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乡土中国读后感100字

乡土中国读后感100字

《乡土中国》是一本由费孝通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14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乡土中国》读后感(一):生死无常,人寿有限

2013年2月22号中午,在苏州火车站等火车的时候,翻着这本书,看到了书上的这句话。“生死无常,人寿有限。从个人说这个世界不过是个逆旅,寄寓于此的这一阵子,久暂相差不远”。人生苦短,生命脆弱,谁也不知道下一分钟就会失去谁。

这本书放在包里,只有每周五去苏州的路上会读,谁知道竟然断断续续翻了好几个月才读完。可能我还是太年轻,没法领会大师的意思吧。

《乡土中国》读后感(二):乡土中国摘要

I.中西方不同的社会结构

西方社会:团体格局 vs 中国社会:差序格局

中国社会: 1.社会结构是以自我为中心向外扩散的私人关系的涟漪 2.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 孝悌指向亲子关系,忠信指向朋友关系 3.人情社会,以私人关系为纽带 4.儒家:人伦差序 墨家:爱无差别

西方社会: 团体中人人平等,没有差序

中国乡土家族:纵轴(父子、婆媳) vs 西方家族:横轴(夫妻)

中国家庭(家族)把生育之外的许多其他功能纳入家庭体系

待续。。。

《乡土中国》读后感(三):乡土不“土”

此书写于40年代,文字质朴易懂,没有不加解释的艰深概念。费孝通先生的功底深厚,有留学经历,其中的社会学的视角,至今仍不过时。本书的诞生源于费孝通先生长期的乡村调研和思考,作者从乡土社会的不同角度,还原乡土生活的方方面面。

乡土社会变化缓慢,在很长时间里相当稳定,乡下人的“愚笨”、“土气”是因为他们没有没有习得现代都市各方面的规则,所谓的“眼界”,本质上也是对消费模式和城市生活逻辑的理解和熟悉,城里人不应因此而歧视进城的乡下人。

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彼此互相了解,形成了对事物看法相对一致的意义体系,容易产生稳定而亲密的人际关系。作者把城市归类为陌生人社会,价值和意义体系的多元化,也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

至于男女分工的产生,在现代社科研究中早已成为常识。唯一的缺陷,只是随着社科研究的进步,书中许多类比的、模糊的概念,已经有了清晰的解释,不影响其作为启蒙祛魅的经典读物。

《乡土中国》读后感(四):跳出习惯看待自己所在的社群

跳出自己的视野之外去看待自己所在的社群,是困难却有意思的事情。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就能让人跳出自己习惯性的思维,而不是简单地遵循自己继承到的思路对事物进行黑白的二元判断。

第一本读到的关于民族性的论述是《菊花与刀》,虽然对作者的动彻与机智的比喻印象深刻,却很难有发自内心的震撼,毕竟那讲的是别人的故事。而这本《乡土中国》读起来的感受则完全不同。《乡土中国》并不是一本厚书,作为费先生基于讲义整理的这本书,篇幅不长,读起来却花了我很长的时间。读书时经常能有顿悟之感,那些精辟的分析轻易就击中了自己,对乡土社会形成的习惯的分析简直就像是要把自己扒光似的。

所以,在我们感慨纯真不再,怀念过去的路不拾遗的美好时光时,可能不得不理智地承认,那些路不拾遗的美好时光是以固定在土地上的熟人社会为基础的,一旦进入到人口流动巨大的现代城市,这些美好就只能存在于记忆中了。

对《乡土中国》中印象最深刻的描述片段是关于乡土社会中的人伦关系,费先生将其描述为“差序序列”,是以己为中心推出去的,类似投入小石子的水面的一圈圈涟漪。人情冷暖,这真是个太贴切的比喻。

《乡土中国》读后感(五):环境不变的乡土社会

中国社会的“土”,象征着环境的不变(实际只是变化很慢,不是不变),而衍生出围绕自我的“差序格局”,越外面关系越薄,也就是中国人的“私”(不少朋友骂贪官,当遇到自己父亲贪时,态度就不同了)

环境的不变又引发了“长老统治”,年长的人对环境更熟悉,经验等同于权力,从而发展出“礼教社会”(要考顺,子不教父之过。反了错会感到羞耻)。血缘就是地缘(亲属就是自己人,讲交情,攀关系)

“小家族”(利用亲属,经营各种事业)导致家族事务第一,感情得不到寄托。例如“婆媳关系”,“男女有别”等...这些维护“乡土社会”稳定的道德礼教,可反防因感情带来社会秩序的变化。

我虽是一名土生土长的中国人,随着长大时不时认为家长亲戚那些习俗是属于人类自身矛盾和丑陋。没想过是因为地方性带来的文化(经验的延续,记忆的承载)。这也符合《枪炮,病菌与钢铁》和《人类简史》的主题(人都是智人,因环境的不同导致生活文化不同)。

这本书给我的体会,除了书本所讲,还有费孝通老师可以以乡土角度来看中国社会让我产生兴趣!我总结有几点(只是我主观的感受):费老它是乡下人出生,后出国留学拜名师,可以透过其他国家文化来对比当中差异;费老好奇心强烈,对国学历史有一定理解,观察孔孟等古人的格言来体会他们对社会的态度和心境(例如讲到儒学的“仁”,最后也回到孝悌忠信里)

现在,未来。这本书距今以有很长时间,中国已发生大变化,环境的快速变化,也导致社会秩序迈向西方的“团体格局”(例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同“差序格局”有好多相反,在这一过程里引发不少矛盾,不少隔阂...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