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让·科克托读后感摘抄

让·科克托读后感摘抄

《让·科克托》是一本由[英] 詹姆斯·S. 威廉姆斯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9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让·科克托》读后感(一):值得一读

这注定是一本小众的书。所以,既然你会搜索到它并看到这条评论,那这本书绝对是值得你阅读的。

像大部分外国人写的人物传记一样,本书试图重构一个真实的科克托。书中按照时间顺序回顾和梳理了科克托的一生,包括生活、艺术创作、私人关系和思想历程,作者基本是以一种中立的视角在写作,并不带有特别强烈的评论色彩。

对于我来说,读这本书是一个奇妙的历程。因为面对一个你完全没有了解的对象(我没有看过他的诗歌、戏剧和电影作品),突然要去读关于他一生的叙述是有一些空洞和乏味的。但所幸的是,作者用一种比较具有亲和力的方式完成了对这样一个前卫人物的描述。即使你没有接触过他的任何作品,这本书也能让你对他的传奇人生充满好奇并饶有兴致的读完全书。当然,这也要感谢译者的努力。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让你看到一个传奇艺术家的鲜活人生。

《让·科克托》读后感(二):屌丝模板

科克托以数量惊人的作品将自己暴露,自我怀疑,略微孤芳自赏,屡遭情感毁灭,这些坎坷锻造了这个不可复制的屌丝模板。8岁时父亲开枪自杀,再往后恋人被朋友生生抢走,开始品味同性恋的美好,在各种潮流冲击下坚持逆袭,独树一帜。

优秀屌丝可以泛指那些不愿意被归类,始终逆时代保有自我元素,始终相信自我意识主导思想的人群。科克托告诉我们,以上元素并非成为一个优秀屌丝必备,以下才是。

幼年痴迷文学,爱看母亲描眉(这点怎么看怎么像张爱玲)。

回忆起幼年岁月的感觉是“经历人生应有的温柔时光却使人精疲力竭,人生所愿的和所怨的总是相互交织。”最终的结果是“注定不能成为所注视的场景中的每一个人。”

追逐杰出的人物,试图从外部让自己获得证明。

拒绝应该拒绝的(比如布勒东的庇护),追求应该追求的(比如和雷蒙·拉迪盖的同性恋)。

不停试验,拓宽领域,内部革新。

在和雷蒙·拉迪盖的同性之恋中,还能像个“诗人-魔法师”一样让自己的孤独和倒霉最终会成为自我救赎的关键,并且相信自己和拉迪盖会再次发现对方。这一点说明了科克托对拉迪盖的执着,对天才的无限认同,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无限追求,以及在外界严苛压力下依然坚持自我的可贵精神。

“我将高兴地掐死你,我不会一个人死去。”在《诗人之死》中,科克托这样说道。的的确确,科克托这个神秘的存在最终以喷射火焰的形式死去了,他不仅为安迪·沃霍尔指明了方向,他为现阶段全世界的屌丝们都指明了方向,这种不可逆的方向是逆袭的唯一方向:忠于自我,释放自我,疯狂尝试。

另外,建议大家在死前两个月拍摄一部作品,名字就叫《XXX向3000年致辞》,权当对开路先锋科克托的纪念。

《让·科克托》读后感(三):译得有多差呢?

说实话,译者很用功,但语言功底真是要命了。编辑也太那啥……

google books上基本有全文,我也没空一句句对,只是实在磕得难受了就随手记一下,诸多明显不对但读者能自打补丁或者囫囵吞下的就过吧。

先说编辑问题:

第18页 Le Nouveau Cirque 误为 Le Nouveau-Girque

第27页 rue d'Amsterdoom…………喂?

第45页 Prince 拼成 Pince

第65页 科克托的诨名 Coqueteau 误为 Copueteau,另有个“1914年”成了“1909年”。

第73页 George Braque 误为 Brauqe

再说翻译问题:

第13页,还没到第一章:书名 Cock and Harlequin 译成《钟表与写字台》。纳尼??

