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不确定宣言:帕雅克之伤》读后感摘抄

《不确定宣言:帕雅克之伤》是一本由[法]费德里克·帕雅克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0,页数:1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确定宣言:帕雅克之伤》读后感(一):以私人化的语言留下公共性的记忆

《帕雅克之伤》在已出版的系列六本之中,是唯一一卷只专注于描绘私人化记忆,非寄情于文化名人的传记、而是为自己的成长生涯立传、从而独立成卷的,因此也是作者寄情更多的一本。正如他在开头所言:

也许正因为这种私人记忆的独一无二性,这一卷在我看来是值得格外沉浸阅读的一本。作者的画风从前几卷的粗粝、锐利、风格化变得柔和且细腻起来,仿佛得见作者笔触背后温和的深情。帕雅克的成长经历无处不弥漫了对已逝去的人与事怀旧和感伤。战争,车祸,病痛,欺凌,作者冷静地回忆着浮现在脑中的碎片,让片段式的记忆冲刷和填满着时间之海。

也许与图像和文字的水乳交融带来的感受有关,亦或是得益于翻译的类似字样,阅读《不确定宣言》系列的感受,很不让我联想到演员Cate Blanchett那个一人分饰多角、哲思横溢的小众电影Manifesto以及对应的同名展览。帕雅克作为那个用图像和诗化文字讲故事的人,不断以私人化的形式试图建构起一座记忆的宫殿,而这宫殿由于它的思想性本身将成为公共化的文化厅堂。

据悉后浪也将出版接下来的三部,即系列之卷7《狄金森,茨维塔耶娃》、卷8《记忆地图》、卷9《与佩索阿一起》,想来收齐全套势在必行了。

《不确定宣言:帕雅克之伤》读后感(二):听作者讲述过去的故事,从过去感悟历史的真相

历史就在那里,卷曲在尘土下,张口但无言;懂得倾听的人一定能听到历史的哀叹。

费德里克•帕雅克的第五卷《不确定宣言:帕雅克之伤》中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回忆了自己的青春、成长,以及家族与战争、家族与历史的关系。通过作者的自述,我们可以看到,在历史这卷巨大的画布上,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我们都是这卷画布上的一个小墨点,其命运终将被裹挟,无论你是自愿还是被迫。

本书的语言虽平淡,却不失温度。这本书给人的感觉就像听一个人坐在那里讲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过去的故事。故事虽然平常,但引人深思。

在这本自传中,作者描写了发生在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三件事:父亲之死、西班牙的一场离奇车祸、一件噩梦般的经历。在讲述这些大事件时,还穿插着作者关于对人性、战争、家族等问题的深度思考。

离奇车祸引发的关于人性的深度思考

在耶稣受难日当天的下午三点整,作者一家人发生了车祸。这场车祸让作者第一次认识到人性中的丑恶。尽管人们知道这是一个充满迷信色彩的时刻,但人们依然选择相信帕雅克一家人是被上帝抛弃的一家人,他们选择袖手旁观,就连警察和救援队也不例外。

事后,作者的头、颈椎、肩膀以及背部都开始隐隐作痛。我想,作者痛的不仅仅是身体,还有心。那是对人心冷漠的心痛,更是对这个无情世界的心痛。

作者借用这件事讽刺这个无情的社会。当事人想要被人的救援,而旁观者却害怕当事人会不会就此勒索自己。双方都在思考,双方都在权衡利弊。如果这个社会变的如此冷漠,爱,将不复存在,我们将会变成孤家寡人。

战争之下,皆为蝼蚁

作者的祖母亲历了战争的残酷,也见证了战争下的人生百态。

在1944年9月1日德军进攻波兰时,斯特拉斯堡居民接到了离开城市的命令。作者的祖父母和其他居民被迫带上干粮和必备的生活用品离开家园,开始了一场看不见希望的逃亡之旅。绝望、害怕充斥着人们的生活。有的人被饿死,有的人以乞讨为生。作者祖父用沿途画作来换取必要的食物或一张床......

居住在被德军控制的领地的居民不可以说法语,被抓住的人面临罚款或监禁。到了上战场年纪的男孩子则被强制要求加入德国国防军或者突卫军,并被派到俄国前线。这些人戏称自己是“被抓去当兵的人”。

战争之下的居民活的毫无尊严,没有人关心他们的身心状况,更没有人关心他们的死亡。

帕雅克的祖父母只是亲历战争的一个缩影,在他们背后,有无数和他们一样的人们成为了战争的牺牲品。在战争之下,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而大部分人都成了战争的牺牲品。

最后

在这套宣言中,除了富有诗意的文字,还绘有大量黑白图画,每一幅图画都紧跟书中故事情节发展。这是是视觉的享受,也是一场文字与图画的完美结合。

《不确定宣言:帕雅克之伤》读后感(三):图像文学的天花板

-

《不确定宣言》,费德里克·帕雅克,后浪文学

-

出版方文案:

21世纪欧洲现代文学艺术现象级新作,九年九卷,鸿篇巨制,斩获三项文学大奖。

美第奇散文奖、龚古尔传记奖、瑞士文学大奖。

为欧洲一代知识分子塑像,以碎片化的方式,唤回被抹去的历史和对时间的战斗。

-

目前中译六册。

前三卷是特别的本雅明传记:1.本雅明在伊比萨岛2.本雅明在巴黎3.本雅明zai逃亡

同时写了其他人:贝克特、恩斯特·托勒尔、拉乌尔·维兰、路德维希·霍尔、安德烈·布勒东、哥舒姆·肖勒姆、埃兹拉·庞德……都是20世纪30年代欧洲知识分子。

-

4.不可救药的戈比诺。戈比诺,一个被遗忘的人,法国大G命时期的思想家,迷茫迟钝过时保守的学者,悲观厌世,怀恋“逐渐消失的欧洲”。

5.凡·高画传。疯狂的天才与理想的幻灭。“他用他的一生——一生太过短暂——来完成这一切。”

6.帕雅克之伤。父亲、母亲、弟妹,巴黎街道、土伦海岸、五月风暴。“我们小心翼翼地将仅存的记忆捆扎起来:它们期待着被分享。”

-

帕雅克有好文笔,即使只读文字,我也沉浸其中。

“一些历险,一些零碎的回忆,一些警句格言,一些幽灵,一些被遗忘的英雄,一些树木,以及怒涛汹涌的大海。”图像文学很少触及如此深重如此丰富的题材。

-

帕雅克选择记忆的对象,这些选择超越了个人经历而延至对普世人文精神的探寻,对交互存在的个人、家庭历史和民族/国家历史的“不确定”的认可与自我印证。

-

帕雅克用中国墨来画画,大块的黑,简洁的线条,强烈的黑白对比,层次分明的影像语言,与文字一起组成文本。黑色的凝重感以及与之对比的空白,就像一种隐喻,指向——时间。

画面氛围传达的情绪强烈内敛,凝重深沉,让我想起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家珂勒惠支的木刻版画作品。鲁迅欣赏她,评价说:“笼照于她所有的作品之上的,是受难的,悲剧的,以及保护被压.迫者深切热情的意识。”这个评价于帕雅克也适用。

-

这套书不愧为图像文学的天花板,图像与文字做到了很好的结合。文学与美术是相通的,创作也是相通的,好的创作者要有人文情怀作为底色。

以下插图供参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