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读后感精选

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读后感精选

《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是一本由(墨)卡洛斯·富恩特斯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40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读后感(一):弥留之际到出生

从弥留之际写到出生,阿尔特米奥·克罗斯的视角、全知全能的审视判定视角、历史作为观察者本身的视角,最后一同呜咽着死去,留下了声讨,反讽,怜悯。

一个行将就木之人躺在床上回想他的一生,面对电影般不断飘过的场景和由此引向无数条回忆之路,仿若踏上不停自转的螺旋梯。阿尔特米奥·克罗斯,骁勇、委屈又发泄不彻底的一生,像一册收录了纷杂繁复相片的相簿。死去的儿子,初恋,妻子,短暂的情妇,年轻的情人,背叛的女儿,革命,战争,诱惑,议会,财富,垄断,回忆,荣光,和......一生中可能看到的一次星光、几次月亮。他的死连着墨西哥人的出生,而墨西哥人的出生中包含且预示的民族、血脉、战争、认同、人性、权利等等生之因素将会带来更多的死亡。

富恩特斯孤身站在金字塔的顶端,他是一个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他就是墨西哥,就是鹰和蛇,就是一个依靠凝视着自己去塑造上帝的人。

《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读后感(二):与本书无关

这部小说的结尾我没有太仔细读,但是前三分之二我是读得很仔细的。但是但三分之二之后,在全书很重要的一个章节之后我对它的兴趣急剧下降了。主要是我对"现代派"文学的疲劳。 当上世纪现代派的风潮掀起,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现代派先驱,他们从普鲁斯特、乔伊斯、伍尔夫、福克纳以及更早的前辈那里吸收的营养融进到本国的历史与文化中,他们好像成了自己国家的"乔伊斯",也因为他们的确是先锋的独特的,在本国文学史上自会有他们的名字留下。 但现代主义是不是一种"形式"主义?这种可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显得先锋具有挑战性的形式因为无数的模仿者(这是文学潮流之必然)正在朽化。也许我们今天仍然要表现"现代人",可是是否用前辈们的形式呢?这很需要思考的。 在我看来这本小说就已有朽化的趋势,只是富恩特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还够好。他的小说还是颇能读一读,但好像读完也没觉得有什么大不了。 虽然我对墨西哥的历史文化并不了解,但至少也能和同为墨西哥作家的胡安鲁尔福的小说横向比较一下。他们小说的主题是相似的。

《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读后感(三):睡梦中的一丝吟唱

拉美文学大爆炸的四位主将有两位都拿了诺贝尔文学奖。可是公认另外两位完全不输于他们。其中,较早引进国内的墨西哥大家卡洛斯·富恩特斯,反而成了四人中最不知名的一位。

1962年,34岁的卡洛斯发表了《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本书也成为其代表作,和拉美文学大爆炸展开的标志。

好几章的开头都是这样:

我醒过来了……

雷希娜长长的眼睛半开半闭……

当她从失眠中醒过来……

回忆总是和梦境相连,所以故事恍惚得不够真切。我们只看到战前、战后的片断,一个革命队伍里的孤儿,一个需要爱情的军官。年轻的对爱充满了向往的克罗斯,和忽近忽退的游击战格格不入。他对恋人的渴望和依恋,即将随着战争的深入而淡化,即将随着时光的消逝而转化,还即将随着财富和经历而异化……而此时的他并不知道,他仍然以最大的深情去爱,用不断的需索和付出来感受爱、体验爱。这就是为什么到他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的时候,还能愉快带想起自己的一生,有过爱的滋润的一生,这就是幸福。

“睡梦像是多少世纪的蜘蛛网上最细微的一条丝”,即将带我们进入生命的终点站。所有的隐秘形象的主人,都将和梦一起远去。只有相爱本身,留存在这世界,痛苦的、甜蜜的、不幸夭折的、苦尽甘来的爱。伴随疲倦中快乐的回忆,在天地间随风飘荡,反复吟唱……

(99试读)

《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读后感(四):一本文体兼顾实验与通俗的好小说!!!

