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咖啡馆之歌》读后感100字

《咖啡馆之歌》读后感100字

《咖啡馆之歌》是一本由许超著作,山东美术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0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咖啡馆之歌》读后感(一):不错的书

这是一本不错的书啊,为什么没有人读呢?

因为书里面有讲很多关于咖啡馆里发生的故事,使得咖啡馆的形象真实起来,丰满起来,才发现咖啡馆原来也是那么地一个有趣的地方。不同的咖啡馆有不同的人文精神,而其对于那些名人们来说又是那么的重要!

本来以为是一个系列的书会不那么精彩,但现在发现这本书真的不错!

《咖啡馆之歌》读后感(二):纸上的旅行

《咖啡馆之歌》,我还没来得及看。但是人文城市系列的其他两本丛书:《博物馆之眼》以及《美术馆的好时光》我已经细细的看完。

在社区图书馆里,新旧参杂了各种书籍的架子上,突然跃入眼中一片鲜艳的红……于是,我意外的发现了《博物馆之眼》!于是,接下来惊喜不断!

本以为像市场上充斥着的那些商业书一样,这系列只是以包装精美,布满图片来吸引眼球的。读下去却被里面充实而又有趣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如饥似渴地一口气读完!

看过的内容变成了电影画面,依然一幕幕的在脑海中放映,真实、鲜活地让我完成了一次纸上的旅行!

《咖啡馆之歌》读后感(三):为什么中国没有咖啡馆文化

本书介绍了世界上知名的咖啡馆与名人、与文化、与革命、与时间的故事。文字节奏很慢,有些散。但可以知道很多著名的咖啡馆。不过无法体会到咖啡的味道。

-------------------分割线-----------------------

我是一个胆大无脑的人。所以借着今天推荐的《咖啡馆之歌》,谈谈中国为什么没有咖啡馆文化。

总的来看,咖啡馆文化强调很自在、很舒服的感觉,无论是一群人去咖啡馆聊天,还是一个人在咖啡馆发呆,都很容易与整个咖啡馆的气氛融为一体。

老外对咖啡馆更是爱成了习惯。记得在桂林的一个大雨天,早晨八点钟起来,我要赶往阳朔,走到酒店外,就看到露天咖啡馆的天棚下,四个老外在面对大雨喝咖啡,四个人也不说话,坐在一张桌子旁,就那么安静地看着大雨喝咖啡。

有人说中国有茶文化,可是中国的茶馆因为南北差异,在北方并不常见,就算是在南方也不见得一条街上有一个茶馆,更多得是在家里品茶。有人说中国有酒文化。但是酒文化很多时候就是餐座上拼酒,喝到稀里糊涂、嘴巴都不利索,还怎么称得上文化二字?

那么为什么外国有咖啡馆文化?从这本书以及其他信息来分析,大概有这么几点。

一是外国的娱乐并没有中国多。从电影上看,国外似乎灯红酒绿,实际上到了夜晚,老外除了去咖啡馆或者BAR,还真的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去。

二是外国的咖啡很便宜。这个是相对他们的收入来说的。不赘述。

三是外国的国民性决定的。这应该是咖啡馆文化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国民性是由整个国家的发展历程决定的。就拿法国来说,法国咖啡馆在法国的发展中,无论是大革命前,还是近代的两次世界大战,咖啡馆都成为了不同派别演讲、宣传思想的阵地。而为什么会成为这个阵地?因为法国人喜欢聚集在咖啡馆。这是因为咖啡馆仿佛是生活、特别是政治生活中的自由之地,在这里人们可以听到很多不同派别、不同想法的言论。不是不会有政府来镇压,而是当政府镇压的时候,人民在保护咖啡馆。这样两种力量对峙的结果,就是咖啡馆在人民生活中的特殊地位被保留了下来。大家还可以想想英国的下午茶,其实美国在英国的影响下,也曾经有一段时间很流行下午茶。可是为什么下午茶不敌咖啡馆文化?从本质上来说,下午茶似乎是同一思想的人交流的方式,咖啡馆文化则是思想碰撞的方式。自然后者更受大众的欢迎,而下午茶文化成了小众的情调。

因此,当欧美飞快地跨过了封建社会经济时期,进入资本主义经济时期,咖啡馆在国民的生活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国民需要这样一个交流的地方,特别是工人阶级,很需要在工作之余进行聊天。比如日本,酒馆就很多。上班族下班以后大部分都要去酒馆坐一坐、聊一聊。这是一种文化熏染下的民族共性。

四是咖啡馆在国外接地气。旧中国的戏院、茶馆,似乎也有那么一点味道,但是休闲娱乐的功能太突出了。咖啡馆虽然也是休闲的地方,然而在国外激进思想的影响下,在媒体传播不快捷的条件下,还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咖啡馆到了中国,结果怎么样呢?

首先是咖啡很贵,特别是连锁咖啡馆,比如星巴克、太平洋、COSTA,随便一杯都要30元人民币左右,和国外也差不多一个价格了。大众消费不起。

二是中国人不习惯小声交流,要是真都挤在咖啡馆里,特别是老年人听力下降,绝对和菜市场一样。我家附近就有COSTA,常有老年人坐在咖啡馆外面的椅子上休息,那聊天的声音,整个楼都听得见。

三是中国人不习惯咖啡这种饮品。

四是咖啡馆在中国就是一个休闲的地方,既然是休闲,就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思考,就不必有动力,随便哪一家都可以,咖啡馆也做得没有识别度,天下大同。

那么咖啡馆文化能不能在中国出现呢?

几乎没有可能。咖啡馆文化只能是休闲文化的一个亚文化下的亚文化。

可是在现代社会,对信息的获得渠道众多,为什么欧美人还是很喜欢咖啡馆呢?连很多中国人,特别是文艺一些的人,也很喜欢咖啡馆呢?

就像最近我在读的硕士班的课程上老师所讲的,因为咖啡馆体现了一种公平。与中餐馆不同,咖啡馆不设包厢,大家去了,都可以点一杯咖啡,然后随便坐。而且没有人打扰。在这样的环境下,没有人会因为你点了一杯30块钱的咖啡还是20块钱的咖啡而猜测你的经济状况、职业状况。内心的自由与舒服,让咖啡馆比其他的饮品店更受欢迎。

最后,再讲几句这本书。这是整整一个系列的书,包括了博物馆、美术馆、书店、电影院、歌剧院。装帧风格非常一致,只要看这本书的封面就能知道了,其他的书只是换了颜色,但是整体风格没有变,都是用主题的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作为书面的最中间字母,整个书面上布置了不同字体的、书中提到的所有地点的名字。《咖啡馆之歌》讲的是法文的CAFE,因此是C这个字母。整套书系的特点就是文艺。

-------------------------------------------

欢迎关注

敢看敢说的原创公共微信book-life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