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量子物理如何改变世界读后感100字

量子物理如何改变世界读后感100字

《量子物理如何改变世界》是一本由[意] 卡洛·罗韦利著作,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2.00元,页数:2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量子物理如何改变世界》读后感(一):拆掉思维的墙

身为一个物理盲,打开这本书的时候还是挺忐忑的,会不会根本看不懂、翻不下去。读完之后,发现担忧是多余的,量子力学如何改变世界?它改变我们的思考方式,“它总是变着花样要求我们放弃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中被认为是坚不可摧、无懈可击的东西,它要求我们接受现实与我们的想象有着深刻差异这一事实,要求我们不要惧怕深不可测的未知之物,要敢于将目光投入深渊”。

爱因斯坦、玻尔、德布罗意、海森堡、薛定谔、狄拉客、泡利……因构建量子力学理论而收获的奖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量子理论的发展,对我们最直接的冲击,就是认识和理解世界方式的改变。

书里有很多关于物理学、哲学等领域的思考和研究,其实有些观点确实难以理解,但又很快令人释然,量子力学本来就是无数人在思考和试图理解的难懂领域。更何况我又习惯了现有的思考方式。

拆掉思维的墙,敢于质疑一切存在,并且敢于用新的思考方式去认识世界,这是量子力学所教会我们的。

《量子物理如何改变世界》读后感(二):量子理论新诠释

《量子物理如何改变世界》并非探讨量子技术前景,而是基于量子理论,在隐变量理论、哥本哈根解释、多世界假说之外提出全新的形而上学诠释。

罗韦利总能用极短的篇幅抓住要点,直入主题。量子理论基本特征被作者归纳为概率本质、观测者介入、粒子性(离散性)三点,而在否决了传统解释之后,作者指出新诠释的关键是,理解观测者是世界的一部分,从而得出以相对关系为核心的新世界观。相对关系意味着,一切实体、属性都处在相互作用的网格中,没有独立于相互作用的自在对象,一切对象的显现是一种相互作用的相对关系。

由此带来两大观念变革。一,没有互动,就没有特性。一切观看、测量、都是互动,不能离开具体的互动关系谈特性。二,特性只是相对的,在不同具体互动关系中可以存在不同的现实。(狭义相对论的时间体验已经触及这种相对于不同主体、不同参照系的相对应。)在极端的案例中,对“我”而言,猫处于生死叠加态,对猫而言,则只有其中一种确定的结果。(事实上涉及宏观系统的叠加状态往往因为退相干可以忽略,从牛顿-爱因斯坦革命开始,宏观系统就被理解为现实的一种近似。)

幸运的事,大自然拥有一种缝合能力,在不同的相对关系中,最终被不同主体确认的结果将是同一种结果。分别位于宇宙两端的一对纠缠的量子A与B确实保持步调一致,但要注意,量子纠缠并非仅仅是A与B的相互关系,而是AB相互关系之于我的互动,是一曲“三人舞”。(第75页脚注揭示了该理论的潜在困难。)

此后,作者提出了信息、意义的自然主义解释,为在自然之中谈论主观性、意向性走出了第一步;又批评了列宁幼稚的唯物主义思想,它把物质简单理解为占据空间的粒子,因而由于事实上把精神视同为不同于物质的特异现象,染上了二元论色彩;再又批评了内格尔对主观性的辩护,因为作者宣称,根据上述相对关系的解释,科学观测和主观视角就不存在“外部”和“内部”的区分——相反,一切显现都是内部视角,都变成了意识的现象学。作者最后指出,重要的是让哲学适应科学的证据,而不是相反。

2023060408005

《量子物理如何改变世界》读后感(三):生命不属于永恒,它属于有意义的瞬息

量子物理如何改变世界?

首先改变你的世界观。

“世界是用事件编织出的一张互动关系网。‘实体’不过是这张网中转瞬即逝的节点。事物的特性只有在与其他事物发生互动时,才会确定下来,每个事物都只是其他事物的映象。”

一、

意义是什么东西?

我看书有一个说不上好的习惯,拿到一本新书,先扫一遍目录,看看有没有感兴趣的章节。如果有,就从这一章节看起;如果没有,这本书可能荣升为家里的吃灰大使。

《量子》这本书,我是从第三部分“意义”是什么意思看起的。

开篇第一句就很有感觉,“我们人类这种小型野兽生活在由意义构成的世界中。”

搞社会学的韦伯说,“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不承认自己搞存在主义的加缪说,“人生无意义,所以更值得一过”。

大家都在说意义,那“意义”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卡洛的定义有着物理语言特有的精确和粗暴。

他认为,意义=信息+进化,也即,意义是能使我们在进化中存活下来的相关信息。

他借用了两个领域的知识来论证,一是香农的信息理论,如同“猫”的意思是一只猫一样,意义中包含有指向性的信息;二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发现,结构的功用(看、吃、呼吸……)并非结构的目的,结构的存在才是我们得以生存的原因,意义的存在是为了确保我们在进化中的存活。

“我们不是为了活着而去爱,我们是因为爱所以活着。”

有一个可以佐证的彩蛋是,如果你在浏览器里搜索“人生没有意义”,会立马跳出一堆精神病院的广告推荐。可见人是无法单单因为活着,就去捏造意义的。正是因为有意义,所以才能活。

二、

意义诞生于我们的大脑,是有关存活的信息,它的形态是怎么样的?

这里卡洛引用了查尔莫斯对大脑问题的分类。查尔莫斯将有关意识的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简单的,物理上大脑如何工作;一类是困难的,伴随着大脑工作的主观感受是什么?

假如有一个ai,用各种仪器去监测它的仿生脑,它的外表,都与人类毫无差别。但它没有主观经验,在进行脑部活动的时候也没有任何感受,也就产生不了“意识”。

查尔莫斯说,“在它内部没有任何‘人’存在,它只是一具僵尸。”通过这个假设,我们可以得知,人身上存在一种“额外的”的东西,能够使自己与僵尸区别开来。这种“额外的”的东西,就是每个人通过自己感受,得到的主观经验。

意义诞生于大脑,混杂着诸多主观感受,这就导致——“对世界的描述,都是从内部进行的‘第一人称视角’下的描述”。不存在外部观测的完整世界,只有每个视角相互映照的破碎世界。

“如果我们关注的是心灵本质的问题,那么向自己的内心自省就是最糟糕的研究工具,因为内省就意味着挖掘自己最根深蒂固的偏见,然后沉湎其中。”

三、

人类破碎的意义世界之后,量子物理的世界图景。

“对外部的感知是一种位于内部的、与外界事物和谐共存的梦境。我们不应将‘幻觉’称为一种错误的感知,而应将外部感知称为‘得到确认的幻觉’。”——依波利特·丹纳

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都在不断生成、更新对于现实的图景,也即我们对于世界的基础认知,我们为了生存而构建的概念结构。

量子物理呈现出来的世界图景需要我们去颠覆已有的认知——世界不是由事物构成的,而是无穷多事件编织出来的一张互动关系网。

没有永恒的事物,只有在关系网里闪闪发光的点。

《单身男子》里男主准备为死去的爱人殉情,他的理由是,“真正活过的时刻,是那些与他人心灵相通的瞬间。”

与之心灵相通的人离开了,于是他也不必苦捱。

“构成我们的材料与构成梦境的材料相同;我们短暂的人生都裹绕在梦境之中。”

生命不属于永恒,它属于有意义的瞬息。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