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史记》导论》读后感1000字

《《史记》导论》读后感1000字

《《史记》导论》是一本由赵生群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5,页数:31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史记》导论》读后感(一):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好看却难读的书!这本书教你如何读

《史记》是一本重要的历史著作,因为它奠定了中国史学的基本格局。但《史记》也是一本难读的书,这就需要有一本指导我们如何读《史记》的书。

《史记导论》这本书是基于作者赵生群教授对《史记》的深入研究而写成,是一本专门讨论《史记》的研究性书籍。它对于读者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了解《史记》的重要性及其价值等方面,都提供了很好的引导和参考。

《史记导论》通过分析《史记》的内容、体例、史料运用等多个方面,对相关史料进行了详细梳理与认真辨析。书中还阐述了《史记》的编纂思路、方法和历史价值,使读者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其独特性和重要意义。

就《史记》的内容而言,我们可以问这样一个问题:列传的最后一篇写的是哪个人物?

其实是《太史公自序》。所以这篇文章就是太史公的自传。

《太史公自序》对于研究《史记》的内容,也非常重要。这篇文章的第一部分对整本《史记》的内容作了概括。

为什么司马迁会自称太史公?他担任的官职明明是“太史令”。太史令也不是什么重要的官,但司马迁认为太史令应该保存古往今来所有重要的史料。

所以,《史记导论》中专门有一章讲《史记》的取材。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了很多帛书。这些帛书中记载了很多关于苏秦的资料,但没有被《史记》记载。

是不是司马迁没有看到这些资料呢?那如果他看到了,为什么他会舍弃呢?这里就涉及到太史公取材的标准了。作者认为这些帛书可能是后人假托苏秦之名写的,所以司马迁也对此怀疑,故没有记入《史记》。

此外,本书还分析了《史记》编纂的几个问题。其实,《史记导论》这本书就是作者在《<史记>编纂学导论》的基础上修订、增补而成的。

这里主要谈一下《史记》的5种体例和列传。

《史记》的5种体例是: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 很多解释《史记》的学者都认为太史公的数字有特别含义。比如说为什么是30呢?有人说代表一个月,因为一个月有30天。

这五种体例中,最多的就是列传了。因此,列传的形式也就比较多样。我以前只知道单传与合传,读了《史记导论》之后,才知道一共分为5种,分别是专传、合传、附传、类传和序传。《太史公自序》就可以归入序传。

总的来说,《史记导论》是一本重要的历史著作,它对读者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了解《史记》的重要性及其价值等方面,都提供了很好的引导和参考。它是一本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书籍,不仅对专业研究者有用,对一般读者也是具有很强的启发和借鉴意义的,值得一读!

《《史记》导论》读后感(二):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最初称名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后据考在东汉桓帝时已改称为《史记》。

《史记》的作者公认为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但其实其父亲司马谈生前已有意继《春秋》而作史,也开始了《史记》的写作;并在去世前嘱咐司马迁一定要完成《史记》,实际上,《史记》的创作也是司马家两代人的努力和传承。

作为二十四史之首,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史记》都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和历史地位。《史记》包括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同时,司马迁开创了纪传体,重点探究了国家治理兴衰的规律,也为汉朝之后的后世帝王所熟读,以史为鉴。这么长的时间跨度下,有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时期,有天子诸侯分封制时期,有春秋战国和秦汉,司马迁采用了综合性的体例,十分必要,适应性强。

《史记》全书包括 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史记》共一百三十篇,526500余字,奠定了中国史学的基本格局。但历时多年,《史记》的版本繁多,且有缺失,公认的材料中缺少10篇。后续的史学家们对《史记》也进行了续写或补充。

《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影响了后世的史学记载与研究。当时作为太史公的司马迁除了可以接触一些皇家档案和典藏书籍之外,还注重民间口述和传闻,去伪存真。在地域上,不仅记录中央王朝的兴衰更迭,也会考察周围少数民族的发展变化,将其中的社会风土民情写于书中,有一定的世界史价值,正因为《史记》博古通今,包含万象,也被尊称为中国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纪传体通史。

作为一本宏伟的经典作品,历来研究史学的学者们都绕不开《史记》,而在《史记》之前的,司马迁写作时可以查阅的丰富史料,目前留世的非常少。随着考古学的不断发展,多项考古发现也已经验证了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较为客观公正。本书作者对于《战国纵横家书》中与《史记》相左的内容也做了认真详细分析和考证。

