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细说民国大文人3》经典读后感有感

《细说民国大文人3》经典读后感有感

《细说民国大文人3》是一本由民国文林著作,现代出版的349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11-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细说民国大文人3》读后感(一):看见更加立体的大师们

民国是一个独特的时代,三千年不遇的大变局下,“士”的光芒再现,百家争鸣,家国不兴,文人大兴的时代。主要讲了林语堂,梁实秋,沈从文,鲁迅等七位民国代表人物。全书其实是是回忆录,纪念文章,日记,笔记等史料的汇编,每人各从数十个方面概括成典型特征,诸如林语堂的“幽默”“淳厚“等等,真实全面再现了这些耳熟能详的大师们丰富的人生。

《细说民国大文人3》读后感(二):我以为我很了解,其时一无所知

这是我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

书里都是我熟悉的人:林语堂,儿时就看过赵雅芝版的《京华烟云》,稍大点就迫不及待地看了书;鲁迅,不喜欢他拗口的文章,学过阿累的文章,于是脑海里便深刻印下了鲁迅的剪影;沈从文的《边城》,后来还被黄磊唱成了歌曲;张恨水笔下的故事天天在电视上播放,每看着陈坤的大眼睛,就有恶心的反胃;还有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还有梁实秋、周作人……无一不是我所熟悉的,所以虽然带着对作者的喜欢买了,却一直没有读。

然而随意翻开,却发现我似乎一无所知,感觉像刚上大一的新生,因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这不是我所熟悉的鲁迅:带着俏皮,称呼章廷谦为“一撮毛哥哥”;喜欢猫头鹰、坟,还养蜥蜴,和现代人的宠物嗜好何其相似;如同少年人一样从人家的花园里抄近路、跳围栏,竟然还挂破了裤子;竟然也恶作剧,用弹弓打人家屁屁;竟然还喜欢吃甜食。这些和革命导师的形象多么不相称啊!我无语良久,却发现鲁迅先生好像挺可爱!

还有林语堂,看到被裸体女人追的时候,看到因为摸奖得了一直鹅而被整得够呛的时候,我差点笑出眼泪。我以为写长篇小说的文学家一定老于世故,谁知这话对林语堂、沈从文是例外的!

写出《故都的秋》的郁达夫喜欢游荡花丛,寻花问柳的条件更是怪异:第一,年龄要大一些;第二,相貌要丑一些;第三,要没人爱过的。最后找了一位名叫“海棠”的、长得像朱元璋的妓女。偶滴神啊,是在不敢恭维,难怪曹聚仁说:“诗人住在历史上是神人,飘飘欲仙的;但住在你家隔壁就是个疯子。”

张恨水竟然还和弟弟一起组织过抗日游击队!

我喜欢梁实秋饮酒的态度,“花看半开,酒饮微醺”,“才是最令人低徊的境界”。

我喜欢梁实秋说的这句话:“你走的时候,我不去送你;但是你来的时候,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都去接你。”

好吧,我承认,我以为很了解,其时一无所知。

《细说民国大文人3》读后感(三):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樯橹灰飞烟灭,坦克也不一定比梨子重要,让我们倒上一杯茶,听作者缓缓的讲述一个个故事,关于那些大师们的欢笑、童真、自负、骄纵、善良和悲哀,然后感动、澎湃、温暖、莞尔、可惜、敬仰。。。

本书讲述的七个大师中,描写最为生动得当是是林语堂、沈从文和鲁迅。

林语堂为女儿们讲授唐诗,讲到崔护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时,他声情并茂地讲述着诗中的故事,哭得涕泗横流,将书都打湿了。和女儿们一起读《红楼梦》,有时他也哭得眼泪汪汪的。林语堂认为《浮生六记》中的芸娘是他心中的理想女人,为她“终日痴昏”,他曾去苏州万福山寻找《浮生六记》作者沈三白、陈芸夫妇的坟墓,却觅而不得。

沈从文喜欢吃冰激凌,有一次他小姨子张充和忘了这个嗜好,沈便说:“饭吃完了,我走了。”张未听出弦外之音,未理会 。沈再说“我真上楼了,那我就不吃冰激凌了。。。

沈从文每读一本书,都喜欢在书后写两行字,有的记一个日期,或者一点感慨,他在一本书后写到,“某年某月,见一大胖女人从桥上过,心中十分难过。

1964年,沈从文在给友人的信中说:"北大史学系副主任周一良正率领师生于海淀区掏粪,一点要这么做才算是思想进步,我目前就还是理解不够。

沈从文曾在日记中说说:“可惜这么一个新的国家,新的时代,我竟无从参与。多少比我坏过十分的人,还可以以种种情形下重生,我却出于环境上性格上的客观的限制,终必牺牲于时代过程中。”

鲁迅为邻家小姐妹画地图,小姐妹回来说得到老师表扬,鲁迅表示不胜荣幸。还跟郭沫若借儿子一用,原来是他看小朋友生病了怕他在家里闷专程带他去看电影。

鲁迅到一家理发店理发,师傅看他衣着平常,于是乱剃一气,没想到鲁迅给了他一大笔钱,理发师即惊讶又惭愧。第二次鲁迅又去,理发师悉心伺候,但鲁迅只找价目付了帐,理发师问其故。鲁迅说上次你乱理,我乱给;这次你认真剪我认真给。

闻一多回忆:“记得有一次,是许世英组阁,我们教育界到财政部去索薪,当时我也去了,谈话中记得林语堂先生说话最多,我是一向不喜欢说话的,所以一句没说。可我注意到另外一个长胡须的人也不说话,不但不说话而且睡觉。事后闻起来,才知道是鲁迅。

去世前几个月,鲁迅写下杂文《死》,里面说道:"只还记得在发烧时,又曾想起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人问起来,怎么回答?我想一想,决定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