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不相信神话》读后感1000字

《我不相信神话》读后感1000字

《我不相信神话》是一本由[意大利] 奥里亚娜·法拉奇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32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不相信神话》读后感(一):【鉴书团】蛮不错的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名记者兼作家,我之前并没有听说过这个记者,看了这个作者的书后,我发现这个记者真的经历很丰富,她自己在成为记者前就已经有了非常丰富的个人经历,有很强的同理心和很宽阔的事业。而在作者成为记者之后,她又有丰富的和这个世界各式各样的人和事接触的机会。 作为记者,大部分的报道应该都是以当事人为主的,而本人的存在感往往会刻意压低,以免喧宾夺主。但在这本书里,虽然作者也描写了很多历史上的大事和曾经采访过的那些大人物,但第一主角却永远都是作者。作者并没有去完整地讲述那些事和那些人,对于这些往往浅尝辄止,而重点放在自己的经历上。作者有时候叙事虽然显得冰冷,带有记者特有的客观性,但里面的内容还是让我心惊,比方说作者曾经多次死里逃生,身上留下了很多创伤,但这都没有在她内心留下阴影,妨碍她去探索这个世界。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能感受到作者应该是一个对自己很骄傲的人,有些自负甚至自恋。比如她会写“我不相信神话,虽然很多人把我当成神话”,虽然前者是这本书的名字,但有时候我会觉得作者其实也在强调后者。我没看过作者的采访,不知道她在采访中是怎样的表现。可能有些记者在采访中并不会完全客观,而是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在两方思想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有时候我看一些采访,我会觉得记者添加了很多个人元素。另一类记者,就是尽量把自己放在透明的位置,像镜子一样引导对方展现他的思想,而在他的书中,可能也会将积攒的那些想法一股脑地倾斜出来。我不知道作者到底是哪一类记者,感觉似乎是前者。作者是那种爱恨非常分明的人,人们对于她的观点应当也是如此。 总的说这本书并没有太深入的东西,里面写的作者的一些经历都比较短,而没有太详细的描写,让人觉得缺了什么,从而意犹未尽。就是没有我预想到的那么好吧,但也不差,简而言之就是中规中矩,不好不坏,所书写的内容并没有承载住作者的经历,不够厚重。

《我不相信神话》读后感(二):她不是神话,她很神秘

法拉奇,一个出现在历史课本的人物,和领导人坐在一起的著名记者。后来她又出现在我大学的课本上,作为新闻界的大前辈,她的职业经历是每个学新闻的人都要学习的。很惭愧,随着大学课程一年又一年的学习,我发现我根本不适合学习新闻专业,幸运地毕业之后也没有能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与专业渐行渐远,每次跟别人提到所学专业时,心里都是虚的。所以我很羡慕那些能够学以致用的同学,他们把新闻事业干的特别好,好得就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

法拉奇说她不相信神话,尤其是她自己的神话。她的确是一个传奇的人物,但也是活生生存在的人物。不过看来喜欢一个人就把ta推上神坛这个操作由来已久,被推上神坛的人,不见得个个都是喜欢被神化的。被神话之后,意味着不能像个普通人一样,有着普通人的行为,可再伟大的人也是普通人,都逃不过生老病死,都需要吃喝拉撒。因为崇敬的人一些不符合自己预期的行为,又想着把ta推下神坛,这些人的爱是自私的无礼的。盲目追求所谓的神话,神话永远不会降临。

我觉得法拉奇的被神话来自于她的神秘,很多关于她的故事往往来源于她自己所写所讲,周围的人很少能接近真正的她,真实的私下里的她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只能通过她自己这一渠道来了解。不喜欢社交不参加聚会,也不喜欢接受太多采访,通过作品窥见她本人,永远是他人视角。“世界第一女记者”“提问刁钻辛辣咄咄逼人的记者”,仿佛是一个了不起但又有点“讨人厌”的形象,但她的文学作品展现地又是一个温暖正义的人。抛开记者、作家身份的法拉奇,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好像没有人能回答。

