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高卢的技艺》读后感100字

《高卢的技艺》读后感100字

《高卢的技艺》是一本由[美]玛丽安·德本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48.00元,页数:2023-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高卢的技艺》读后感(一):“禁止暴食但支持美食”的“食欲文化”

世界各地都有美食,只有法国人创造了“美食学”的说法。法国的美食与文学天然结合在一起,以法国人特有的浪漫情调呈现出来。所以我们一提到法餐厅,就会联想到情意绵绵相对而坐的美女帅哥,轻柔的音乐、精致古雅的枝形吊灯、彬彬有礼的服务生,以及轻摇红酒杯的巴黎派头。法国料理不在乎吃什么,其“精髓在于与美好的人一起享用美妙的食物,并遵守其原汁原味的规则”。这种规则,可以称之格调,也可用书中的原话——“风土”。

与西班牙和意大利相比,法国虽然早期历史上也曾经是罗马帝国的行省,在饮食上也被迫接受了罗马饮食习惯带来的改变,然而高卢-法兰克人在吃上实在天赋异禀,罗马帝国一灭亡,“高卢餐桌法则”立马恢复。

在法国的饮食中,“规则”和系统性的品类分级,以及对专业职业的尊敬,都是极重要的一部分。葡萄酒有等级,面包也有等级,中世纪时期光是波尔多的小麦面包就有三种形式:白面包(司铎面包)、“阿玛萨面包”、棕面包(大面包),不仅有专门的法令规定成品的形状、重量和价格等,还要选专门的质检员去门店突击检查和搞市场调查,甚至鲁昂的面包师想睡个懒觉都不行,被勒令早上四点起来干活。一切都要做到极致,无怪乎有美名在外的法棍,无怪乎全世界人崇拜甚至迷信“米其林三星”的神话。学法语的人也会惊诧不已,法文中居然会用不同的单词来详细区分卖新鲜肉类和熟食的人,按便宜价格卖次品肉的人,卖羔羊、山羊、野兔和松鸡肉的人,卖禽肉的人和卖内脏的人。再想想法国餐饮的那些烹饪术语,光是寻找最恰当的中文词语,本书中译本译者想必就费了不少心思。

食物严格的等级划分,对应着不同人群的阶层划分——食物从本质上说与阶级地位密切相连。这直接促成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面包问题是首都头等关心的政治问题,法国人民要求建立合理的食品供应系统,解决国内食品供应和公平分配问题。反过来,大革命也给法国饮食带来了改变。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权力基础的变化,美食书和烹饪技术开始跨越阶层,再加上技术创新(新兴磨粉技术、完善酵母发面法、奶酪制法、葡萄酒提纯等)和一整套餐桌礼仪的出现,为法式料理的全面传播奠定了基础。

在法国饮食史上,可以最清楚地看到两种饮食观念之间的张力:遵守健康规则的理性饮食,支持自然简单的食物;放纵感官欲望的美食主义,热爱复杂厨艺和精致美食。从19世纪开始,法国的“美食王子”用饮食哲学和科学的烹饪术以及法式服务程序,建立起“始于胃口,忠于风味、陷于乐趣”的饮食理念,使法国饮食最终顺利征服全球。

《高卢的技艺》读后感(二):文化氛围浓厚的法兰西饮食史!

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性格,这是长期的共同体生活历程所沉淀的。而饮食则是这种文化和历史的积淀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因此,了解一个民族的饮食,也是了解这个民族的非常有趣也有料的历史痕迹。

人大守望者这次新出的三本饮食文化史,分别介绍了三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地区——亚平宁(意大利)、高卢(法兰西)和伊比利亚(西班牙),可以说是在饮食史领域的重磅作品了!

法国的美食,相信大家也是耳熟能详,比如葡萄酒,法棍,奶酪,马卡龙等等等等。感觉是欧洲饮食文化最丰富的地区了。光是奶酪就有一千多种,真是惊人!

之前,说到法国美食,大概是这三个民族中我算了解得最多的了,毕竟学法语的时候也学习了很多法国饮食文化,但是翻开这本书,还是感觉自己的知识太浅薄了。原来这些法国美食背后竟然有如此深厚的文化背景!法兰西的饮食和语言、历史、文学、艺术、哲学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真是让人感慨!

