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历史的镜子(中国史学大家吴晗经典作品)》读后感摘抄

《历史的镜子(中国史学大家吴晗经典作品)》读后感摘抄

《历史的镜子(中国史学大家吴晗经典作品)》是一本由吴晗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的镜子(中国史学大家吴晗经典作品)》读后感(一):执历史以为镜,可观自在

望文生义是不应该的,“因为一个人去读一本书”也有些偏颇,但是《历史的镜子》这本书,抓住我目光的就是作者吴晗先生。

客观的说,写历史,写的浅最好-好读,吸引人的注意力,写起来轻松,百利而有一害--害在读了没用。如果是其他品类,无用也是一种有用,带来轻松舒适,未尝不可。唯独历史,假如不够深刻,不够“毒”,读之如同想吃名菜却着了预制菜的道,不得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有些人物,因为文学作品的原因,给我们留下了不同的印象。很有可能是错的,却不被人所知。《论赤壁之战里的鲁肃》一篇中,先生开篇就写到,“最近新上的京剧替鲁肃翻了案,很好。”这是一种肯定,也是我们寻找“如何正确的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方式。

鲁肃在描写有关赤壁之战的内容里,通常是个老实无用的老好人(要荆州时看见刘备哭就束手无策的那种无用),诸葛丞相则是妖里妖气的老道,周瑜则是气量狭小的局促人。而事实上鲁肃年轻时便散财结士,周瑜做居巢长时曾到鲁肃家中请求支援jun粮,鲁肃在家中田地已卖出不少的情况下依然送出了三千斛粮,也因此与周瑜结下了友谊。

我从不反对阅读以历史为底色的经典文学作品。历史本身现实且枯燥,有浪漫主义底色的文学作品做注解,会增加很多乐趣。但是一味地相信文学是历史,就是舍本逐末,买椟还珠了。

除了文学作品,也有不少影视作品深入人心。我看的一部电视剧中,明朝的民族英雄于谦在慷慨就义前吟诵了自己写的《石灰吟》,慷慨激昂,又不失悲愤。客观的说,他的行为是为了明chao的稳固,但是对于明英宗来说,却是可以开刀的旧人。

不公平,却有着背后的原因。于谦清查旧案,积案,秉公执法,却触犯了看不见的关系网;地方官入朝需要送礼贿赂权贵,于谦两袖清风,于家人生活甚至称得上清贫,自然拿不出来。

于民间有官声,但实际做事时处处被掣肘,除了明景帝的支持,可以说无处不阻碍。他错了吗?很难说。如果历史人物可以由简单的对错评价,可能也就不会有这么多的学者穷其一生去研究,挖掘其背后的内容了。

想读吴晗先生原汁原味的文章,这本《历史的镜子》不容错过。经典之所以为经典,还在于这本书还原了一些内容,全本无删,在历史爱好者眼中可以说是“字字如针”,一读在读。

《历史的镜子(中国史学大家吴晗经典作品)》读后感(二):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我国有句充满智慧的古言,“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是的,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所谓他者始终是自我的他者,历史研究均无可避免地渗透着学者自身的主观认知。但读史依然重要,阅读历史的过程既是对过去的镜鉴与检视,也是对当下与自我的感知和体认。

《历史的镜子》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代表作之一,其书名显然取自于上述古言。的确,历史就是当下和未来的一面镜子,从中我们可以吸取宝贵的经验教训,为走好当下的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吴晗的用意或许也在于此吧。

作为一部著名的历史著作,《历史的镜子》市面上已有多种版本,这本书的优势就在于是无删减版,能够原汁原味地呈现原书的样貌。书中的文章基本是自由发散的历史随笔文章,大多都不长,读着也很顺畅。

