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鲁迅:幽暗意识与光明追求读后感锦集

《鲁迅:幽暗意识与光明追求》是一本由齐宏伟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鲁迅:幽暗意识与光明追求》读后感(一):《鲁迅:幽暗意识与光明追求》之“后 记”

文/齐宏伟

“无一字无来历,无一句无出处”,这样才显得有学问,但材料的堆积会淹没掉个人观点。若不顾学界同行的研究成果,直奔研究对象,那也容易陷入自说自话乃至自吹自擂的陷阱。既要有扎实的考证,在同行的研究基础上一面“对话”一面前行,又要确实懂研究对象,有个人明确识见。这是在写论文前,给自己定的目标。

动手前,先一字一句读完了人民文学出版社二○○五年新版《鲁迅全集》,相关篇章更是反复读了多遍,同时沿着鲁迅与基督教文化的关联及鲁迅的精神资源这两条线索整理出大约十万字的电脑笔记。接着利用数据库,并查阅图书馆的过刊和民国期刊,读完了所有能找到的相关论文论著。这期间还分别到过香港和美国,搜集到许多外文书籍和资料,就又多整理出二十万字,电脑笔记已有三十万字。这期间,学德兄、义功兄、王东兄、鸿铭兄和路芳君等都曾鼎力相助查找论文所需资料,甚至不远万里从海外或港台给带回来。开题报告前后,余斌师、杨正润师、赵宪章师、余一中师、肖锦龙师、董晓师也给了很好的建议。

然后,就开始一遍遍读这三十万字的笔记,再读相关的鲁迅作品。读的过程中谨遵余斌师的谆谆教诲,要“贴”着鲁迅入思,不把问题强加给鲁迅,而要从鲁迅那里读出来。余师之所以这样告诫是因为知道我对基督教神学的“入迷”,怕过强的“价值热情”淹没了鲜明的“问题意识”。不过,话又说回来,这十几年的神学积累,倒给了一双可从基督教文化坐标回看鲁迅的眼睛,不必围着鲁迅的臧否转,而是从我对《圣经》、克尔凯郭尔、尼采、舍斯托夫和斯密斯等的理解出发来打量鲁迅。这是我起初对基督教神学感兴趣时所没料到的,就像多年前开始在《文化中国》发表关于鲁迅与基督教文化方面的论文时没有料到以后会就此写博士论文一样。

就这样,读到后来,真像米开朗琪罗看到了石头里的大卫一样,我似乎也看到了论文向我招手的身影。詹·斯卡塞尔说:

诗人们并不发明诗,

诗在那后面某个地方,

它在那里已经很久很久,

诗人们只是将它发现。

于是,从温暖而无雪的冬天写到了桃花、樱花、梅花、迎春花、玉兰花相继盛开的春天,又在这个春天继续不断地修改了几遍,单单写,半年很快就过去了。这期间,那么多位纸上造访的学人,来不及一一鸣谢,尤其是日本学界的鲁迅研究者们,简直跟他们越洋交谈起来。初稿完成后,余斌师与我促膝长谈,提出了中肯的修改建议,内子更是与我多次携手共进敬文馆,陪我静读、查找资料并给出犀利批评,还有神学上有共同兴趣的朋友们也无私相助,岳母在家中帮助带唱儿并包揽了大部分家务,使我能专心写作,连才两岁的唱儿也常在我于家中书斋伏案过程中送水果来给老爸吃,使我得到最好的放松……直到后来,我似乎听到了鲁迅从电脑屏幕上走过的跫音,看到了鲁迅精神在电脑屏幕上盛开的花朵,在春末的风中摇曳,安静而又热烈。

写这些话的人,此刻心里充满了对造物的感恩,因为他真不是为了写论文而写论文,更不是为了读博而读博,而是为了体验“发现”的悸动和愉悦。

他很想忍住,不把这些轻狂的感受说出来。但既然已经忍了二十万字,就稍稍多这么个轻狂的尾巴吧。

○九年初夏修

《鲁迅:幽暗意识与光明追求》读后感(二):如下

第一章:事实性关联

第二章:鲁迅对“正信”的认同;鲁迅与克尔凯郭尔的“共振”(1...2...3...4涓生对子君同居后未能有精神上的成长的指责听起来似乎冷漠而苛刻,然而这种“精神上的成长”对鲁迅确有特别的意义)