法兰西人一向热衷美食,也热衷文化。这本书是三本书中文化氛围最浓厚的一本,除了介绍很多名画中的美食之外,书中还有很多文学作品选段,比如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巨人传》中的新出炉的、陪着葡萄一起吃的烧饼;莫里哀《贵人迷》中的“味觉鸣奏曲”中的各种美食;乔治.桑《魔沼》中的烤肉、葡萄酒和栗子等等,让我们看到,很多文学作品的创作灵感就来源于当时的饮食文化。

我们知道,法国在殖民时期在海外有很多领地,这些领地其实也或多或少对法国的饮食文化进行了塑造,比如咖啡、巧克力和热带水果在法国餐桌上的出现。一种文化要想丰富,都不能只局限在自身之内,而是需要兼容并包其他的文化,这确实需要漫长的历史过程来积累、融合与沉淀。

在我个人的阅读习惯中,历史类的书所占的比重很小,但是这套饮食文化史却让我读起来津津有味,而且不是比喻性的,而是真正的津津有“味”!

正如学者基姆布莱特所定义的那样,文化遗产是“一种存在于当下,但需要追溯过去的文化生产方式”,饮食文化也是每个民族独有的文化遗产,它确实存在于当下,但是又包含着对过去的回顾和凝练,让我们能够不断理解我们的过去和传统。

《高卢的技艺》读后感(三):民以食为天,食以包为先

《高卢的技艺》是一本关于法兰西的饮食史。 在法兰西的漫长饮食历史里,我对于中世纪的一段特别感兴趣。

我们看到当时人们追求时髦的一个方法就是在饮食上向上看。 一般的老百姓向贵族看齐,而贵族就向王室看齐,人们用一种饮食跨越自己阶层的方法,来获得口腹之外的心理满足。 这是一种非常微妙的心理。

当他们模仿的对象,发现他们在向自己靠齐的时候,也不肯与自己曾经的下层,享用同样的生活,于是他们更加的矫揉造作,用一种近乎夸张的方法来让自己的生活上升。 一想到这些阶层之间的彼此争斗,就觉得颇有喜剧色彩。 真实的人生有时候比喜剧更能取悦观众。

我们看到了,在那个时候饮食书和人们的日常饮食互相制约,互相成全。 饮食书引领着食尚,开拓着人们的眼界。可是当饮食书把标准调的太高的时候,读者们会觉得跟不起。这就和人们平时打牌一样,谁不想让自己手里有一些好牌呢?谁不想在教培的过程中一直说着“跟”呢?不过人到底是有底牌的呀,所以有时候饮食书冲的太猛了,读者们也只好叫停。

这个时候人们就会调整一下自己的步伐,然后把自己的饮食尽量调整到自己的能力所能够微微踮脚达到的高度,既让自己满足,又不至于太过吃力。 感觉这个时候的拉锯和制衡特别有趣。 虽然是一本饮食书,有时候你可以当战略心理来看呀。(p90)

我还特别在书中留意了法国的面包,我发现在作者的叙述中,面包实际上也可以成为社会的一种风向标。在法国人的生活中,面包简直就是生存的象征。在其他国家估计面包不可能享受如此之重要地位。 在平常的日子里,人们也许只关注面包的软和硬,形状是长还是圆,好吃与不好吃,在特别的日子里,面包作为人们生存的一种zui基本的保障,成为人们争取属于自己利益的切入点。面包从来就不只是单纯的面包。

面包,在中世纪的时候,也曾经成为政*府监管制定价格的对象,当时的主事人也明白,民以食为天,食以包为先。于是他们控制了本地区的面包和肉的价格,也由此掌控了老百姓的生活。 谁说饮食仅仅是饮食呢?它是人们看世界看历史的一个窗口啊。

《高卢的技艺》读后感(四):正宗的法式美食,从来不在高档餐厅里!

