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追忆似水年华(第三卷)》读后感摘抄

《追忆似水年华(第三卷)》读后感摘抄

《追忆似水年华(第三卷)》是一本由(法) 普鲁斯特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80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追忆似水年华(第三卷)》读后感(一):长句子

普鲁斯特的长句子,如美女的长腿一样让人回味无穷,直觉的描述,意识的流淌,回忆的熔炼,造就出世上无与伦比的文学艺术品(水晶体),在里面人们可以发现过去从来没有发现过的自己潜意识的秘密,欲望的秘密,女人的艺术品化也是一种物化,是强调对她的鉴赏性还是占有欲还是情感的喻体对象(不过总是有一种想达到永恒的假象,但是伟大的艺术永恒,情感未必,当然此书中的情感像被琥珀凝固在书里也达到了永恒,是因为书这个艺术品本身而达到永恒)

《追忆似水年华(第三卷)》读后感(二):2015年读书笔记

前些天因为后知后觉周克希放弃翻译其余四卷,于是找出徐和瑾先生的译作接续。没想到今天偶然翻新闻得知徐氏已于今年八月作古,留下未完成的三卷成为又一憾事。读过徐译莫迪亚诺,觉得《地平线》第一章风格类似《追忆似水年华》,或许和译文有关,也从此信赖他的译笔。斯人已逝,重读三卷译后记之豪言“普译尚未完成,吾仍需努力”,不免唏嘘。

由于前两卷读的是周克希的译文,因此初读徐和瑾的译文时觉得有些涩,这里并没有好坏高低之分,更多是风格的不同,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新的风格。

读第二卷时觉得外婆去世的篇章写得如此平淡,似乎只是在凑足字数

读第三卷时则发现这是整部小说中最为啰嗦无趣的一卷,读到了三分之一,目前为止有吸引力的文字就是探访军营的段落。沙龙里的讨论仿佛时代洪流中被后浪拍在岸边的沙石,适合黄昏取景。冗长的人名也是读法国小说第一次大量碰见。不过读到这里已经对译者在后记中为普鲁斯特的辩解与分析的精确性有了一次心里的认同。

外婆之死作为分水岭,后半部几乎全部用来记录一次无聊的社交,即便是用来作为下午茶的作料,也太过冗余。

不过从局外人来看,从想进入法国上流社会而无门径的人来看,从后世尤其是异乡人来看,未尝不是19世纪末贵族生活的挽歌。

第三卷结尾,夏吕斯和作者再次会面时的言谈举止,加之上一次的迹象,似乎已经显露出夏吕斯的同性恋倾向。果然到第四卷开头证实了这一猜想。

《追忆似水年华(第三卷)》读后感(三):超了字数的短评无核心标题

普鲁斯特让我们更加深刻和激动得体会到,我们个体的内心、或者说我们的意识,是一个比我们认识中更浩瀚神奇而又可以不断挖掘的宇宙,也许我们从小经历的事都大同小异,然而每一个心思观点的微小转变,就像万花筒,会把排列方式都打乱,转化出一幅幅不同的图案。这样复杂和难以预测的变幻足以让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望而生畏。

第三卷对上流社会无穷无尽、毫发毕现的社交勾勒比之一二两卷略显冗长,但遵循于普鲁斯特一贯围绕一件事物进行无穷遐想的禀性,其实在我们心智未开的孩童少年时代谁不是对某些久闻大名却无法亲自观摩的自然或社会现象不断填充个人色彩的幻想呢,无论是远山后面的世界、还是村子里某一户充满传闻然而家长却竭力劝阻我们不予靠近的人家,但是等我们终于有足够的智慧和时间去接近、沉浸、思考这片“另一个天地”,其间的反差和啼笑皆非、以及再次思考后放弃偏执、回归自然规律更普罗大众的待人接物方式,这其间翻天覆地的内在变化何尝不让我们感慨万分。

最后忍不住还是想感叹一声,圣卢这种英俊多金有身份地位还忠诚体贴、多情热心带点憨性的男性友人真是基佬的绝佳依靠甚至暗恋对象,因为这种人总能给多疑敏感神经质、缺乏安全感的基佬带来温暖而坚硬的保护。正如普鲁斯特描述:“我知道,忧虑在我面前是强者,但在圣卢面前却是弱者……他刚进来,就把一清早他充分展现的活力带到了我的周围,创造了与我房间的气氛迥然相异的朝气蓬勃的环境。”

