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西南联大通识课:典藏纪念版》(全七册)》经典读后感有感

《《西南联大通识课:典藏纪念版》(全七册)》经典读后感有感

《《西南联大通识课:典藏纪念版》(全七册)》是一本由陈寅恪 / 冯友兰 / 朱自清著作,四川天地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46,页数:25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南联大通识课:典藏纪念版》(全七册)》读后感(一):西南联大的哲学课:王安石哲学思想之建立自我

西南联大哲学课里,贺麟讲宋明理学的内容里包括王安石的哲学思想。

王安石的哲学思想出发点为“建立自我”,建立自我是他所做的立本、立大、务内的功夫。王安石个性倔强,卓越不拔,有创造力,有革命精神,这些都是他建立自我的功夫。

建立自我是在知的方面以自我意识为认识外物的根本,在行的方面要利人济物、修齐治平。建立自我可按照如下内容来努力。

首先,要建立自我,消极方面不能被物欲名利所拖累和束缚。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摆脱物欲名利的功夫,不至于沉溺于名利而不能自拔。王安石曾在《进截疏》里说:“不淫耳目于声色玩好之物,然后能精于用志。能精于用志,然后能明于见理。”

其次,建立自我要使自我以道或以理为归依,不随俗浮沉,与世俯仰。不以众人的意见为意见,而为真理守节操。

第三,建立自我,可让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心中自有主宰,能致良知以读书,不为侠义的正统观念所束缚,能自己受用随意驱遣,而不陷于支离。

建立自我,不仅仅读书可以主动,不再受书本束缚,视听言动,也有自我做主宰,不随着外物的变化而转移。非礼勿视,不是消极地不听外物,而是看尽天下之物,不能乱我心的聪明。非礼勿言,不是消极地不说话,而是听尽天下之言,不能乱我心的聪明。非礼勿动,不是消极地不行动,而是自己行为坚定,不因外物的变化而有转移。

也就是说,他认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不是束缚自己的,而是有理有据地视、听、言、动,根据这些外部事物来验证自己的耳目聪明。

这不是消极逃避外物,而是在积极想办法,借用外物以考验自己。

有位优秀的母亲,儿女功课十分优秀,这位母亲在自己家中从来不说谁家的孩子考试倒数,也从来不在家中讨论其他不好的事情等。作为一个女人,一个家庭主妇,一个母亲,用这种方式保护好家庭的“风水”,其实对孩子成长以及整个家庭的发展大有裨益。

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都是要依理用正确的视、言、听等来实现自己,而不是消极地逃避外物,是要积极地借用外物来考验自身耳目聪明。

有了先天自我的灵敏性,那么视、听、言、动自有其准则。耳目只是能听能看的感官,然而自我的理性是帮助耳目实现认识和理性分析的基础。口耳是传达心意的媒介,如果不能心领神会,以心传心,那么就会沉没于外物,失去自己,就很难得到真知识。

第四,建立自我,以自我的内心是随机应变的准则,反对权威,反对泥古,注重随时,权变革新,以作自由解放及变法维新的根本。

王安石反对荀子的性论,他以性情合一论为出发点,以性善恶混之说为过渡思想,而归结到性善论。

在《性情》中,他首先提出性情合一的主旨:“性情一也。世有论者曰,性善情恶,是徒识性情之名而不知性情之实也。喜怒哀乐好恶欲,未发于外而存于心,性也。喜怒哀乐发于外而见于行,情也。”可见他以体用内外合一的原则,来说明性情之一而不可分的关系。他提出性情合一说,有两个作用:一是借以反对性善情恶说,一是由性情合一,认识由情知善,知性亦善。

《《西南联大通识课:典藏纪念版》(全七册)》读后感(二):西南联大的国学课上,冯友兰如何讲老子

冯友兰先生在西南联大时,有一篇《老子》讲议,里面提到《老子》的“天地不仁”,不仅取消天之道德的意义,而且取消其唯心的意义,古代所谓的道,都是指人道。《老子》赋予道形而上学的意义,以为天地万物之生,有其自身的总原理。在《老子》的思想里,道似乎是一切的总源。

作为读者,私以为,人道需要符合天道,也大体符合天道,但有时候,人道与天道可能是相背而行的。

举例来说,古代的婚姻只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较少考虑结婚男女双方的个人意志和感受。若以现代的恋爱观来考虑,这显然违背个人意志,是不够人道的。可以说,古代的婚姻违背人道。

但人类有繁衍生息的本能,这也是人类得以不断发展而并未灭绝的根本原因。封建社会的包办婚姻虽然违背人道,却不违背人类生儿育女生生不息的大道,这个大道是符合天道的,所以包办婚姻不违背天道。这是这个制度得以存在千年的原因。

包办婚姻违反人道,但不违背天道。从当时社会生产力来说,人道必然服从于天道。

当社会进一步发展,包办婚姻不再符合历史潮流,才最终被抛弃。但生儿育女的需求,却也从未断绝,只是在当今这个社会,人们对这方面的需求早不如从前那么强烈。

《老子》观察宇宙万事万物的变化,再从其中发现一定规则。这些通用的规则被归结为“常”,“常”是普遍永久的含义,所以道也叫做常道。《老子》里有句话“知常曰明”。“知常”是指依照常理而行事。正是因为人们了解学习宇宙间万事万物变化的通用规则,才能以此为规矩以正自身言行,以免违背常道,招致祸事。