作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爆炸”的形式引起世界文坛关注的四位拉美作家之一,卡洛斯•富恩特斯发表于1962年的《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描述了一个墨西哥革命时期上尉的发迹史,将其在墨西哥革命后成为暴富人物的一生做了典型的刻画!!

本人读后最感兴趣的是小说的文体!

作者小说的结构采取了类似倒叙的形式,却又非简单地、平铺直叙地按照时间的流逝展开叙述,而是将主人翁不同的人生阶段交替予以叙述,每个章节都有一个具体的年月来表征故事内容的阶段,可是又非绝对地在叙述那个年代的故事,常常是过去与现在同时存在!

具体来说,故事始于主人翁阿尔特米奥·克罗斯濒死于医院的病床之上,由其断断续续的回忆来引领小说的进展,最后竟然结束于主人翁的出生的时刻与濒死前的手术时刻!!如此的结构安排还真是别具匠心啊!!

此外,作者在叙述故事时,尽管都是以主人翁阿尔特米奥·克罗斯的视角来展开,但是分别用第一、第二、第三人称进行!虽然如此的结构与视角让人读起来或许有断续之感,却产生了强烈的结构张力,让读者有充分的“离间效果”,时不时可以跳脱出来,审视主人翁进而观照墨西哥的历史,乃至人类历史!!

再则,作者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出位,类似于叠词的重复句子在某些描述主人翁神智混乱似醒非睡状态的章节里面比比皆是,而且在描写聚会场景时,作者干脆将众多人的交谈不加标明出处地同时列出,一个又一个不知道出自何人却又可以根据短句的内容依稀判断出其主人的短句子竟然占了四页左右!!构成了一种杂乱却真实的特定场景氛围!!

上面所说的诸方面都使读者感到小说的实验性,但是许多章节的文体却又是非常通俗的小说笔法,如此完成了一本文体兼顾实验与通俗的好小说!!!

《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读后感(五):被放大的死亡

看这部死亡之作,有种提前预见死亡的惊恐。阿尔特米奥·克罗斯,行将死亡,在生命垂危的那些还有少许意识和隐约动作里,阿尔特米奥·克罗斯却回忆了自己满满当当的一生。把这样一个瞬时动作的死亡,延长为一个令人难受又无可回避的难堪。

看这部小说,总让我想起另一部有点乏闷却又异常让人深省的法国电影《潜水钟与蝴蝶》。在这部影片里,法国《ELLE》总编辑让—多米尼克·鲍比,一日突然中风并昏迷了20多天,醒来后,发现自己已经丧失了所有的运动功能,能动的只有左眼皮。他用自己的左眼皮,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完成了这部用生命写就的作品《潜水钟与蝴蝶》。电影中,镜头模拟瘫痪病人的视角、在方寸之地里展现生命的一角。这种视角很有新意,但也很让人难受。小说《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有同样的效果。

克罗斯林鲜活的回忆和病床上的不能动弹形成鲜明的对照。双线交织,墨西哥半个世纪的历史,与个人在其间的沉浮故事结合在一起,形成独属历史的洪荒岁月。个人的变故总与时代的关节点有关,在战场上幸存,在墨西哥革命中发财致富,然后又在妻儿的守护中,被迫放下一切,直面死亡的冷漠。克罗斯想看病房陪守的女儿的脸,可是她总是眼前竖着份报纸,让人看不到脸的模样;克罗斯想动,却动不了;克罗斯透不过气来,克罗斯听得到来来往往的说话,却也都无力回应。他在病床上内心辗转反复,思绪混乱,那些过往如潮水般纷乱涌来,就像这个故事,无数的碎片交错,却最终在这样一个放大的等死的时间差时拼结完整,并播演完毕。

小说有着黄梁一梦的讽刺,绞尽脑汁钻营苟苟,靠着政治发财,靠着投机成为权势的话语者时,死亡的来临,让一切看似一场人生的笑话。行将就木,意识濒留之际,记忆深刻的却还是他唯一的真爱,最珍贵最隐蔽于心的回忆。在生的喜悦和死亡的灰败中,克罗斯走过全场,也给我们留下死亡之于人生真实含义的反思。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