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奥林匹斯之果》读后感锦集

《奥林匹斯之果》读后感锦集

《奥林匹斯之果》是一本由田中英光著作,吉林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8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奥林匹斯之果》读后感(一):说句实话

就让我说句实话吧。

我对此书抱有挺大希望的。

读后,满嘴苦不拉唧的味道。

不是那种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分明就是文到穷时意不明。

一篇《永别了》带有强烈的自传意味。

其实篇篇自传意味强烈。

精神上无限贴近太宰治。

而落实到文字,说白了,蛊惑性相差甚远。

我记住了一个高大的赛艇帅哥。

我记住了一个来不及在坟墓前跳舞的愚者。

我却记不住作为一个作者的他。

《奥林匹斯之果》读后感(二):很好的一本书。

原来没发现,其实作者还挺深刻的。

我喜欢《奥林匹斯之果》 ,还有《永别了》,还有《桑名古庵》,尤其是《桑名古庵》我都看哭了,太苦了,他的一生。尤其是对他的女儿的描写,最开始妻子领着几岁的女儿来探监,慢慢的女儿大了,慢慢的女儿老了,然后女儿打扮得花枝招展来看他最后一次,再回去的路上跳河了。 看得非常难过。

《永别了》看得很压抑,又很深沉。尤其是在战场上作者那种个人的无力感与时代的荒谬性之间的矛盾,体现出作者的深深痛苦。反战,厌战,进而厌世。作者活得很苦啊。

《奥林匹斯之果》读后感(三):野狐风流五百生

一个自认是时代牺牲者的死人的自传集。通篇都在描绘着地狱般的生活。第一篇比较让人难以接受,只能说欣赏不来。后面几篇递进着变好。除了桑名古庵之外,几乎全都是在讲同一件事。真是好奇,同样是自小写作一生发表文章无数的作者文笔可以这么low。写得匆匆忙忙的,真的像赶着辞世。。

挺喜欢其中引用百丈野狐公案那一段。野狐风流五百生,不昧或不落因果都是千错万错。借波德莱尔的嘴,一句“放弃吧,我的心啊,野兽啊,快入眠吧”喊出了作者心里的去意。在最后一篇<永别了>里,死人慷慨激昂地期盼着复活的一天。讽刺的是,在遗作集《永别了》出版的前一个月,田中英光在自杀成癖死来死不掉的太宰治墓前服毒割腕了(学到了老师的精髓)。

留下辞世句“我是被神的手,或曰恶魔的手打倒了”。

就此,三岛由纪夫说,“弱者欺负并杀害了强者。”

听喜欢看这些无赖笔下的生活,并不仅是战后时期的颓败景象,其实更是理想主义者所遭遇的生活真相。也不是谁都能遇上的。

《奥林匹斯之果》读后感(四):年龄越大,越不在乎那些纯真的时光

田中英光,是太宰治的徒弟,也步入了太宰治的后尘,服毒割腕自杀,这是我不大喜欢日本的原因之一,为什么自杀会成为一种文化,或许他的死更多源于对信仰爱情的绝望,但我仍喜欢不起来。田中英光的经历很丰富,做过赛艇选手,公司职员,从事过党务,当过兵到过中国,并在朝鲜也呆过。《奥林匹斯之果》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当赛艇选手那段时间的一段尘年往事。

当是的田中英光只有二十岁,而写《奥林匹斯之果》的时候,他已经二十八岁了,有了妻子和孩子,组成了一个正常的家庭。他在书中写道,那天,他将秋子送给他的杏核扔到了京城陃室的后院了,就在那时,他突然想写下这些东西。

这算不算一种仪式,与过去挥别的仪式呢?那个杏核,在田中英光的手里,保存了近十年,换句话说,他将这段情感寄居在那个杏核上近十年,当时的情感必是浓烈而深邃的。但是岁月流逝,像过道的洪水,冲淡了所有的旧迹,情没了,那个信物,显得不再那么重要。有多少陪我们走过一路的人,或是这样,或是那样的原因,远离了我们,而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消逝在我们的生命里。

那样的感情之所以令人怀念,大概是因为它的纯洁,没有什么生活杂质,没有利益的权衡,只是情感的冲动,而做的一件想做的事。

“那就是我像条狗一样跟在你的身后转”。这是坂本初遇到秋子时所做的事。这样的事,遭遇过情事的人,大抵都做过。张爱玲冒天下大不韪爱着胡兰成,徐志摩为陆小曼赚钱,每当男人遇到女人,一切不可理喻的事,看起来变得自然而然。

《奥林匹斯之果》是第一人称为视角写的小说,而用第一人称写最大的坏处是,不能站在上帝视角,看到世界的全貌。只能用“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了这一段短暂的时光,也恰恰因为如此,只围绕着一个“坂本”一人,才能将少年的那种懵懂和羞涩写得淋漓尽致。

这本小说,最特别之处,是在第1章里,头两个字是“小秋”,与其说是一部小说,但更像是一封信,一封看起来不打算寄出去的信,为自己情感找到一个可寄存之处,只为了到结尾的那一句话:你,到底喜欢过我吗?

《奥林匹斯之果》读后感(五):弱者欺负并杀害了强者

弱者欺负并杀害了强者——这是三岛由纪夫在田中英光死后,送给他的一句话。

“昨天你说你最近在写有关田中英光的东西,见过你之后,我想你写的东西也一定很有趣吧,我十分期待。他的死,是何其悲惨的日本文化的象征啊,悲惨的又何止英光一个,这放置在整个文坛都是如此悲惨。恐怕这二十五年来,这般悲惨的现象都在一直持续。

昨天和你说道,在英光的《永别了》之中,那弱小士兵用死亡来抵抗的身影让我感到一股逼近的阴气。但是,世间一般对英光并不抱以浓厚的兴趣,我在怀疑是否因为他所触及到的地方过于残酷。

我最近读到纳瓦尔的《梦与人生》,被深深打动。那种错乱的力量如此巨大,如此美丽。其中,欧巴罗之神与形而上学的疯狂精神描写相结合,表现地如此如梦如幻。不论纳瓦尔的一生如何不幸,他都担负着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先驱者的荣光。

与之相比,我感到,田中英光的错乱行为宛如现在日本社会风俗之悲惨的增刊。从这个意味上说,它就算被后世所回望,他的作品从内部来讲,都不存在通向未来文学之桥梁。不过,不仅仅是田中英光,几乎今日所有的作家不都沦陷在这种悲惨之中吗。

美,在绝境中诞生,美,是果实,激烈而富有力量,打碎那旧的容器。

正因为要抵抗悲惨,架起通向未来文学之桥梁——所以我们需要相互诉求。”

——摘译自 原民喜 《悲惨的文学环境——写给山本健吉的信》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