第三章:鲁迅与圣经(“以语言体现主体精神”)

鲁迅与耶稣:鲁迅对耶稣受难的关注;《复仇(其二)》的耶稣书写:(1)强调耶稣作为“人之子”(2)强调耶稣与庸众的对立,对庸众的复仇 (3)强调耶稣的主动性(““速死”意志和“审痛”心理”),这个过程中所体现的强大的自我意志使鲁迅所呈现的耶稣形象成了由人而神化的“人神”形象。与此同时,作者指出,鲁迅拒绝与基督教式的超验价值相连,却被迫与绝望苦斗,“对受苦的美化和对自我的神化,再往前走一步就会重新走向受虐和虚无”

(另:作者在书外的另一篇论文里,还对比了鲁迅《复仇》中所呈现的耶稣对痛苦的蔑视,与福音书中耶稣“肉体的软弱”)

第四章 “鲁迅“主观之内面精神”“改造国民性”思想源考”

—>基督教——(超验的价值与现世的矛盾,以价值冲决现世而成就(线性的)历史与人格)——>尼采——>鲁迅

(与此同时,也批判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缺乏主体精神而向外适应)

—>传教士斯密斯的《中国人的素质》对鲁迅”“改造国民性”的影响

第五章 “鲁迅世界观与生命体验中的希伯来精神因素”

—>鲁迅虽然接受进化论但接受的是赫胥黎式的需要在自然之外,以“人力”实现伦理的进化。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强调面对个体生命被摧残的现实出现了“约伯式”困境

—>鲁迅的幽暗意识/舍斯托夫体验:“中间物”、“过客”,死亡、忏悔与赎罪。对绝望的反抗。不过相比于舍斯托夫,鲁迅仍然相信人性,强调社会关怀

——————分隔线——————

我不太满意的地方:

1、在我这种非教徒看来,有些地方作者是强为基督教辩护(比如关于进化论的讨论)

2、作者在寻找鲁迅与基督教的关系时,不无牵强之处(以基督教的影响之深与鲁迅阅读、交际之广,实在不必高估鲁迅与基督教的某些“相遇”的意义)

3、鲁迅的复杂和矛盾之处很多,作者其实是有意选择了有利的材料,而忽视了相反的材料(未完待续)

《鲁迅:幽暗意识与光明追求》读后感(三):挖掘鲁迅与基督教精神资源的关联

文/ 阿信(本期《南方人物周刊》全文刊载)

和合本《圣经》里有一句话:“知识让人自高自高,唯有爱心能造就人。”确实,很多拥有知识的人自以为真理在握,对人冷漠、机械、封闭和自私。然而单有爱心,没有知识也不行。没有知识的爱心极容易变成狂热。其实和合本的翻译不够准确,准确的译法应该是“知识让人自高自大,但是爱心能造就人。”知识加上爱心才是真实的信仰。

总能从齐宏伟的作品得到很多新视野的启发。他的《一生必读的关于信仰与人生的30部经典——从<忏悔录>到<复活>》让我在很短的时间内管窥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经典,增长了许多见识;读他的《心有灵犀——欧美文学与信仰传统》让我晓得世界文学史上那些灿烂的巨星和不朽作品,其成功的最大原因不是因为句子写得优美,故事编的精彩,而在于他们身上沉淀了人类最深邃的精神和信仰资源。

宏伟的新作《鲁迅:幽暗意识与光明追求》也是这样一部厚重的作品,知识量大、眼光独到、思维深邃。我求学时,鲁迅的形象是“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是新时代中国文化领域的战将,其思想资源无疑是马克思主义;钱理群从启蒙精神和人文主义角度发掘鲁迅的个人主义和立人精神;汪晖等从存在主义和生命哲学的角度解读鲁迅,说他的一生是在反抗绝望;当然还有人说鲁迅根本没有什么思想,只会骂人。宏伟通过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鲁迅深受以《圣经》为代表的希伯来精神的影响。

当然,作者的研究不是空穴来风。宏伟指出了鲁迅与基督教精神资源许多事实性关联。为什么鲁迅只提了一次苏格拉底的受难却提了十次耶稣受难?为什么鲁迅一到东京就给弟弟周作人不远万里寄《摩西传》?为什么鲁迅两次搜购《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为什么鲁迅三次购买圣经?为什么鲁迅早年和神学家清水安三那么亲密?为什么晚年把虔诚的基督徒内山完造当成自己最为亲近的密友?为什么临死前还第四次推荐传教士史密斯的《支那人气质》?为什么着迷般地搜求购阅克尔凯郭尔和舍斯托夫?为什么热爱基督教作家显克维奇、果戈理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什么受安德烈耶夫写耶稣之死的《齿痛》影响写下《药》?为什么上海的工作室书桌顶上最重要的位置悬挂了《夏娃》?为什么独独推崇先知耶利米写下早期文论?这一切的关系是什么呢?