鲁迅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都极高。本书不是对《史记》内容的全文翻译,而是重点对《史记》的创作方法和过程进行解析。作者从《史记》的成书过程、内容、体例、取材、史料运用与价值、述史框架、书法、史学理论、编纂、《史记》纪传与传记文学等方面做了系统的梳理和标注,大到全书历史意义,小到标题用字,都解释了其深意,使读者得以从一个更专业更有深度的层面重新认识和学习《史记》,像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致敬。

《《史记》导论》读后感(三):《史记导论》:读懂、读透、读深史记,文言文和历史,基本也就掌握了多半

《史记》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历史巨著,《史记》为二十四史之首,奠定了中国史学的基本格局。它记事始于皇帝,讫于太初,时间跨越两千余年。司马迁开创的纪传体,为历代史家所仿效。《史记》叙事以华夏民族为主题,同时也记载了周边国家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世界史的规模。——《史记导论》

《史记导论》是一本非常适合文史爱好者、初高中学生阅读的书籍,它是一本对于《史记》解读的集大成者的书,对于学生来说,读懂、读透、读深史记,文言文和历史的内涵和要领基本也就掌握了一多半,这本书妙哉就在于,并没有对《史记》亦步亦趋的简单解读,而是查漏补缺,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条析清晰,博大精深,却又并不晦涩难懂。

《史记导论》分为11章,分别从《史记》的成书过程、《史记》的内容、《史记》的体例分析、《史记》的取材、《史记》与几种主要史籍、史料运用与史料价值、《史记》的叙事框架、《史记》的书法、史学理论的探索,《史记》编撰的几个问题,《史记》传记与传记文学等几个关键视角切入,对《史记》给予了提纲挈领的解析。

作者赵生群在编写的过程当中,并没有人云亦云,而是随着史料时间和研究的推移,将数据时代对于《史记》的新发现、新观点和纠错的过程,全方位、立体感的杂揉在一起,给读者一个全新的《史记》解读。

用现在的眼光去重新还原《史记》,用崭新的论点论据,创新的思路清晰,新颖别致的来龙去脉,史记之所以诞生、作者司马迁的不同高度的心得体会,诠释的淋漓尽致。与史记有关的一切领域,重视文献而不为文献所囿,搜索史料的目光变局更是独具匠心,让《史记》这本我国第1部百科全书式的纪传体通史,重新焕发数字时代的新光芒。对于其中后世集中争论的焦点,对于《史记》不同方向的研究集大成者,给予充分的空间辩论,考据严谨通透,富有哲思,又有生活借鉴意义。

《史记》连类而书,根据内容分类来构成篇章前人肯定者居多,但也有一些批评意见,据此作者赵生群举出数事,略作分析。博古通今,典故信手拈来,条理清晰,思辨度颇高。就连史记一些篇目含有作者司马迁的感慨寄托,作者也择其显者略举数例。抽丝剥茧,让读者一目了然。

从纵深两个方面,对于史记的方方面面的诸多细节给予了一一的辨析解读,譬如在第4章里就《史记》的取材,赵生群说到:历史著作以真实为生命,每载一人,每叙一事,都应做到言有所据,事有所托,而不容向壁虚造。取材问题是衡量《史记》科学性的根本标尺,也是研究其他许多问题的基础。研究思辨的路径清晰准确,可见一斑。

对于《史记》取材的途径,作者赵生群写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寻求诸侯史记,二阅读皇家图书档案,三实地考察调查访问,四亲身接触有关人事,并从故事堆中,一一详尽地找出了相关联的证据链,将其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归拢借鉴。

我个人很喜欢其中《怎样看待史记中史料存在的问题》这一个小章节,随着对《史记》研究的不断深入,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一些新问题的发现,赵生群对此并没有讳莫如深的回避,而是将前人的批评和后人的研究、更多考古过程中相关史料的出土,一起综合佐证,来反证史记论断的正确性,说明史记的确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也经得起各方学者的挑剔。

《史记导论》是一部学术性的文集,需要静下心来慢慢的品读,需要时间去细细的氤氲化开,因而,书中每一个章节,每一个结论,每一段引用,都能让读者在重新阅读史记的时候茅塞顿开,开阔自身的视野,启迪读者的心智,无论是历史爱好者还是老师、学生,收获都可谓是善莫大焉。

非常推荐这本《史记导论》给高中即将高考的文科生,作为枕边书日积月累的学习阅读,无论是文言文的学习,还是事关历史的记忆,都会有不可言喻的新收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