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苏宁》读后感1000字

《苏宁》读后感1000字

《苏宁》是一本由成志明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3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苏宁》读后感(一):苏宁:在新时代的路口

这册书初版与2011年,那时苏宁和京东还没有展开那场轰轰烈烈的价格战,苏宁也还是以商业巨头的形象出现。而当3年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本书的时候,不得不说是五味杂陈。

丛书从三个方面来解读了苏宁这家企业,分别是组织智慧,创新营销和信息化。作者是商学院的教授,字里行间对于苏宁的赞美溢于言表,对于苏宁周边潜伏的危机却只字不提。以至于读者在看完丛书时候还认为苏宁是家电和3C的领跑者,打开电脑一看才发现首页早已经被淘宝京东占领。至于线下店,苏宁都已经利用贴膜业务来促使顾客回流了,运营情况想必不用再多讲。

但是你不得不承认,苏宁依旧是一家伟大的企业,在三册书当中各有亮点。先说创新营销,苏宁率先提出了“淡季订货,旺季打款”的订购模式,创行业之先河。对苏宁而言节约了成本,对于上游供应商而言,解决了资金链紧张的困境,对于供应链的优化有目共睹,总之我在看到这里的时候是拍案叫绝的。对于人才培养,1200计划从源头上确立了要培养自己的人才,这跟京东之后上马的管培生计划如出一辙,而且事实证明,这些自己从内部培养出来的人才总能给公司注入巨大的动力。信息化,同样是大势所趋,苏宁在一片质疑声中上马了ERP系统,并且站住了脚跟,成为行业标准,你不得不承认它是有远见的,伟大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我不是想问挖掘机。这样一家伟大的企业,是为何渐渐走向衰落呢?2014年上半年的财报显示,苏宁的营收已经输给1.2个亿,并且在增长率上还出现了负增长,连国美都有7%的涨幅,眼看三国大战就要变成楚汉之争了,这一切是为什么。如果说是转型问题,苏宁其实对于在线商城的投入并不算少,何况线下的资产早已经被证明不是累赘而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当年京东宣布自建物流的时候,受到了业界很多的嘲笑,但是事实证明,线下的渠道展开对于电子商务有着重大的意义。苏宁的几千家门店,恰恰是绝佳的线下资源。唯一不同的是,苏宁将销售系统前置了,门店与仓库的同时建设势必增加运营成本,其对于信息化的深入也还没有达到沃尔玛的水准。

或许我们只能猜测,苏宁在电子商务的转型上慢了一步,一步慢步步慢。或者说得更悲观一点,苏宁虽然做了很多信息化的功课,但是终究流动的还是传统零售业的血液。当我们回顾那些转型的企业之时,总会发现成功的案例屈指可数,这也是他们显得珍贵的原因。新的时代下,新的企业生长,旧的企业死去。那些看透了前路的企业,譬如苏宁,也不过是多了一些挣扎的希望。现实虽然残酷,还是戳穿吧。

《苏宁》读后感(二):组织智慧是关于人的智慧

什么是企业?在企业管理的书中已经有了很多透彻的总结,看完本书后,我想给企业的定义是:企业是由人在架构的组织下被企业文化引导实现目标的群体。其中人是构成企业的最小元素,是企业的基础;架构是企业的组织形式,即怎样安排、分配工作给不同的人;企业文化是指明企业目标和凝聚企业人员的向心力,是企业的价值观和动力。

企业是由什么组成的?

对于企业的组成单位,有人认为资金流、信息流、货物流是组成企业的单位,有人认为企业是由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岗位组成的,但其都不是组成企业的最基本单位。组成企业的最基本单位是人,每一个员工就是企业基础的一部分。因此企业的壮大不是因为某个人的能力超强,更多是依赖于企业团队里每一个个体的表现。苏宁的成长初期归于创始人张近东的能力,但是企业规模变大以后,依靠个人的经验和直觉是有很大风险的;而要做百年苏宁,张近东也不可能一直存在。传统企业更多把未来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个“张近东”身上,而苏宁是着力实现分布于企业各个管理层级的梯队式整体接班。通过“1200工程”、“百名店长工程”、“中高层管理梯队工程”等人才培养与储备战略,在企业内部培养起适合各个不同层级的接班人。苏宁的自主培养也让接班人团队更了解和接受企业,成为的是最适合企业的“苏宁人”。

这么多人,怎么工作?

