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梁漱溟读书与做人读后感1000字

梁漱溟读书与做人读后感1000字

《梁漱溟读书与做人》是一本由梁漱溟著作,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250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1-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梁漱溟读书与做人》读后感(一):太犀利啦。。

特别喜欢老师犀利的笔法,对丑恶入木三分的描述,虽然只读了书的前部分,但是还是觉得这本书是我读过的感触颇多的书。书中的桥段给我很深刻的印象:某一类人变脸的技能之娴熟,菜市场环境之恶劣,厕所里一条条的亮晶晶反映着人类自身的丑恶。。。

《梁漱溟读书与做人》读后感(二):看标题才选的书

其实不是很了解作者,只是看了标题,就拿上手,得闲的时候想看看而已。本身就不是文艺范,也不会去矫情的看些这样的文字。

就翻了几页,但是很惊讶于作者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里,国事家事都是那么的不顺的岁月里,能静下心里来分析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来探讨哲学的意义。我们的生活里,现在成功的道路就只有一条,我们界定是否快乐的条件好像就是那么的匮乏。活在别人的眼光里,每天的工作可能对于每个人来说就是月底银行卡上的数字。多少而已。

生活的无奈,不愿意放弃的安全感,窗外的层层雾霾诉说这我们这个年代特有的气质。有没有人关心我们是否有精神的乐园,也没有人愿意向着别人打开心门。还有那么多的琐事的完成,那么多的生活的去过完。

还好,你读的书,是你可以选择的;做那样子的人,也是我们可以去坚持的。还好,还有还好的存在。。。。。。。

《梁漱溟读书与做人》读后感(三):人生转折之际,特来请教

梁漱溟是我最尊敬的老师之一,另外一位是许倬云。今时今日,是我人生的转折之际,特怕走错路。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定力,在当今更加不容易,现在算是秉烛夜游,认真求教。

全书,读书在前,做人在后。首先,这是重要的次序。

领悟中国文化,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通宇宙生命与一体,全是不能用眼往外看。这是现代社会中,一个完整的人必须自学的技能,否则我们会被信息变成碎片。先生又谈及东西人的教育之不同,说中国人的教育偏着在情志一遍,很得意于要人有合理的生活,而西洋人偏着知的一边。东西教育各有所得,各有所失。而我们80、90、00都是受西方教育而成长的,在情志、生活本身方面缺乏感受力,容易陷入“全身满满都是技能点,却过不好这一生”。大学毕业后,因为东方教育的旁落,我在工作、社会中总是碰触到让我心生矛盾的地方。为了成为完整的人,我开始学习书法、中医,我发现这是完全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中国文化真的治愈人生,因为他的教育在意的是生活本身。

梁先生谈到求学与不老,说一个人一生都有他的英雄时代,即我们的青年期,天真未失,冲动颇强,煞是可爱,然不过以血气方盛,故暂得如此。及其血气渐衰,世故日深,惯于作伪,则无复足取而大可哀。年少和年老时判若两人的,许多英雄都是如此。梁先生将年少的血气之勇看做机械化,而中国古人的学问,正是一种能了解自己并对自己有办法的学问,与西洋的学问在求了解外界而对外界有办法不同。”不学便老而衰“,这里古人讲的学,正是让人生命力高的学问。所以女子25岁,尤其35岁开始,必须要好好学中国的学问喽,那样才会青春常伴。

说完读书,梁先生谈到做人的事儿了。

第一就是合理的人生态度。梁先生认为当今

《梁漱溟读书与做人》读后感(四):梁漱溟甚合吾意

每当我们这些小人物看一本所谓经典书,欣赏一部拿小金人奖电影,观摩一幅神马艺术大师名画的时候,估计不知所云远多于心有戚戚。

一点也不奇怪,无论经典音乐、电影、文学作品及画作,一切创作作品都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外化,而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总是不一样的。新世纪来临后,社会在发展,事物在变化,层出不穷的新事物又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内心世界,如果说古代人内心世界种类成千过万,估计现代人还得提高几个数量级了。所以,很简单,一个乐观的人理解不了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开朗的人理解不了抑郁者内心世界的敏感与丰富;就好比普罗大众在爱情世界里迷失的死去活来,哪知道同性恋世界同样有温暖与平实。所以我们这些升斗小民,如果没有作者相似的人生经历与内心世界,感受不出其作品的伟大性的确很正常。SO呢,对待这些经典老家伙,我懂的我看,我不懂,就只好SAY GOODBYE了。

但是梁漱溟甚合吾意。

这位老人家甚合吾意的地方其实真没多少,因为这家伙实在学贯中西,学问我只看懂了百分之一,什么哲学、宗教、儒家通通跟不上。但是慢着,这本《读书与做人》却直让我收益良多。

书中一开头对比中西之学,可惜观点个人比较不认同(应该是如今的国内学术界实在让我没有一点信心,而文中对比中西之学问的年代却属于西南联大时期。)而后,作为新儒家代表的梁老重解孔子学说,提出新观点,认为孔子的学说之“从心所欲不逾矩”在于使自己生活的很顺畅,自己对自己很有办法云云,个人觉得很有新意,也很有道理。也就是回到了自我认识的课题上,人是怎么回事,认识社会,追求幸福生活,一定要从认识自己入手吧?

