学术期刊英国《自然》杂志的资深编辑,也是一位毕业于剑桥大学的古生物学者,读研期间主攻英国冰河时代牛科动物的演化,1987入职《自然》杂志。

秉承着过硬的专业知识,亨利·吉在科普出版业发展的如鱼得水,他的文章体现其一贯的学术精神知识丰富逻辑丝丝入扣并能凭借媒体人的敏锐,适时捕捉到公众迫切追逐的热点内容,同时作者的文风自然流畅,虽严谨(书中有近60页的关键语注释)但不死板,即使是家长读给自家娃也是不错的。

比如说,书中“人猿星球”中是这样写的:

大陆的漂移像是一出精心安排的舞剧,虽然缓慢但中途不会停息。

南极洲是盘古大陆解体后分离出来的一块大陆,到距今约3000万年的时候,它已经向南漂移了很远,四周被大洋环绕。看起来这只是一件小事,但地球的气候却从此发生了深刻的长期变化......

终于有一年,冬天的积雪在春天来临后没有完全融化,而是一整年都保持冰冻状态。

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过去了......冰墙从山脉冲向低地,抹平了所到之处的一切。即使是海岸线,也不能阻挡冰川的前进。

这本书以时间为轴,共有12个章节,前11章分别是:“冰与火之歌”、“动物的集结”、“脊椎的起源”、“登陆与奔跑”、“羊膜动物崛起”、“三叠纪公园”、“飞翔的恐龙”、“伟大的哺乳类”、“人猿星球”、“走遍世界”、“史前史的终结”。作者特别将人类怎样从非洲扩散向各个大陆而最终一统全球的艰辛历程加以详细解读,相信这也是大家最为关注的。

除此,在这本《地球生命小史》中还会从文字中“见”到很多只剩下名字的灭绝生物,忽然想起一个公益广告,不要让它们成为书本上才能读到的一个名字......或许也正因如此,是它们让抽象的演化历史更加形象生动甚至触目惊心吧?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叫做“从未来看过去”,作者预测了未来地球的大陆和气候变迁,虽不乐观,但正如作者所言:

不要绝望!地球依然存在,生命依然存在!

《地球生命小史》读后感(二):关于生命的交响诗

地球46亿年漫长的时光,被作者以诗意的语言浓缩在一本小小的书中。

生命究竟是什么?每一个科学家都在寻找答案却不尽相同,而作者诗意的娓娓道来,书里没有图片,细腻的文字却能充分填补了想象力的空白,文字的节奏不缓不急,一幅幅生命的场景跃然纸上,我们能看到地质变迁引发的末日景象,也能看到远古巨兽的体态大小、羽毛颜色,眼睛和趾长得什么模样,直接带眼睛走入那条演化的长廊。 从一颗巨大质量的恒星爆发出的最后光辉开始,到银河系边缘的“小小一隅”,一个叫做地球的星星,随着一颗新生的恒星悄悄地热烈地凝聚,在它的内部,一切似乎无声的、自然而然的开始了。 没有为什么诞生,只有怎样诞生:“最早的生命不过是浮沫状的膜,它们出现于岩石里的微小孔隙中。”膜的内外交换着物质,这样最最原始的“化学反应”,就是生命的起始——它们“已经站在了生命的门槛上”;而它们或者说我们的目的——“对抗熵增正是生命的本质属性”。 生命生长得迅速而又兴盛,只不过……众所众知,地球曾经经历过五次生物大灭绝(人类的时代正在经历着第六次),于是,跟着作者奏出的乐章,一次一次数着,曾经地球不是现在的样子,虽然已经是太阳系中最适合生命“宜居”的地方,但在漫长到需要以地质纪年的岁月中,各种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次一次到来,每一次剧烈的变动,都有一大批本来繁忙生息的生物消亡,而新的物种诞生,更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加上一些必须的运气,它们重新崛起,遍布全球,生生不息…… 海草、藻类、苔藓、华夏鳗、三叶虫、二齿兽、恐龙……这些我们已经知道的和什么痕迹都没留下的生命,都曾经生活在这个共同的家园。