她的一些经历,浓缩在这本书里,真正的经历,却是要在读过好几本她写的书才能了解到。八年越战战地记者,便可讲出好多好多故事。正如她所写的“勇敢并不意味着不害怕。它意味着尽管害怕,却仍要做该做之事。”见过了太多黑暗与残酷,也经历过生死,她仍然坚持着自己的坚持。现在很多人只会在网上吵吵闹闹,将自己置身事外,把自己拔高一等,批评这批评那,明明他们也是处在在时代洪流中的一份子。像余华说的,后面的海浪批评前面的海浪把村庄淹了。

很好奇这些文章在什么时间成文的,其中一些观点会让我不断去确认法拉奇的确出生于1929年,同年代的中国女性,几乎是不会有她这样的想法,我很难想象,因为我母亲70年代生人,也不会有她这样的思想境界。这是我在除专业方面,另外佩服她的地方。很遗憾她没能拥有想要的孩子,但她有很多“纸孩子”,她的“纸孩子”待着她的思想,给人以新的启发。不论是人还是专业,法拉奇都是值得学习值得敬佩的人。她说她活的问心无愧,也庆幸自己能说出这样的话,人这辈子但求问心无愧。

如果她当年能来到中国,是不是会对中国有不一样的理解呢?如果她能看到现在的中国,又会提出怎样的问题呢?

《我不相信神话》读后感(三):奥里亚娜·法拉奇:我生来不甘平静

“我生来就是一个不甘平静的人”

奥里亚娜·法拉奇,1929年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一个极具反抗情绪的家庭。法拉奇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便经历了战争,她和家人过着四处逃散、躲避从天而降的炸弹的生活。她总是恰好出现在遭受轰炸的地方,但幸运的是,每次她都得以脱身,仿佛是命运在和她开玩笑。法拉奇“出生在暴政之下,成长在战争之中”,这些经历在法拉奇的心里留下了创伤,但也造就了她不甘平静和顽强的性格。她反对战争,讨厌枪炮、炸弹等所有武器,她渴望和平,渴望更加美好的世界,让人更加有尊严。

法拉奇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了战争当中——成为一名战地记者。在她的人生中,有八年在越南的前线度过。在那里,她冒着枪林弹雨,追踪报道着前线的一场场战斗。不只是在越南战场,她记者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一名战地记者,她目睹了无数残酷、无情的杀戮,书写着士兵们在战场上的故事。“真正的英雄是那些士兵,他们在冲锋号中向一座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山丘发起进攻,然后在丛林中孤苦伶仃地死去。”

法拉奇是向往自由的,她很早便认识到自己不愿过按部就班的生活,她想要去不同的地方,认识不同的人,她去威尼斯、希腊、纽约,任何人和事都阻止不了她前进的步伐。她从事着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职业——写作,不喜功成名就后的轻浮,不善于人交际,不接受采访、不赴宴,很少与人来往,过着半隐居式的生活。她由内而外透出孤独的气质,她的孤独来源于她的自信,她能够体会到孤独所带来的快乐。

法拉奇是一位享有极高国际声誉的传奇女记者,她深入战地进行报道,她还采访过多位世界风云人物。她的报道和采访敢于说出真相,犀利的文风、刁钻的问题,十分严谨、准确,这些都是法拉奇写作时一以贯之的风格。即使书写真相使得她招致了一些人粗鲁无礼的指摘,但她仍然不懈地去追求真相,做到“在历史发生的那一刻,将之真实地记录于笔端”。

法拉奇不仅是一名记者,她同时也是一名作家,她所做的采访是作家的采访,字里行间透着作家所特有的机敏。通过采访进行新闻报道是法拉奇的独创,她会引用被采访者的原话,几乎不做任何删改,因为如此才能以最真实的面貌还原出现实和在法拉奇的采访过程中既有困难也有趣事。比如有一次在德黑兰,她好不容易争取到了采访王后索拉雅这一难得的采访机会,但法拉奇却错过了约定的采访时间,让王后等待了数小时,而她却在德黑兰的市集闲逛。事后这件事登上了报纸,《让王后等待的人》,法拉奇的新闻和照片传遍德黑兰。幸运的是,王后又重新安排了一次与她的会面,采访顺利进行。

“我不是驯养的动物,不可能被锁在一个被称为‘家’的小小世界中。我不想做‘妻子’,我要写作、旅行、去了解整个世界,要充分使用我的一生。”这是法拉奇对人生最本真的态度,是她身为女性发出的呐喊。她自始自终都是自由的、顽强的,她的人生本就是一场值得称颂的“冒险”。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