假设你有一个十五万人的军队要去攻打一个城池,你作为总指挥应该怎么做呢?你肯定不会对着整个军队说,好,大家每个人都拿起武器,直接向前冲就好了。你会把军队分成几个部分,一部分人用来打仗冲锋,一部分人用来运送粮草和物资,一部分人用来留守大本营等等。打仗的人中,叫一个人来当将军,他就负责所有打仗的人,将军接下来就执行作战策略,把打仗的人又分成几部分,一部分的人从左路突击,一部分人从右路出击,一部分人做埋伏,还有一部分人做支援等。左路突击人员又有一个负责人,在整理作战次序,第一小组成突击,第二小组立即跟上,第三小组尾随……就这样一层一层细化,十五万人的军队每个人都知道了自己应该做什么,但目标就是一个:攻克城池打胜仗。

与十五万军队一样,苏宁是由十五万个员工组成的,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如何让这么多各司其职,为同一个目标而工作。这就需要组织的智慧。自2000年苏宁实施了二次创业,由单一的空调连锁发展为综合家电连锁,新的模式要求有新的组织架构来调配、管控人员的工作,于是在2000年至2010年,苏宁走上了10年的组织变革之路,实现了两次组织再造。每次的组织变革都是根据外部和内部环境不同而改变:第一次变革是处于连锁高速扩张期,用总部-大区-子公司的三级管理体系,每个子公司配备行政、财务、人事、物流等职能部门,这种架构的子公司独立作战能力强,能使区域连锁门店快速铺开。第二次变革是处于扩张规模期,随着连锁规模扩大,每个子公司配备全部职能部门导致管理分散,子公司与总部之间对接效率低。于是第二次变革保持了总部-大区-子公司的纵向三级管理体系,但把行政、财务、人力、物流等基本的职能部门统一集中在集团总部。变革后的架构,子公司变成了单纯的销售公司,更精于销售和市场;总部则增强了集团控制力和对接效率,职能集中处理和信息化也使与供应商的业务更加高效和顺畅。组织架构也像人一样不断地在优化生长,成长为最合适的方式来协调企业工作。

知道怎么工作,那知道为什么工作么?

有了架构,如何让团队朝向同一个目标工作?如何让士兵忠心不叛逃?有完善的制度和流程可以帮助实现企业目标,但制度和流程都需有人去执行,没有一个“向心力”,员工会用脚投票,离开企业。因此公有制度和流程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好比是一枚磁铁,一方面它吸引着员工向企业目标迈进;另一方面,则是表现在吸引有相同价值观的员工凝聚成企业团队,排除掉“道不同不相为谋”之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价值观。苏宁企业的价值观很鲜明:“做百年苏宁,国家、企业、员工,利益共享;树家庭氛围,沟通、指导、协助,责任共当。”既要求国家、企业的利益,又强调个人的价值;既要求担当责任,又注重利益分享。鲜明的企业价值观能吸引认同这种企业文化的人来到苏宁,成为苏宁的事业经理人,为百年苏宁的目标共同努力。

《苏宁》读后感(三):组织智慧

1.制度大于权力,我现在是无论如何都相信这句话了,流程和制度是重中之重,服从制度还是服从权力,一个公司的稳定,公正,源于此。

2.这间公司向一个正确的方向去跑,都是因为我们可以规范流程和制度。

3.提前拔苗,这总是一种吃不饱的状态,很多人没有达到这样的位置,这样的能力,但提前给他这样的岗位,如果90%以上的人都冲上去了,这何尝不是一种HR战略。

4.反季节打款,一种很有意思的商业模式,特别是在组织未成熟之前,突然就改变了市场的运作模式。现在想来,觉得很容易想到,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来改变自己的竞争地位非常重要。

5.苏宁唯一的产品:服务。一流程的企业做标准,二流的企业做品牌,三流的企业做产品,产品本身不具有差异化,只有做品牌,做标准才是出路,差异化的竞争才是出路,企业首先要想清楚公司的产品是什么。

6.一个球队进球的几乎都是前锋,但每一个进球,都是依靠后卫不断的防守,中场队员不断的组织进攻,才得到的结果,所以要重视团队而非个人,要看一个团队的成绩,就好比行政得到了最佳团队,但是为什么得到呢?