以大学生学习某一科目为例,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往往开设有几门类似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新闻发展史一类的课程,就是通过学习了解新闻传播的理论机制了解新闻传播的基础规律,学习国内国外新闻发展传播的历史,了解新闻传播有哪些客观规律,继而依规律行事,用理论指导实践。

事物的变化有一个规律,就是一个事物发展到极点,就必然会变化到反面去,所谓物极必反,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才有“福祸相依”的说法,也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功坚,强者莫之能胜”,这些都是世间万事万物变化的自然规则。

在知道事物变化的种种规则后,“知常曰明”的人,出世接物都有一定的方法,这是根据规则总结出的种种道理。所以,“知常曰明”是人们自处的基本道理。

一个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向其反面发展,这就是由正而反的道理,所以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如果只有直就会变为屈,如果只有巧就会“弄巧成拙”。屈中有直,拙中有巧,是大直大巧。

有人曾说,优秀的女性身上一定具备某几种男性特质,而优秀的男性身上也一定具备几种女性特质。如果一个女性只具备女性所独有的几种特质,而完全不具备男性所独有的部分特质如坚强、果敢等,那么这个女性可能太柔弱,不够刚强。如果一个男性只具备男性所独有的几种特质,完全不具备女性所独有的特质如细心、细腻等,那么这个男性可能过于粗心,在情感上很难与人产生深入交流等。

《《西南联大通识课:典藏纪念版》(全七册)》读后感(三):西南联大的文学课讲了哪些内容?

西南联大的文学课依次从先秦两汉文学讲起,有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元文学和明清文学,按历史发展脉络逐一介绍。

其中,先秦两汉文学有《诗经》、《左传》、《国语》、《史记》、西汉的散文辞赋、《汉书》、五言诗、《古诗十九首》作为代表。歌谣被形容成“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这说明当时的歌谣是人们在生活生产中偶然创作出来,在广泛流传中最终形成诗篇。

《左传》里的篇目经常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作为课文,《左传》记录春秋列国政治、外交、军事等各方面的活动及有关言论,其次是天道、鬼神、灾祥、卜筮等,主要记载作者认为可供劝诫世人的事情和言论。

《左传》通过人物言行所表现的进步思想非常显著。首先是民本思想,其次是爱国思想。关于民本思想,师旷曾根据人民的厉害而发表政见,给统治者敲警钟。春秋以来,阶级斗争十分剧烈,统治阶级里,慢慢有人在实际斗争中接受经验教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意识到如果要维持自己的通知,就必须争取人民。而这就是民本思想产生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书中对宗法伦理思想、正统等级观念以及宗教迷信的宣扬,都是《左传》的严重缺点。

再说说《史记》成书的不易。

《史记》作者司马迁是太史令司马谈的儿子,小时候在乡里给人耕田放牛,后来司马谈做了太史令才将他带到京师读书。他十岁读书,二十岁到处游历。因游历搜寻不少史料,听来许多奇闻异事。这让他见闻和胸襟得到拓展。

父亲病故之前,拉着司马迁的手对他说了一番语重心长的话,他言及自己没能赶上封禅大典,身为太史令却又未能禁止,希望儿子能继承家业再做太史令,成就他的志向,扬名于世,方为大孝。

后来,司马迁做到太史令,广阅藏书史籍,开始著书。

再后来,司马迁因帮李陵说话,被汉武帝处以宫刑。宫刑是个耻辱,司马迁只能更加发奋努力,在狱中专心写书,好留名于世。好在两年后汉武帝大赦天下,司马迁得以出狱,但却做了宦人做的官——中书令。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共计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到宣帝时,他的外孙杨恽将全书献上朝廷并公之于众。所以,《史记》可说是司马迁的呕心沥血之作,而这背后,也承载了司马谈对儿子的一种寄托。《史记》流传甚广影响甚大,司马谈若知道,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再说唐诗,唐诗有很多类别,包括宫廷诗、赠答诗、园林诗、行旅诗、征戍诗、声伎诗、杂戏诗、僧道诗、异俗诗、书画诗、田园诗、类书诗等。

说到唐诗,不放了解一下杜甫的故事。杜甫原籍襄阳,小时候因母亲死得早,他被寄养在姑母家里。杜甫自小多病。由此他和姑母的儿子都病着,请来的女巫说,要想病好,病人要睡在东南角的床上,但东南角的床铺只有一张,病人却有两个。杜甫的姑母将杜甫安置在吉利的床上。后来,表兄去世了,杜甫长大了,他一辈子都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姑母。

同样写诗,苏轼生于北宋,是北宋的大诗人。他的诗能代表宋诗面貌,不仅内容丰富,而且风格多变,题材广阔。不仅有反映社会生活的诗,还有描写山水、人物、动植物的诗,有朋友之间的赠答诗,还有记述生活琐碎的诗,他擅长描写、抒情、说理三方面的技巧。

苏轼的书能表现他热爱和关怀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他喜欢自然,有很多描写山川风景的诗,苏轼还有很多描写草木禽兽的诗,也有很多有关饮食的诗,这足以说明他人生态度足够乐观,对生活足够热爱。

苏轼博学多能,有极高的文学修养,再加上他四处宦游,生活经验十分丰富,,因此是个包罗万象,能很好地展现世界与人生。

其次,苏轼的诗歌纵横曲折,无不能达,十分爽快畅意,他以散文的风格写诗,说理形象,议论畅达。再者,他的诗富含哲理,深有理趣,能以诗人的感受能力观察世界,了解人生生活,擅长比喻,“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可见他那达观的人生态度为诗歌增趣不少。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