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都是红尘一俗人: 中国文人大儒的另一面》读后感1000字

《都是红尘一俗人: 中国文人大儒的另一面》是一本由熊显华 / 许晓善著作,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 元,页数:2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都是红尘一俗人: 中国文人大儒的另一面》读后感(一):《都是一俗人》:历史长河中中国文人大儒的另一面

提起诸葛亮、范仲淹、朱熹等人,他们都是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圣人、大儒和名士,我对他们的了解以及写进语文作文里的一直都是中规中矩的成就与贡献,他们俨然成为我们学习的模版,冷冰冰的,没有一丝人情味。本书完全突破了这样单一的视角,不管是什么圣人,首先他是一个人,是万千红尘里的俗人。

本文充满特色,作者有意避开书写那些耳熟能详的名人事迹,而是掩去他们身上闪烁千年的光芒,侧重于描摹他们作为常人充满烟火气的生活日常,原来跌下神坛的他们还有这样的一面,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这样感叹,于是好好生活的想法越来越强,甚至平常厌烦的琐碎也有了自己存在的意义。

两位作者之中熊显华老师对人文历史、古典诗词和传统文化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还能以 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而许晓善老师绘画专业毕业,热爱钻研民国大师的生活美学,两位形成了完美的互补。

王阳明在历史书本中是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也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因此我本以为他会是一个一丝不苟、信奉教条主义并用严格的律法规范自身的言行的小老头,一时吃到了不符合他人设的瓜而感到新鲜不已。

目录的形式也颇为用心,每一位人物都用一两句话简单概括,也提炼出了作者对于不同人物的主要观点,评价王守仁是这样说的:传世奇儒,不愧大明与天下,这是极高的评价,是现代文人对历史长河中的文人一种肯定的凝视。

全书图文并茂,引经据典,把枯燥的历史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讲成了栩栩如生的故事。王阳明“逃婚”是因为结婚时,他因为沉迷于讲授养生之术的道士的言论之中,以致忘记了自己的大喜之日,让人哭笑不得,忍俊不禁;诸葛亮《隆中对》的成功并不是偶然和运气,其中涉及的思想复杂全面,完全可以作为后世各种策略规划的鼻祖与典范。

文人大儒除去光环和标签就是有着和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从这样的角度看待他们,似乎是了解真实的他们的不错选择。俗世红尘,希望有机会继续拜读两位老师对其他人的叙写。

《都是红尘一俗人: 中国文人大儒的另一面》读后感(二):文人大儒的俗世真相

董仲舒、范仲淹、朱熹、王守仁、纪晓岚……提起这些中国历史中的文人大儒,我们想到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存天理,灭人欲”乃至影视剧中的“铁齿铜牙”形象。几经或因巩固统治需求,或因统一人心必要,这些历史文人名士俨然变成了“完美”的“圣人”。在我们所捕捉到的只言片段,很多时候我们甚至以为他们已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境界。

然,圣人光环之下,他们也是寻常人,有七情六欲,有爱恨嗔痴,有颠簸起伏,有百态人生。青年作家熊显华、许晓善所著的《都是红尘一俗人·中国文人大儒的另一面》,精选了从汉代到清朝具代表性的十位圣人。在两位作者的笔下,书写了这些圣人大儒们的生活真相,显露出有趣的灵魂。

在阅读间,我们越过重重叠嶂,拨开层层迷雾,精细的探寻到了文人大儒们的俗世真相。

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局面的兴起,追溯起来应源自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其中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暗合汉武帝的心意,也体现出董仲舒同样想借此“约束”君主行利民利国之举的“书生意气”一面。

“隆中对”是诸葛亮的“出山”节点,《隆中对》不仅是诸葛亮对东汉末年天下大势的勘破,更是一份展现自己、推荐自己的“企划案”。或者应该说从“躬耕于南阳”到博览群书、广泛结交,再到“三顾茅庐”,诸葛亮都在为其“伏龙天下”作筹备和铺垫。诸葛先生的远谋与智慧确实让人惊叹和折服。

提起朱熹,对他的评价往往毁誉参半。但不可否认,朱熹在儒家理学上的贡献颇大。而在翻阅中,我们方知朱熹在国计民生上也是有大作为。朱熹在追求“至圣”人生目标上,不仅在学问和教育上用工,更是心系排解百姓燃眉之急。

在王守仁的身上我们则真切感受到了“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由“守仁格竹” 到“龙场悟道”,王阳明历遭曲折、颠簸不平,终悟“心即理”,“致良知”。

我们也叹具独特人格魅力和惊才艳艳的金圣叹却悲剧落幕,走近了吴敬梓的“冷眼观世”和人间醒悟,更品出纪晓岚的诙谐幽默的文才和上超然世外的人生哲学。

《都是红尘一俗人: 中国文人大儒的另一面》读后感(三):人生多风雨,需要一颗强大的心

古诗词很美,但是古诗词背后的人生往往很不美。 但不完美也是一种美。 正是这种不完美的人生,最终成就了那些优美瑰丽的诗作。 《都是红尘一俗人:中国文人大儒的另一面》书中记载了15位文人墨客鲜为人知的故事。