关于它们的一切,我们好奇而又迫切,也许因为那本来也关乎着人类自身。作者音乐般的文字是沿着“进化之树”的,每一个被讲述的代表性生物,都是乐章的小小高潮部分。 于是我们可以知道不计其数的考古生物学知识,它们极其有趣,有的却也有点“冷”:最早的微生物蓝细菌生长而成的叠层石,在长达30亿年的时间里它们是无可争议的世界统治者;约20亿年前,不同的细菌种群学会了在同一个膜中生活……真核生物诞生了;体型稍大的浮游生物演化出了一个特殊的部位,通过它营养物质可以进入,代谢物也可以排出。这个部位被称作口,尽管它也同时具有肛门的功能…… 然后,为了适应和生存,是牙齿、眼睛、下颌、脊椎、四肢……今天我们在只有不舒服的时候才会想起的,却是演化之路上的关键。还有,翅膀…… 一直以为飞行是人类所能幻想的最美好的梦,作者也用了大段文字展现了飞翔需要的演化技能,虽然,许许多多的物种包括人类自己,在演化的路上放弃了它(当然了,人类用自己的智慧实现了其他方式的飞行)。

侏罗纪的恐龙灭绝之后,哺乳动物也并没有立刻成为地球上的霸主,除了跟着恐龙一起消失的,只有四个类群幸存了下来——单孔类动物、有袋动物、胎盘类哺乳动物和多瘤齿兽类,它们要面临灾变后的顶级对手——骇鸟类。 但是,经过了一段看似无序的“乱闯乱撞”,到了中新世,旧世界已经成为了一个猿类星球。

在我们眼中,这场此起彼伏的生命之乐中,“人”无疑是其中的高潮部分,从“直立人”出现的时候开始,虽然严格来说,他们不是“我们”,虽然我们的DNA里还深藏着他们……但是,地球的变化和人类的迁徙发展相伴,共同舞出了如果不能说最华彩也是最神奇的乐章。 生命的目的是生存,我们的听觉、我们的呼吸,我们学会了奔跑,我们出汗……这一切司空见惯的都是我们为了存在一点点准备好的。但我们还是会迎来终章,我们随着作者回顾物种们一路走来至今的历程,一边看到他预言一个并不美丽的未来,如果说有什么值得欣慰,那就是地球生命的休止符,不是由人类划下的。

《地球生命小史》读后感(三):宇宙诞生到萌生细菌、人猿星球到人类灭绝,亿万年时光脚步匆匆

在距离今天4.85亿年以前,地球上出现了一个生命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这个时期持续了5600万年。

5600万年,对于人类的寿命来说也许是非常漫长的,但是对于地球的生命周期来说,只是短短的一瞬间。

寒武纪是生命演化史上的一次大爆发,不论之前或之后都没有哪个时期能与之相比,在寒武纪之后一直到今天,生命只不过是在已经定好的基调上继续发展而已,所有现存的主要动物类群在这个时期都陆续登场。

这些多种多样生物的出现不是突然产生的,这与在此之前漫长年代的积累和变化是分不开的,《地球生命小史》这本书从宇宙诞生开始,向我们讲述了生命是如何在地球上产生并发展的。

在遥远的过去,一颗巨型恒星耗尽了燃料,因为引力的作用发生内爆,引起反弹性的大爆炸,这就是“超新星爆发”。

数百万年之后,引力波又将爆发产生的星云收缩,产生核聚变反应,一颗新的恒星又产生了,这就是我们的太阳。

围绕太阳旋转的星云逐渐凝聚成一颗颗行星,其中就包括地球。地球在形成过程中与其他行星相撞,飞溅出的物质形成了地球的卫星——月球。

随着时间的推移,密度较低的元素形成了地壳;密度较大的元素形成地核;地球的旋转产生磁场;地表岩层破裂,产生大海;板块互相碰撞,形成山脉和大陆。

生命在地球表面环境的动荡中诞生了,最初的生命只不过是浮沫状的膜,正是这些简单的膜状物,成为了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祖先。