如果有机会到越南旅行,无论如何不要错过独具越南特色的滴漏咖啡。

多年前,旅行越南,在漫步越南街头的那些日子里,印象最深刻的是街头巷尾那随处可见的越式咖啡馆,简陋的店铺,四五组矮桌,却无论何时都坐满闲适惬意的人群。

如果你点上一杯越南滴漏咖啡,老板就会给你端上来一组有些奇特的小装置——简陋的咖啡杯上坐着个金属质感略显廉价的越南滴漏壶,还会叮嘱你要耐心等上三五分钟,等滴满一杯,把沉淀在杯底的炼乳一起搅拌一下就能喝了。

越南滴漏咖啡(2018年拍摄于越南大叻)

味道就像特苦与极甜这一对夫妻在舌头上打架,撕着着味蕾,带来一种绝不能说有多美味的体验。但神奇的是,你总会忍不住在旅行间隙一次又一次钻进路边的苍蝇咖啡馆,点上一杯又一杯越南滴漏咖啡,看着咖啡一滴滴地滴下来,竟有种莫名的期待那种苦与甜正在舌头上打架的感觉。

一次与一位咖啡馆老板攀谈,才了解了越南滴漏咖啡还有一段充满民族心酸的历史故事。

20世纪初的越南曾沦为法国殖民地,法国人将咖啡文化带进了越南,但贫苦的越南民众却喝不起要依靠昂贵机器高温蒸汽压缩的卡布奇诺,更买不起搭配咖啡的牛奶和白糖,于是,聪明的越南人就想出了独特的替代品,用滴漏壶制作浓缩咖啡液,用炼奶代替牛奶和白糖,如果想要小“奢侈”一把,还可以用鸡蛋清代替牛奶打出口味独特的“奶泡”,这就是越南独有的“鸡蛋咖啡”!

越南鸡蛋咖啡(2018年拍摄于越南河内)

这就是我对法式料理最初的记忆,相比于正统的法式料理,反而是那一杯与法式大餐渊源颇深的越南咖啡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也就是从那一杯越南咖啡开始,我逐渐对世界饮食文化的传承产生了兴趣。

翻开这本《高卢的技艺》前,用曾在越南旅行时带回的滴漏咖啡壶特意给自己泡了杯越南滴漏咖啡,以味蕾开始,开启了这场于我来说别具深意的味蕾之行。

从高卢的寻根,到中世纪的烹饪书、到法国大革命的酿酒师、到19世纪的法式大餐席卷全球……这本书的惊喜之处就在于不仅仅是一本法兰西美食史,更以美食为线索,串联起璀璨鎏金的法国史,盛宴之下的政治角逐、食谱背后的阶级分化、食色暗处的钱权交易……流转与书页的字里行间!

书中“文学点金石”一章反复阅读了好几遍,非常喜欢坐着对文学作品中法式美食的剖析,在这些文学作品中,美食不仅反应了不同时代的饮食特色,更以寓意的手段成为很多情节展开的重要场景,也更多元的表现出了美食在人类文化中的多维度。

全书最喜欢的是最后部分的“历史菜谱”,汇集了几十种古老的法式美食菜谱,千百年来,他们流转于乡村酒肆、贵族厨房,从祖母传给母亲再传给女儿,一遍遍地传抄,一次次地被端上餐桌,欧芹、香草、洋葱、蔓箐、刺山柑花蕾、百里香、牛肉、鸡脯、羊腿、火鸡、梭子鱼、小龙虾,甚至海龟!读着读着,似乎透过书页能够听到汤锅里的咕嘟咕嘟声,闻到喷香喷香的美味。

2010年,“法国美食主义菜肴”申遗成功!从乡野酒肆的石头炉灶,到贵族盛宴的镀金餐盘,再到享誉世界的高端美食,而今,法式大餐几乎成为高端美食的代名词。

翻开这本书,我们能够以更低的视角去审视法式美食最初的样子,了解到红酒、奶酪、焗蜗牛之外的乡土美食、妈妈菜谱,并以此为起点,看到法式大餐如何依靠优秀的品牌包装、乘着全球一体化的风帆,一路高歌猛进成为高端美食的代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