他们是:苏东坡、李白、杜甫、陆游、陶渊明、陈子昂、王维、韩愈、李煜、辛弃疾、柳宗元、欧阳修、温庭筠、谢道韫、李清照。 每一位都大名鼎鼎,每一位都风骨高清。 作者熊显华、许晓善广博的学识,通俗的语言,深邃的洞察,深刻的剖析,非常吸引人。

01、用入世的态度做事,用出世的态度生活 《登幽州台歌》中有句诗很著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首诗的作者陈子昂,在诗词上很有成就,在政治上也颇有见地。 论才华,陈子昂不比很多才子差,他处心积虑,花天价买了琴,摔碎了给人看,轰动一时,却只为让当权者看到自己的闪光点。 他有思想,有抱负,也肯动脑筋,为了受到重用,有时甚至不惜让别人唾骂。 当时,武则天称帝,很多人都想讨伐她,有的用武,有的用文,陈子昂却对武则天大家歌颂赞美,真是谄媚到了家。 但是,最终拍马屁也没让陈子昂仕途亨通,反而让自己陷入郁郁不得志的境地,何苦来哉。 太过执着的人生真得很苦,与陈子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王维。 王维,字摩诘,是画家、诗人、参禅者,诗、书、画、音乐样样精通,诗风颇空灵。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的这首《鹿砦》非常著名,苏东坡对此诗更是大加赞赏: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出身于虔诚的佛教徒之家,喜欢过一种幽静的生活,退朝之后,常常焚香独坐,颂禅打坐。 不能说哪种生活方式更好,只能说自己更喜欢哪种方式。 遵从自己的内心,但不要过分执着所谓的功名利禄。 不执着不是不追求,而是不必陷入一种求而不得的泥沼。 追求,不是为了到达彼岸,更是为了体验在路上的心境。

02、坎坷,能让一个人奋起,亦能让人豁达 从李白身上,可以看到三种身份:诗仙、酒仙和剑仙。 之所以能称为仙,主要原因是他的思想中融合了儒、道、游侠、纵横家等多家思想。 李白常年在外游历,喜欢结交当地豪杰,有人便因此评价他喜欢巴结权贵。 真实的情况是,李白虽然有才学、有抱负,但他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因为他的父亲是贩运盐铁的商人。在唐代,商人的儿子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别无选择,李白只能靠引荐才能为官。 为了宣传自己,李白写文章,结交名流,甚至一年用了30多万两银子资助落魄公子。 虽然基本每次都以失败告终,但李白始终是当初的少年。 后来,在接到朝廷任命时,我们可以看到李白雀跃的心情:“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行走人世,真需要一颗随时满血复活的心。 命运坎坷、怀才不遇的又何止李白一人,苏东坡更甚。 苏轼的才情自不必说。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一书中是这样描述的: 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 人们之所以如此喜欢苏东坡,除了他的才情,更在于他历经磨难后的豁达,身处困境中的乐观。生活困窘却能悲天悯人,被生活捶打千万遍也能保持幽默本性。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的通透已然超越了自己的处境。

03、命运之手又何曾放过谁 谢道韫,被誉为咏絮才女,因“未若柳絮因风起”而得名。宰相谢安的侄女,身为将军的父亲谢奕,将其视为掌上明珠。 谢道韫出身于“旧时王谢堂前燕”诗句中的名门谢家,从小天资聪颖颇具才情,可谓世人眼中的女神。偏偏叔父谢安为她选中了王羲之的二儿子王凝之做丈夫,此人除了炼丹焚香,其他一概不感兴趣,最终死于叛军之手,四个儿子也没能幸免于难。 丧夫亡子后,谢道韫开始投身诗词,一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 宋朝诗人蒲寿宬对谢道韫评价道:“当时咏雪句,谁能出其右。雅人有深致,锦心而绣口。此事难效颦,画虎恐类狗。〞 真是造物弄人,我且活好。 同为才女,李清照也没逃过命运的捉弄。 李清照出生于典型的书香世家。父亲李格非精通儒家经典,曾任太学录、太学博士等官职。母亲王氏则是翰林学士、吏部尚书王振辰的孙女。 早年,李清照的词作中透露的大都是生活的悠闲甜蜜,金兵入侵后,词作多哀惋感叹。 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的相识,属于一见钟情。 在《点绛唇中》,李清照这样描写两人初次见面的情景: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结婚后,两人的幸福甜蜜是很多人羡慕不来的,后来因为党派之争,赵家没落。但即便如此,两人也依然过着平静幸福的小日子,而且一过就是十年。 然而,这样的平静还是被打破了。赵明诚因工作变动,与李清照分隔两地,此间,李清照的词大部分都在描写相思离愁之苦。 丈夫赵明诚死后,李清照大受打击,身体每况愈下,张汝舟趁虚而入,和李清照结了婚。 但是,渣男很快暴露了本来面目,对病痛中的李清照拳脚相交。张汝舟不是看重李清照的人,而是她手中的文物。 离婚,50岁的李清照终于摆脱了渣男,且更多了几份坚强和刚毅。 04、结语 从这本书中,不仅可以感受到诗词之美,不能体会诗人内心的那份坚持与不屈。 世事多变,不变的是我们对生活的期许。 本书读来感触颇多,意犹未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