宏伟自称一个字一个字地精读了《鲁迅全集》,找到了大量来自国内外的鲁迅资料。他在研究时不先入为主,而是贴着鲁迅阅读,深入了解鲁迅的生活和写作,尽量客观地挖掘、还原深刻影响鲁迅写作的精神资源。比如他关注到反基督教的尼采其实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这我不意外,很多反对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其实深受传统的影响。他也提出进化论其实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斯宾塞提出的任天说,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因此我们不应该同情弱者,而是任其自然灭亡;另一个方向是赫胥黎提出的,正因为人类所面对的是一个无情的宇宙,因此具独特性的人类应该产生一种属于人的特别的感情和悲悯,用爱和这个无情的世界做斗争。我以前从课本上读到的进化论全部是物竞天择,看到齐宏伟这样深入、精到的讲解,不能不说是大开了眼界。此外,本书对克尔凯郭尔等哲学家的思想也有精到的分析。

看了这本书,我自思,鲁迅有这么复杂吗?我自己给自己答案是:有!因为人是极其复杂的存在。

20世纪中国历史是对这个世界上一部分人的人性充满信心,而对另一部分人的人性充满绝望的历史,是充满信心改造人性的历史,也是解说人性复杂的活教材。《青春之歌》中说“对敌人的怜悯就是对人民的犯罪。”对待同志要像春天一般温暖,对待敌人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无情。鲁迅也不能例外。所以,他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对待同道,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对待论敌,是匕首,是投枪,是一个也不饶恕。但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鲁迅的自信也自有其局限。所以他才既有幽暗意识,即深刻地了解人性的阴暗,常常显得很绝望;但又寄希望于青年,致力于救救孩子,即使屡屡受到伤害,也不放弃希望。这一点,齐宏伟看得很准。

村上春树说:“在墙和鸡蛋之间,我坚决地站在鸡蛋一面。”我很喜欢这句话,也认为这是中国儒家知识分子走向现代之后应有的操守。但是这一理念也自有其局限。不是这一理念有问题,而是人的本性会让不管多么好的理念都走向反面。因为鸡蛋的蛋心一定会被仇恨、贪婪、偏执所捆绑,这样鸡蛋就会变成石头。一个个由石头组成的鸡蛋还会变成武器。更为可怕的是,这些变成石头的鸡蛋一旦凝聚起来,很可能变成更加可怕的墙壁。鲁迅自己不就从鸡蛋变成投枪了吗?

马丁·路德说:“《圣经》让我们看到自己的本性。”反思鲁迅,就是反思中国近现代史,反思人性。我相信,《鲁迅:光明意识与幽暗意识》是研究、还原鲁迅的又一个有益的尝试,是站在基督教人性观上对鲁迅的思想所作的一个精到的梳理。我相信即使再过1000年、1万年之后,我们的后人还会研究鲁迅。每一个研究者都能够根据自己的独立思考给鲁迅画像,每一幅画像还都会不一样。

当今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推崇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殊不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也自有其局限。这局限用中国传统的话说,任何思想、理念都必须有着力处,也就是站立的地方。但是这个世界有一个铁律是:人的思想所站立的地方在这时是坚固的大地,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肯定会变成湿地、甚至流沙。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还原、归纳人性的期望都会走向其反面。每当我们的前辈绝对自信地认为在自己手里找到了用最简单的方法准确地定义和把握人性,因而可以为人类的幸福毕其功于一役。之后不久,就发现按下瓢起了葫芦。我想这也是宏伟这本书必然会遇到的局限。

但这一点也不妨碍《鲁迅:光明意识与幽暗意识》这本书的价值。通过这本书,我们要做的不是对某个特定的人,而是对所有的人,包括自己,人性中的幽暗意识有深刻的认识。

原文地址:http://www.nfpeople.com/News-detail-item-550.html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