PS:因为事先看了某友邻阅读感想,其实弃了徐老译本,读的是潘丽珍老师的版本。

《追忆似水年华(第三卷)》读后感(四):《追忆似水年华——卷三 贵族的傲慢与偏见》

2023年已读09 第三卷围绕德雷福斯案件和两场沙龙展开。如果说第二卷所展现的是美,那么第三卷所展现的就是人性。作者通过两场沙龙,完美的向读者揭露了贵族社会的肮脏与勾心斗角。贵族表面上互相之间诚诚恳恳,背地里就开始互相攀比、互相嫉妒、彼此争斗。贵族对下等人是一概看不起的,就算对下等人遇到痛苦的事情,表示的虽是怜悯之心,但也不是发自内府。 德雷福斯案件将书中角色划分两大阵营,反对重审德雷福斯案件和支持重审德雷福斯案件,进而把支持的人打入犹太人范围,因为德雷福斯就是犹太人。反对重审德雷福斯案件的人,大部分都是贵族人士,非常的瞧不起犹太人,乃至是对犹太人进行仇视。 最令我痛苦的莫过于外祖母的离世。外祖母一直陪伴在主人公身边,主人公有什么难过的事情,一眼就会被外祖母看穿,并对主人公无微不至的进行关心。 第二场沙龙是作者写的最庞大的贵族上层沙龙聚会——盖尔芒特家举办。这场沙龙邀请了几乎所有上层的贵族,除了几个亲王等。宴会上盖尔芒特夫人和公爵,不断展示自己家族系谱学,非常的枯燥乏味。给人一种感觉,仿佛在说我祖上有多阔,嘿嘿,你比不上吧。 第二场沙龙透露出了,要想维护自己贵族身份,即使丈夫出轨,约会的是来自己家经常聚会的夫人,也不能与丈夫离婚。要选择隐忍,否则将会失去贵族的头衔与财富。 最后一幕,非常的令人心酸。没想到,很久没有再见到的斯万先生,早已病痛缠身,没有几个月就快去世了。唉,初见时风华正茂,没想到再见之时,已成了离别之日。这何尝又不是人生呢,看一眼,也许就是最后一眼。谁也不知道与朋友的再次相见,会比无常哪个更先到来。虽然,斯万先生非常的舔狗,但她始终爱的还是奥黛特一个人。比书中男性角色好的太多太多了。唯一深情的男生。 人物评价: 主人公:是一个见一个就爱一个的花心大萝卜,而且还大多数喜欢的都是有夫之妇。太让人感到恶心了。而且,只要自己喜欢的人,不如自己的意,就开始胡思乱想,痛苦难受。一旦有了可乘之机,就变得十分得意的样子。真是太令人厌恶了。 夏吕斯:非常的疯批的一个人。有点精神病。喜欢对人乱发发脾气,非常的莫名奇妙。 盖尔芒特公爵夫人:非常的喜欢揶揄别人,一副高高在上的气质。对下层人士,一点没有怜悯之心。例如:当手底下的佣人有空,也要压榨佣人,不让佣人高兴的去与自己的情人约会。

《追忆似水年华(第三卷)》读后感(五):《追忆似水年华 卷3:盖尔芒特那边》读后

或许普鲁斯特是迄今最伟大最深邃的人物。在所谓意识流中,普鲁斯特的目光如流水般看着世界,感受着世界,理解着并冲刷着世界,将其中美好优雅之物沉淀出来;然而,这目光不仅仅是普鲁斯特的,它竟然也常常融合在神的目光中,那么高远、那么深邃辽阔:文学、音乐、艺术、哲学和观念、建筑、风尚、典故、贵族传统与纹章学,一切的领域中,这目光游弋其中,分辨善恶,如神一般行事,没有一点费力使劲的影子,把追随者的目光引入无尽的海洋和天空中,让人渴慕,催人明悟。

《追忆似水年华》颠覆了我的观念:普鲁斯特将贵族和上流社会优雅的一面如此精致地浮现在我面前,而在我原来的想象中,贵族社会早就随法国大革命席卷而去了,然而,普鲁斯特的追忆却让我明白,至少在一战前,一个精致的、有品位的贵族社会和贵族品质仍然是存在的,并且与上层Bourgeoisie融合着并汲取着后者的力量:那里优裕是设定的,个体在深沉的爱的眷护下成长,拥有精致而美好的教育、渴慕智力和品味,致力于艺术或科学或文学,追随着一切美好动人之物。

阅读《追忆似水年华》促成了我对卢梭的恶感的形成,虽然以前读《忏悔录》的时候还是深深震撼于卢梭那种“intus et in cute (深入肺腑和深入肌肤)”的彻底坦白;但与普鲁斯特相较之下,卢梭那种卑微的贱民性格却展现无余:《忏悔录》卷6中卢梭对在看病的路上与拉尔纳热夫人的肉欲偷情的追忆显得尤其卑贱:如果那种饥饿者之饥不择食的举止让人有所不屑的话,那么卢梭却不停地以爱和美好来圣化或掩盖之的做法则让人颇感卢梭终身未曾真正理解何谓贵族的优雅。这里不是说普鲁斯特是道德上无玷的或神圣的,普鲁斯特没有什么宗教感,常常有自卑和过分敏感之处,他在巴黎还涉足过色情场所;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普鲁斯特区分了在海边初见Albertine时那美丽的海滨少女倩影在他心中的柔美印象和随后在巴黎重逢时两人带有情欲色彩的接触和交往。普鲁斯特对此和类似事情的追忆是坦然而恬静的,他既没有谴责也没有辩护,而是将这些东西安置在人生的万花筒中更美好的东西之侧:少年在花园里整日的阅读、亲人之间真实的眷恋和守护、对优雅之物的苛刻的鉴赏能力,…而就是后者这些更珍贵之物,普鲁斯特也没有加以神圣化,而只是让它像碎片一样不经意中流淌出来,又流逝而去,因其脆弱而更动人。虽然颇有时空错位之感,我却感觉,卢梭带来的是苦涩的普世正义的尖叫,而普鲁斯特所馈赠于我的,则是真正贵族的安静的大海深沉。

江绪林 2013年9月27日星期五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