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儿子与情人》读后感100字

《儿子与情人》读后感100字

《儿子与情人》是一本由[英]D·H·劳伦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49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儿子与情人》读后感(一):评《儿子与情人》

《儿子与情人》被评为二十世纪百佳小说之一。通常人们把《儿子与情人》看作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因为故事内容取材于劳伦斯的早年生活。本书贯穿了劳伦斯三点主要思想:一是哀叹和抗议由于工业发展造成自然环境的污染;二是对社会地位的强列自卑感,决心挣脱所属阶级的枷锁;三是因不能正确对待婚姻与性生活的矛盾而感到苦闷。

如果不是因为他是劳伦斯,这部小说我看不下去

《儿子与情人》读后感(二):一点看法

莫雷尔夫妻在婚姻中逐渐失去感情。太太一步步进入失望,但有了孩子,与丈夫经济上不可分割,只能妥协着过日子。虽然把重心放在孩子上,但是孩子总有长大的一天,总会离自己而去,威廉就是早早背井离乡。当孩子远离父母的时候,父母之间的矛盾还是会暴露的,只是书中的保罗直到母亲去世,还没结婚,没有暴露。

威廉努力改变生活,去大城市工作,但是喜欢上了一个不持家的女人,花费太多,以至于最后没钱病死。钱真的很重要。

保罗与米丽亚姆和克莱拉情感纠葛,虽是喜欢,但却不想在一起。虽然与母亲有关,但对母亲的感情应该是童年的那种依赖感;因为母亲有抵触情绪,还有一些共情。但主要还是因为对婚姻的排斥,不想让婚姻束缚自己,婚姻得不到自己想要的。自己有更想得到的或许是别人的认可,一种在事业上的认可。生活不易,最后也还是负重前行。

克莱拉和道斯最后复合,回归于平凡的婚姻。

《儿子与情人》读后感(三):灵肉合一的悖论(非要标题乱起一个)

译文版本不行先说在前面,尤其是在性方面描写,劳伦斯极力突破可说的边界,这版翻译读起来就跟走山路似的,磕磕绊绊,堪比机翻。

说回小说,正如译者序(给我选版本带来极大的迷惑性(褒义))所说:“研究者常以传统的“俄狄浦斯”学说解释《儿子与情人》里的母子之情,强调保罗“恋母”这一层面,却多少忽视了劳伦斯笔下一些人物的社会存在(或阶级属性)这另一层面。”,在菲丽达的影响下,根据精神分析理论,劳伦斯改头换面将本是自传小说修改成了一本描写英格兰万千年轻男性的悲剧。因此,这本小说又不可避免回到了历久弥新的话题——现代主义。“英美现代主义文学从反传统起步,其中一个最根本的标志,便是题材与表现形式的变革与创新。它把创作视线从外部的客观世界转向人的内部世界,注重揭示工业文明对人性的摧残,阐述人物的非英雄本质以及内心世界的混乱无序,着重表现西方人的悲观情绪和复杂心态。”劳伦斯的作品致力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隔膜,阐述现代工业文明对和谐两性关系的破坏,对人性的摧残,灵与肉的激烈斗争、感性与理性在现代社会的巨大矛盾,进而映照在生活中是人本质的异化、人与人之间沟通时无法跨越的巨大鸿沟。

一系列话术就像是在考试答题,可我在看完这本书满脑子都在想的却是,所谓的“工业文明发展对人的本质的异化和摧残”究竟何以具化,人的本质又该是怎样的形态呢?换言之,复归自然和本性真的是获得人生要义的必经之路吗?我之所以会常常发出这样的疑问,是不是因为我从出生伊始,就已经生活在这样一个“工业文明”,可是历时至今,也从无一个字著述哪一个朝代、哪一个社会文明发展历程中真的做到了,甚至是劳伦斯那理论色彩上的爱情观——真正的爱应该是精神和肉体的完美结合——这一理论创见真的在复归自然和本性之后就能实现吗?又要复归到哪一步?封建社会或是奴隶社会自是不可能,原始社会似乎也不是,再要倒退到未开化的动物未免有些滑稽。与其说劳伦斯揭示的是现代工业文明下人类心灵隐秘的、痛苦的自我,不如说是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下的人类的心灵隐秘的、痛苦的自我,在这样的历史性的社会关系中,人的本质关系的异化、生命力的枯竭、两性关系的扭曲本身就是无法跨越,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解放人的自然本性及完美的两性关系这或许就是一个悖论,劳伦斯高估了资产阶级工业文明的迫害性,也低估了作为人对生命容错性,人类生活本就是一场宏大而浪漫的悲剧性冲突。

以上,都是我熄了灯闭上眼睛戴上耳麦躺在在床上漫无目地乱想。

所以,最后回归现实,我只想说,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下的人类,如果觉得灵肉无法统一,要么你抛弃所有的物累,领会出俺们老子所说“虚静恬淡寂寞物为着,万物之本也”,要么你退求其次接纳生命的缺憾,你要是又当又立时不时来个“对米丽安的考验”,我只想说,我对你那些“英格兰万千年轻男性的悲剧”的论调毫无兴趣,更不想理解你“心灵隐秘的、痛苦的自我”,我只想tui你一口,骂你是个“渣”。