第32页,“在不做……欧仁妮皇后的舞伴的时候”……快90的老太还跳舞?原文是 servant-cavalier。

第41页,“孔泰·埃蒂安·德·博蒙”,把 Comte 当名字了,受孔德的影响?

以上都没那么让我担心译者的英语功底。但是,

第45页,rhetorical question翻成“修辞设问”?

第47页,45页刚译成《花花公子》(嗯?)的Le Prince frivole(误拼为 Pince 编辑也没揪出来),变成了《卑微王子》。

第53页脚注:“Jean是科克托的姓”,……。

第73页:

原文:Cocteau would later talk romantically of the highly competitive and factionalized world of Montparnasse as a kind of paradise regained.

译文:“随后,科克托将会浪漫地谈论蒙帕纳斯高度竞争、高度虚构的世界,就像重新找回来的天堂。”

嗯,factionalize 看成 fictionalize 就不说了。没看懂这个 would later 是什么意思才真的让我一惊啊。顺便,后面作者称科克托美言包装自己历史的习惯为“mythomania”,译者译成了“谎语癖”,拼写成“mytheomanian”编辑也没改出来。

我是为了萨蒂和“六人团”这个音乐圈子才看这本书的,对科克托感兴趣很久了但一直没顾得上。

第77页,终于讲到萨蒂了!

结果:

原文:a sheaf of notes containing some jumbled-up ideas for a provocative new spectacle called Parade

译文:“厚厚的一叠笔记,其中记载了他关于《游行》的各种新奇、紊乱的构思,一些新的令人振奋的充满煽动与刺激的想法。”

我说,把provocative译成这么大一串就算了,是不是没看懂 spectacle 是什么?

原文:For Cocteau... the composer was not only a shy, complex genius but also a totally committed professional who trained - and even retrained - himself with the discipline of a schoolmaster.

译文:“在科克托眼里,萨蒂不仅是一个羞涩的、多才多艺的天才作曲家,而且非常敬业——他严格按照教师的原则训练自己。”

complex作“多才多艺”解,偏得厉害,但译者如果不了解萨蒂,这么理解也能想象。后面“严格按照教师的原则”才又让我惊了……

原文:Cocteau was drawn to Satie because his music, with its crisp, pure lines, appeared timeless, unlike that of Stravinsky, say, which was defiantly of the moment.

译文:“科克托之所以被萨蒂吸引,是因为他的音乐与斯特拉文斯基完全不同,纯净、轻快、活泼、明亮,没有时间限制,永不老化,简言之,是对时间的蔑视与挑战。”

译者如果知道这个 say 是什么意思,那就是没译出来。译者如果没听过萨蒂的音乐,把 timeless 解错、把 line 吞掉,也不奇怪。但最后那个从句指的是斯特拉文斯基哎大哥,而且没看到“defiantly”是副词、修饰的是“of the moment”吗?当然这里 of-the-moment 最好加连字符。

原本想弃了,但又多看了两句。结果:

“a libretto for two voices”不会是“用两种声音演唱的歌词/歌剧剧本”吧?而且到底是歌词还是歌剧剧本呢?当然严格地说,此处作者语焉不详,译者只能去找这个剧本看看是什么样的,才能确定该怎么译,成本有点高。

原文:since [Satie's] own style, combining music hall and counterpoint, seemed to complement Cocteau's perfectly with its alternating humour and pathos.

译文:[萨蒂]认为他自己将杂耍剧场与旋律对位法相结合的风格,别具一格的幽默与悲悯,堪称是科克托完美的补充。

首先我认为 alternating humour and pathos 指的是科克托而不是萨蒂,当然单纯从语法讲,这句话要怪作者没消除英语中一种太过常见的歧义。然后,alternating 误解成 alternative 了。

第77页整个第一段就最后一句是全对的。

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