7.中国的民营企业大而不强,经常性火箭式的上升,最终雪崩式的坍塌,这便是内部管控的问题,管理基础不牢,值得反思。

8.苏宁上市的一个重要目的,并不只是为钱,在哪里上市没有区别,通过IPO,苏宁接受审核,并在专业公司的辅导下,健全了组织机构和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强化了制度重于权利,制度重在执行。

9.通过陆强华事件,苏宁几乎不用职业经理人,而用“事业经理人”,我认为陆强华事件是对职业经理人的不监管造成的,而用事业经理人,总的来说也算是保障了公平。

10.苏宁的人才观:人品优先,能力适度,敬业为本,团队第一。这十六个字,看完之后的第一印象,在一部机器中,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第一的能力是人品,记住是人品。

11.从激情理想到脚踏实地,这是人才战略中的一句话,我很喜欢,写在这里,其实也是一种现实残酷,加入到这样一个大公司,当然是激情理想,到真正的去融入这样的一部机器时确实需要的是脚踏实地,值得反思吧。

12.由于业务规模的高速发展,日趋复杂,组织也随之迅速膨胀,一不小心就会膨胀到超过实际需要的地步,企业内部组织机构开始变得臃肿,人浮于事,官僚主义万千,各种规则,潜规则林立,暗流文化超越于制度规范之上,权力冲突不断,利益之争重于责任划分,新老人员矛盾激化,传统思维与革新隔阂重重。于是,管理部门不是越来越多的地为业务部门服务,而是为自己服务,许多人只创造工作不创造价值。企业信息不畅,管理成本不断上升,管理效率却日益下降,整个组织推去活力。抄到这里,我也不想多说什么了。

13.垂直管理,专业化分工,纵向垂直化管理,专业化,营销,市场,连锁店,人事,行政,财务,信息。

14.复杂的工作简单化,简单的工作标准化,标准的工作制度化,制度的工作信息化。所谓简单化指的在达到其管理目的的前提下,流程越简单越好。标准化指的是管理的标准化,主要通过制定规范化的流程来实现。任何一项工作流程都必须明确以下六大要素:一,目标,即要做成什么;二,事项,即明确要做的工作内容;三,过程,即完成事项要经过的次序与步骤;四,标准,即工作要达到的具体要求;五,方法,完成工作的手段与做法;六,责任人,即谁来完成整个事项,承担最终责任。制度化,又一次的写道,制度重于权力,苏宁不是人选人,而是制度选人。制度是种公共的标准,是组织公平的核心 ,制度而非规范。信息化,从未来企业竞争与发展的角度看,信息化是最重要的。以上三化没有了信息化做为支撑,是很难实现的;

15.四清运动,说到运动就难免和什么结合起来,不过这里指的东西我也不太喜欢,前三个还行,叫清理问题,清理流程,清理制度,最后一个让我纠结,叫清理人员。

16.在流程中不要围绕,谁要不要签字,而应当围绕“签什么”,“怎么签”,明确其尺度才是最重要的。一味的为等级制度而付出的管理成本,是否值得。

17.一味强调个人的作用和价值是危险的企业文化,不讲员工个人价值回报是虚无的企业文化。1是允许讲个人的价值,但个人价值必须得到企业和团队的认同,通过团队的努力来实现;二是允许提个人待遇,但不允许通过和他人的比较来衡量自己的待遇;三是允许满足个人的利益,但不允许通过损害企业利益来满足个人的利益。

18.苏宁不是我张近东的苏宁,而是苏宁人的苏宁,是社会的苏宁。感慨于这句话,不知道民营企业的老板能做到的有几人。能想到的又有几人?

19.有感于大忙。nl曾经也有这样的文化,年底的那种特卖精神,艰苦而愿意,团结而进取的精神确实少多了。

现在回答苏宁背后的力量,可能略微过早,但强硬的文化氛围确实存在;而所谓的组织智慧,我只相信依靠文化和原则解决组织上的问题,以及将这些问题,不停归积,最终形成制度,流程,标准,再反过来更新,文化和原则,所形成的这种过程,这过程便称的上组织智慧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