柏杨先生在其文章《我们应该有诚实面对历史的勇气》中曾表达出这样的观点。他首先总结了我国古代王朝的统治特征和历史周期律,“几千年来层出不穷的领袖人物,都在玩弄欺骗的把戏,一旦权力在握,马上百毒并发,无所顾忌地发挥个人贪婪邪恶的欲望。勉强称得上英明的,不过苻坚、李世民、玄烨,三数人而已。前代研究历史的人如司马光,本来就是皇家的史官或代言人,维护帝王的立场,是他的本分。如王夫之,则是在统治者之前,乞讨一点残茶剩饭的士大夫之流,终其一生,全副精力集中在狭隘的族群和儒家主流利益之上。哀哀无告,受苦受难、辗转呻吟的小民疾苦,全被隔绝在他们的认知之外。”进而总结道,“历史的教训,因为人类的健忘和野心家的篡改,而微乎其微,但我们应该有诚实地面对历史的勇气,才能掌握一个崭新时代的脉动。”

为了诚实地面对历史,首先需要对历史有基本的了解。因此我们也就需要多读读《历史的镜子》这样的史学佳作,以便从中汲取宝贵的思想资源。歌德说“撰写历史是摆脱过去的一种方式”,但我更相信廖沫沙的朴实话语:“只要我们都尊重历史,就一定能够得到真理。”这本书也是在告诉我们,要尊重历史,也要尊重现实,并从历史的资源库中找出改进现实、面向未来的有效方法。

《历史的镜子(中国史学大家吴晗经典作品)》读后感(三):所以,我们为什么要读历史?

之前总是说,读历史书主打一个有趣

不过同时深知,单凭这点,不足以让读史成为生活的一个必选项,也不会让它在众多休闲活动中脱颖而出占据一段闲暇。

不禁发问,我们究竟为什么要读历史?

古人早有答案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西方亦有“太阳底下无新事”的说法

然而我们看到更多的却是“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从一个比较大的层面上讲,记录学习反思总结过往经验教训是重要且必要的:而就我们个人而言,“历史乃生活之师”,读史可以帮助我们认知当下,也能更好的观照自己。

吴晗老师的这本《历史的镜子》,书名显然来源于“以史为鉴”一句,在其写作中,也不难看出先生试图通过对历史尽可能真实的还原与评述,解决当时切实存在的问题,是扎实的、深刻的、有责任感的好作品。

虽然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明史,但这本书则是涉及了几乎整个帝制时代的杂文合集。篇幅不长,不过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历史读者而言,还是要消化一阵儿的。

贯穿始终的是“真实”二字,先生十分看重对于历史真实性的把握,推崇的是客观冷静看待历史的态度。

比如他上来就告诉我们,事实上,把民国成立前几千年的历史全部认为是君主专制是不恰当不准确的,先生认为那只是当时形势的需求和人们选择的一种策略,但“我们不应厚诬古人,应该平心静气地还原其本来的面目。”

我们应当看到所谓君主制受到的限制,在文章中归纳了“议的制度、封驳制度、守法传统、台谏制度、敬天法祖信仰”五点,并分别进行详细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清晰的以一个新的角度去梳理历史的脉络,毫不意外地看到和联想到明清之际君权的膨胀,重蹈覆辙,败亡便是必然。

除了制度,还有论经济、讲军事、谈文化等等,不过最有趣的还是聊人物。

毕竟我们从小到大,更多的是泡在历史故事而非史料中的,对于不少人物都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

比如曹操,一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臣”为其定了性,哪怕有后来易中天老师“可爱的奸雄”的评价,更多人想起他依然是一个大白脸。其实我还挺喜欢曹操的,主要是他的诗写得真好,每次读“日月之行,若出其间,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都觉得自己听到了惊涛骇浪拍打巨石的声音。吴晗老师则着重讲述了他在当时的功绩,曹操在军事上、民生上、促进阶层流动上都有所贡献,也推动了建安文学的形成,虽有罪过,却功大于过,是应当肯定的。

同样作为四大名著主角的玄奘,配角的鲁肃,还有传颂百年的于谦海瑞、遗臭万年的魏忠贤……虽然都只是短短一篇文章,却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进一步挖掘思考的角度。

作为一本史学名家的经典之作,个人认为这本书相对而言门槛是比较低的,很适合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们阅读,用最简单直白的话把道理讲明白,让更多读者从中受益,不愧是大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