中间部分有篇《我的自学小史》,写的很是详细,作者中学毕业以至能进北大上台讲哲学,跟梁老一直以来孜孜不倦的严谨治学是绝对分不开的。作者认为的自学应当就是一个人整个生命的向上自强,要紧在生活中有自觉。这点也是比较符合一般人的观念,而且文中并没有太多的教训,只是一个普通人在说话,梁老比我们成功之处只在于他比我们勤奋。

最后说到为人自新与忏悔,书中说到梁老20多岁的时候要强心太高看不起人家,也很容易讨厌自己;于是悔恨,自己与自己打架,接着在20多岁的时候有过2次自杀,这些经历也是梁老接受孔子的思想的原因吧,即认为人生就是如何使自己生活的更顺畅,如何自己对自己有办法的过程。最后提出办法,也就是一方面是深深的自省,一方面也要同情人类本来就这么回事,人有缺点才可爱,不要怪谁吧!

学习到新知识,必须自己对自己有办法~

《梁漱溟读书与做人》读后感(五):读《读书与做人》有感

书还没有看完,有些感想已经想要说一说。

1.第一篇《中西学术之不同,初看有些晦涩,语言习惯的不同,但是大意还是可以读懂,仔细逐字逐句理解以后觉得对中西文化的差异描述很精细也很准确。中国文化中,人是与自然一体的,不光是自然,与世间万物都是一体的。西方文化则将人放在了中心的位置,分离开来的。从中西医的不同路数解读出中西文化路数上的不同。对于中西医,我的认识自然比不上梁先生全面,梁先生认为西医对生命的认识上有所欠缺,将人作为机械来进行修理,单纯对出现问题的部位进行修理,而中医讲求人为一整体,应从整体加以调理的见解,这一点我尤其赞同。未读这篇之前,我只觉得西医中,哪里有问题就动个手术切掉的做法,让我觉得有些不妥,人生为一个整体,任何部位都应当是有其作用的。但是也说不出个究竟,良先生的分析很清楚。路数上的不同,对人的认识不同。

”总之,东西是两条不同的路:

一面的根本方法与眼光是静止的、科学的、数学化的、可分的。

一面的根本方法与眼光是动的、玄学的、正在运行中不可分的。“

总结得精准。并且持中立理智的态度,两方的优劣都进行了剖析,并且预测了中西医沟通的路径。

这一篇中另一个让我很收鼓舞的观点是”真学问家在方法上,必有其独到之处,不同学派即不同方法“虽然话有些偏激,结论并非不重要,但是重视方法的想法我很赞同。

2.在《宗教问题讲演》中,梁先生在一开始讲的是治学的态度和方法,最重要的是带着问题去学习。因为有独立的思考,发现了问题,所以带着这个问题去学习,了解别人的看法,从而认识这个问题,找答案,也就成了学文。让我深受震撼。切中了自己也深觉对很多事情没有自己观点的要害。这让我想起了初中时候的教生物的老师,讲新课之前总是让我们自己看一遍教材,上课的时候提问,他给予解答。我们总是不知道问什么,所以每堂课总是会被他呵斥,责备我们不懂脑筋。当时只觉得冤屈,实在想不出问题,也不知问什么,现在才知道因为我们并没有想要去了解什么,也就不会思考,也就不会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实际上是什么都不知道。

这样一种态度也出现在之后几篇关于治学的文章中,可见是先生治学路上很重要的一点。

3.读起来最有趣味的是《我的自学小史》,大概是寻常生活读来最平实。动荡的社会背景,仕宦世家的成长环境,各方面的因素,让梁先生的成长史颇有传奇色彩却又显得是必然。

给评价的时候我一度徘徊在三星和四星之间。

1.想给三星是因为读到一半了,发现重复的地方太多,例如对于自己成长中的一些背景介绍,很多篇都提到,虽然先生只是几句掠过,但是还是稍显冗余,不知是不是编排不好做的原因,出现在同一本书过多相同的东西会让人有些不适。

2.另外就是书中对于共产主义的看法,在《中国文化问题》中,梁先生认为在中国社会史上盘旋不前的问题上,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认识应该作流派观而不是阶梯观,但是在《回顾家世与生平》中,却认为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必然出路。前文不知所作时间,但是看迹象应该是作于后文之前。我本身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谁好谁坏没有过多观点,但是对于过分褒扬社会主义有些反感。

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觉得所谓大师,并不是神仙圣人,而是比平常人更能着眼于大背景,更有一种思考的特质,以及从平常事中进行思考,总结出结论的能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