很快,在海底深处的火山附近又诞生了新的生命,这种叫蓝细菌的微生物统治了地球接近30亿年,它们把自己和沙砾结合在一起,变成一块块礁石。

为了抵御强烈阳光中的紫外线,蓝细菌学会了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后果之一是空气中的氧气开始增加,这对众多习惯于无氧环境的生物来说不啻于一场灾难,这被称为大氧化事件。

被氧化的岩石大量吸收空气中的甲烷和二氧化碳,导致地球温度骤降,进入了第一次冰期。

细菌的生命力非常顽强,它们几乎可以在任何环境中生存。不同种类的细菌聚集在一起,可以更高效地吸收养料甚至交换基因。细菌的群居生活造就了有核细胞。

一种叫做古菌的细胞推动了各种细菌的结合,结合后的细菌开始专注于各自自己的任务,形成了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核,这种有核的细胞又被称为真核细胞,真核细胞的形成标志着真核生物的出现。

真核生物的生殖方式由分裂生殖变为有性生殖,物种的多样性大大提高了,出现了各种各样新的生命形态,陆地上的淡水池塘和溪流里开始有了生命的痕迹。

8.25亿年前,罗德尼亚超大陆开始解体,引起又一次全球性冰期,持续了约8000万年。

伴随着罗德尼亚超大陆的解体,出现了一种最原始的动物——海绵。海绵一经面世,就开始改变世界。他们夜以继日地食用有机颗粒,最终导致海水和大气中氧含量缓慢增加。

后来,水母和蠕虫也加入了海绵的工作,这导致了两个结果。第一,海水中的氧含量进一步提高,更大体型生物的出现成为可能;第二,蠕虫大量繁殖,最终将海床上堆积了20多亿年的淤泥全部吃光,然后开始互相蚕食,这种竞争推动了演化。

这一时期的冰期气候给原始动物的生存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反而推动它们向更复杂的方向演化,它们在逆境中变得更强壮。

大约6.35亿年前——生物学家将这段时期称作埃迪卡拉纪——第一次复杂动物的大爆发开始了。

这一时期动物的特点是他们开始可以自主移动,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蠕虫和软体动物。它们在与口相对应的身体的另一端发展出了肛门;为了适应在泥土中挖洞的生活,有些在身体内长出了内骨骼,有些在身体外长出了外壳;为了划水或在海底爬行,有些还长出了类似足的凸起。

在竞争的过程中,这些蠕虫们还逐渐生出了牙齿和护甲,用来吃掉其他竞争者和避免被其他竞争者吃掉。

在埃迪卡拉奇末期,随着海水对大陆的进一步侵蚀,海洋面积扩大,生物们有了更多的生存空间;陆地上的钙大量溶解进海水里,海洋生物们开始利用这些钙净化出贝壳和骨骼。

大约5.5亿年前,一种叫做克劳德管虫的动物最早进化出了矿化骨骼。动物演化史上的第二次大繁荣就要开始了,它被称为寒武纪。动物开始对挖洞、游泳、打斗和捕食越来越熟悉,它们开始拥有用钙化合物增强的坚硬骨骼和牙齿。

寒武纪持续了5600万年,这个时期是生命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很多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都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比如虾和章鱼,甚至还出现了最早期的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最原始的种子在漫长的历史黑夜中出现了第一点微弱的亮光,因为人就是脊椎动物,如果生物演化史上不曾出现脊椎动物,那么我们人类今天完全就是另外一种样子。

《地球生命小史》介绍的重点就是脊椎动物的演化历史,它介绍了脊椎动物的一系列重要生物结构,如取食器官、陆地运动器官、生殖结构和飞行器官等等是如何演化的;也介绍了很多脊椎动物亚类群的演化历史,介绍它们如何从海洋登上陆地,又如何从陆生变为水生,如何从陆地飞上蓝天,又如何从蓝天回到地面。

《地球生命小史》就是这样一本从宇宙诞生之初开始讲起,对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演化过程都进行简略介绍的科学普及书,并且这本书还对地球的未来进行了展望,预测了人类灭绝的不可避免性。对于热爱自然科学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END—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