《儿子与情人》读后感(四):啰嗦短评

描写很细腻,对莫雷尔夫人和保罗的一些心理描写很有同感。

但是否这位作家有厌女症?从保罗与米丽安相恋,小说转入男性视角开始阅读体验变得不太愉快。在和两位女性的交往中,保罗对自身男性特权的无意识以及种种厌女倾向表现得淋漓尽致。

譬如文末在成功自立(这对当时的女性而言是件了不起的事)的米丽安面前煞有介事地讲女人不能够像男人那样全心全意地工作:

“是的——这不管怎么说是件好事啊。” 其实他心里相当失望。 “我也觉得这事很了不起。”她用那种傲慢的语调忿忿不平地说。

他笑了两声。 “为什么你对此不以为然?”她问。 “哦,我可没对此不以为然。不过你以后就会明白的,自食其力只是人生的一部分罢了。” “不,”她忍气吞声地说,“我可没这样认为。” “我认为工作对一个男人来说。几乎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了,”他说,“虽然对我不是这样。不过女人工作是她生活的一种调剂,只使出一部分精力,真正最有意义的一部分生活却被掩盖起来了。” “难道男人就能全心全意地工作了?”她问。 “是的,实际上是这样。” “女人只能使出不重要的那份精力工作?” “是这样的。” 她气愤地睁大双眼望着他。 “那么,”她说,“如果真是这样,那真是让人感到耻辱。” “是的,不过我也不是什么都知道的。”他回答道。

如母亲和保罗说,他与克莱拉交往甚密,会有人说闲话,要为她的名声考虑,而保罗因她与丈夫分居、上台讲演便认为一生对她已无所谓了,随后大谈应付的代价:

“行了,亲爱的妈妈。她和丈夫分居了,而且还上台讲演,她早已是离开了羊群的孤羊。据我看来,可失去的东西,的确没有,她的一生对她已无所谓了,那么什么还有价值呢?她跟着我——生活这才有了点意义,那就必须为此付出代价——我们都必须付出代价!”

以及一段让人无言的情节:保罗第一次带克莱拉去见母亲,却告诉米丽安(前女友)这事,并默许她也过来。母亲为此讽刺他,生气地想“为什么我不能按我的意愿去做事?”。在克莱拉表达不满时说“我们仅仅是朋友而已”,并强吻之。事后母亲和克莱拉为此事议论米丽安,保罗又怒火中烧,觉得克莱拉品行不如米丽安。两个女人为他争斗,他置身事外进行评判,好处让男人占齐了。

再如谈及克莱拉的丈夫:

“他找到了别的女人,日子过得相当好,”他回答道,“至少我想是这样。” “我明白了——你也并不了解。你不觉得这种处境让一个女人很为难吗?” “实在难堪!” “真是太不公平了!”米丽亚姆说,“男人可以为所欲为……” “那就让女人也如此。”他说。 “她能怎样?如果她这样做的话,你就看她的处境好了。” “又怎么样?” “怎么样,不可能的事!你不了解一个女人会因此失去什么……” “是的,我不了解。但是如果一个女人仅靠自己的好名声生活,那就太可怜了,好名声只不过是块不毛之地,光靠它驴也会饿死的。”

但凡说这话的不是位交往了两名女性也无损名声的男性我就不至于如此反感。是的,他确实不了解在父权社会,一个“为所欲为”的女人会失去什么,但这不妨碍他将女人被迫守贞归为“靠好名声过活”的迂腐。

凡此种种,让我读时忍不住带上了对角色的偏见。

《儿子与情人》读后感(五):超级——磨叽,或者是超级细腻

谈劳伦斯的作品,在中国,可能是绕不过黑马先生的。后者对前者,似有一种执念。我相信,黑马先生是真爱劳伦斯的作品,也是真心想要将劳伦斯的作品推介给更多的中国读者。可以说,我是先读黑马先生对劳伦斯作品的解读,继而对劳伦斯的作品感兴趣的。

这本《儿子与情人》是我第一次完整地读完的劳伦斯作品,很多人告诫,读翻译本当然不如读原本,但是如果非要读翻译,张禹九先生和黑马先生的译本,读者各有所好,选择这本也是因为这是kindle能够免费借阅的一本,读下来的感觉寥寥。不知不觉,疏忽两月有余过去,读完如释重负。其实是满足了自己开了头,不管怎么样也要读完整的强迫症。

作为一个普通读者,第一是觉得劳伦斯的作品太磨叽,第二是觉得人物太磨叽,总而言之就一个词:磨叽。

另外,不知道是源于何处的偏见。从小读名著,劳伦斯的作品不但算不得什么名著,甚至各种课本上都是讳莫如深的,以至于天真如我,还真以为这书有多“黄”,性描写有多么赤裸裸,再者说到这本书,即便没有看过,也是有“畸恋”这个印象的。结果读完——我不确定是不是有删减,完全颠覆了我不知道都是来自哪的印象。

