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略萨传读后感摘抄

略萨传读后感摘抄

《略萨传》是一本由赵德明著作,中国长安出版社出版的248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011-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略萨传》读后感(一):感觉不是在写传记

这本《略萨传》感觉不是在写一本传记,而是介绍略萨的一些文学作品的内容。书中只用了100页左右的篇幅介绍了略萨从小到大的一些经历,写的还行。

总体来说,这本书还行吧,70分,不值得收藏,可以通过阅读这本书来初步了解略萨。

《略萨传》读后感(二):略萨传

赵德明翻译了略萨的大部分作品,他写的传记就比较贴近略萨。

不知道略萨算不算是与政治最近的作家,他的作品一直在与当局做对,反独裁,反企业银行国有化,而且他本人在1990年参选秘鲁总统失败。这次参选让他彻底清醒的认识到文学与政治的势不两立,而他只能做个文学家。

略萨挺有魅力的,一是他的男性魅力,二是他的人格魅力。感觉他就是那种意气风发的少年。

他还没大学毕业就跟他舅妈的妹妹(他叫胡丽娅姨妈)谈恋爱并偷偷结婚,惊天动地,全家人都跟着他心碎。

而后又爱上他表妹,他自己都说鲁乔舅舅跟舅妈是他最亲近的人,可是他这一顿骚操作,可见,爱情的力量.....跟胡丽娅姨妈离婚后又娶了表妹。

传记后面介绍了略萨作品的主要内容。略萨的阅读量很大,据他说主要是福楼拜与福克纳教会了他写小说。

《略萨传》读后感(三):一切创作,都是对现实的“褒奖” ——《略萨传》

作为一个阅读控和写作控,对这个圈子里最高荣誉的“诺贝尔文学奖”一直不闻不问,说起来,好像有点过意不去。

一直以为,这份荣誉摘取者的境界,至少现在的我还望尘莫及。若在妄自菲薄之中强食此类作品,就会像恒牙还没长完的娃想吃甘蔗一样——准没啥好下场。也许再过几年,从人女变为人妻,再变为人妈,或是囊中有了更多阅历做积累,我这“理解”的恒牙,对待“诺贝尔文学奖作品”这根甘蔗,才能算得上是游刃有余。

阅读“诺贝尔文学奖作品”不是件容易事,阅读从拉丁美洲生产出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更可说是难上加难。毕竟,文化差异是基因“先天缺陷”,文化垄断又是环境“后天障碍”。打小接受的文化教育,主要除了中国,就是欧美。对非洲、拉丁美洲,包括世界其他地区——我们统统称之为“第三世界”——的小众文化,根本就是一知半解。

接触《略萨传》,说来也是个巧合。某天心情好,突然想买书,于是上当当去逛了逛。好巧不巧,许多图书在低价促销,《略萨传》就是其中之一。看看评价,好像还行,于是鼠标一点,“加入购物车”。后来才知,此书主人公,竟是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一位拉丁美洲裔人士。

读传纪,有时就像在读一个人的流水账。不过,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流水账的文风,才让人读着读着就很自然地联想起自己,然后对比对比,揣摩揣摩。我们总是感慨,外面世界很精彩,异国生活很滋润,他人日子很潇洒。其实,咱多想了。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远在拉丁美洲的秘鲁利马,略萨也在经历家庭暴力,忍受种族歧视,煎熬政党排挤。那年的秘鲁,就是略萨眼中的一个黑洞,汇集了所有负能量——寡头政治、悲观主义、野蛮无知、腐朽没落。那样的社会环境,绝对足以把人逼疯,更别妄谈什么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天下大同。

可是,略萨没有。他勇敢地挑起笔杆子,构出了一部部传奇的小说。《城市与狗》基于他少年时期的军校生活,《绿房子》取自他青年时出入妓院的经历,《胡利娅姨妈与作家》来源他与胡利娅恋爱和结婚的事实……时间的脉络在作者的笔杆子下一点点呈铺张状态,最终漫化成秘鲁社会变迁、个人成长翻篇的凝集。

所以,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最终理直气壮地说道:“文学,就是要揭露,要批判,要破坏旧秩序,要与压迫者和剥削者唱‘对台戏’。”我们会感谢,他为诺贝尔文学奖又栽了一座里程碑,而他,要感谢的对象,一定是活生生的现实——那是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库,赋他以揭露之心,予他以批判之勇。

在略萨那里,文学创作,就是他对现实的“褒奖”。所以,只要有一颗生活的心,那么所谓“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也能从看似遥远的天空,被你拉回地上——毕竟,它始终还是地里“长”出来的粮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