黑马推崇劳伦斯,他觉得劳伦斯的作品可以入列世界名著,而我们知道,这些年劳伦斯越来越多被国内读者知晓,他的作品的确介于世界名著和可以当做名著之间的——提起必读的多少本世界名著可能没有他的作品,但是劳伦斯的名字也不陌生。如今读他的作品,应该再不会有种心虚之感了。

或许,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解读“磨叽”——细腻。

内心的感觉就像在画工笔画,一笔一笔地,一个毛孔一丝发缕都不错过,他让你珍视人类内心的一时一刻,所有的感觉都是有价值的。

真正伟大的作品,又何尝有过写完美人物的呢?所以,劳伦斯陛下的人物不完美,很磨叽,倒是也正常。

也许是时代不同了,在我们这个时代,保罗和莫雷尔夫人之间的感情在正常不过。有人说保罗是妈宝,说句实在话,我觉得他和我们这个时代的妈宝还是不一样的。现在的妈宝有几个真正独立的?保罗首先有自己的兴趣,其次实现了经济独立还能贴补家里。他的婚恋之路磨叽,也很难归咎于莫雷尔太太怎么样,因为,莫雷尔太太也不止保罗一个孩子。

它让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是生活,是人生。

在我们这个时代,有多少父母貌合神离,母亲寄情于孩子,将所有的情感重心转移,又有多少不负责任、酗酒、打老婆粗俗的丈夫,所以,一切都不陌生。

劳伦斯给出的背景是莫雷尔太太来着中产家庭,有文化,莫雷尔却是一个目不识丁的粗人。这个我们也不陌生,但是说到底,莫雷尔第一代的婚姻,还是自我选择的结果,莫雷尔太太的失望,多是由于自己认知不够造成的。婚姻这事很复杂,有时候你就不知道怎么就选择了一个很糟糕的一个人过了一生。鸡汤说,当你足够好,你就会遇到更好的人,那么,像莫雷尔太太这样的女人,是足够糟糕吗?似乎也是不能下这样的定论的。当然,婚姻也有时代背景。小城多少有点文化却实质上家庭给不了足够支持的女孩,当她的选择已成定局的时候,其实埋怨谁都不公平,有人叫这命运,可是我更愿意说这就是“人生”。很难用谁好谁坏二元对立来看待这个问题,反正,时间过去,最后就成为这样了,比如像莫雷尔第一代的婚姻,貌合神离。莫雷尔太太蔑视自己的丈夫,莫雷尔在家庭中没有存在感和价值感,所有的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移情——他们共同憎恶自己的父亲,虽然他们未必能清晰地知晓。

保罗是几个孩子中最为敏感的,因为是主角,他也是唯一的思索者,其实也是作者的思考。里面有一段保罗的自白,大意就是保罗看到了母亲心如死灰的婚姻,而他认为是男性也就是他的父亲造成了这一切,所以,在可能的范围内,他绝不想给女性带来这样的困扰——这倒是一个始乱终弃的好借口。不过他还是让我想到了贾宝玉,在这些心性剔透的男性心中,男人都是污浊的,都是会给女性带来伤害的。结合时代性,他们的理解似乎也没有什么错,但是为了避免这样的行为却选择了一条错误之路,那就是逃避、闪躲。

保罗一生中面对女性就是这个态度,在灵与肉之间,他怎么也找不到平衡,非要将其割裂开来,而一旦肉体得到, 精神上马上就开始厌倦——其实是一种逃避,我个人人为他是害怕负责,所以,临了了,憎恨父亲的孩子到底还是成为了父亲,他终于成为和莫雷尔一样不负责任没有存在感的男人了,而这种男人当然需要莫雷尔太太一样的女人啊。他是恋母,但是有几个男孩子和母亲没有千丝万缕的情感牵连?在我看来在正常不过了,保罗没有真正地成长为一个男人,不是莫雷尔太太的错,而是他自己的选择。

保罗的两段感情,因为实在是磨叽的我失去耐性,也懒得再复述了,但是比较感兴趣的是两位女性,虽然某种意义上都被保罗完成了肉体的占有之后就丢掉了,但是二位也正期待这样的结果,所以好像谁也没亏待谁,谁也不记恨谁。或许小时候大人们不让看这书的最主要原因是,精神恋爱是没有前途的,一定要结合肉体——大概是怕受这种蛊惑吧。可是我们现在是成年人了,看保罗和米利亚姆的感情多少都觉得有些违和,因为你并没有看出这二位多soul mate,反而天天看到他们为了压抑“兽欲"做出的匪夷所思的事情,我只能默默安慰自己,这是发生在十九世纪初,不要用现在的眼光来看男女之间的感情。

性让一个青年人如此苦闷,我相信那就是作者的自身写照,然后,当年所有的”淫秽“化在书里也不过是”他们结合了“”“这样的字眼,所以说,不要相信那些介绍书籍的书,什么书写得什么,你得看过了才知道。

喜欢雷厉风行男人和崇尚简单的现代人,看着书之前真得好好安下性子来,否则很可能半途而废,不过我告诉你,其实看一半一点也不影响故事进度,但是我还要看另外两本,多少是,因为黑马先生的文章,我不死心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