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摩登原始人读后感摘抄

摩登原始人读后感摘抄

《摩登原始人》是一本由[美] 科林·比万 (Colin Beaven)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摩登原始人》读后感(一):上帝才是拴绳人

刚开始觉得不怎么样,很聒噪,所以翻得很快。

但慢慢地,待心情慢慢沉淀一些的时候再看,就是另一种感觉了。

成为一名环保志愿者是我打小以来的愿望之一,却在逐步的成长中被渐渐遗忘,尤其是读大学的这几年。不应该。

这本书就像是一根绳子,把我寻着,套住,栓紧,慢慢拉回正轨。

这不仅是一段对自身环保理念的阐述,更是一份对在社会制度及文化环境更迭扭曲的情况下,人性“善”“恶”交争的忠实记录。

我们能做的有很多,但别忘了,重要的是,去做。

(另,翻译真的不咋样。)

《摩登原始人》读后感(二):转载:深圳《地铁早八点》2月16日“新书架”

书评撰文、书讯整理:郑渝川

科林•比万是个时常迸发出奇思妙想的新锐作家,他妻子米歇尔出身于富人家庭、在参加实验前热衷于购物和收看电视选秀节目,两人育有一个18个月大的小女孩伊莎贝拉,家里还养了一条小狗弗兰基。他们一家居住在纽约市区,“无公害”实验整整进行了一年。在这一年中,他们不制造任何垃圾、不能使用电梯和所有公共交通工具(改为爬楼梯、步行或自行车骑行出行)、不购买带外包装的产品、不用任何塑料袋,所有膳食在家庭解决且采用本地出产的食材,家庭生活中不用电(当然就不可能用所有的家用电器了),不看报纸,上洗手间不用厕纸……

这个实验项目,就目前而言当然不具备广泛推开的可能性,但仍具有非常宝贵的探索意义,证明了环保节能完全可以突破现有模式和限度;停止许多构建于高耗能高排放的工作、生活、享乐方式而改用低碳甚至零碳方式,同样可以取得幸福和快乐。

《摩登原始人》读后感(三):从现在做起

原文是No Impact Man,正文中译作“无公害侠”,不过,确切地说,No Impact并不是无公害,而是对环境零影响。

这是我跟人民邮电出版社第一次合作,负责的编辑人很好,很负责,书的出版速度也很快。谢谢跟我接洽的韦毅编辑!

这本书类似《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讲一个纽约佬在纽约环保生活的故事。行文么,有点啰嗦,但跟“离开中国制造”的那种关注细节的女式啰嗦不一样,这本是男式啰嗦,细节少,但动不动就来上一段儿哲学思考。好吧,俺们泱泱华夏,看到美式哲思,可能是要发笑的……

但我觉得美国人很好的一点是,想到一个想法,就立刻不折不扣地付诸实行。

我在译者后记里也着重提到了这一点:如果你想改变什么东西,不管是制度上的,还是文化上的,从自己着手做起,抱怨没有用。老实说,我觉得这是这本书对中国人而言,最具现实意义的一点。为什么这么说,我不就多做解释了。

因为这本书的译者后记在网上没有,这里贴上来。

----------

译者后记

——有些事,你觉得根本做不到,但那很可能只是因为你根本就没去试过

这本书记录的是一个美国佬如同“神”一般的环保事迹:在纽约生活,又不对环境产生任何负面作用。乍听起来,这简直是在吹牛皮嘛,怎么可能呢?你会这么想。没错,刚刚接下这本书的时候,我也这么想。

但他真的做到了:他不买带外包装的商品,他不开车,甚至不搭公交车,他只买本地出产的菜蔬粮食,他甚至不用卫生纸了!到了最极端的阶段,他连城市供电也放弃了,直接装了个太阳能蓄电板,能不用的家用电器全部放弃。

毫无疑问,光从环保的角度来说,还处在发展中国家的我国读者可能很难理解这家伙做这些事情的意义。这难道不是他吃饱了饭没事儿干吗?难道生活不是只有挣钱才是硬道理吗?

但环保只是这家伙进行极端尝试的目的之一。他更想知道,当一切的生产制度和社会制度都不支持个人环保选择的时候,一个人到底能对这些制度挑战到何种程度。

挑战宏观的制度,挑战工业化这个庞然大物,对我们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事实上,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每一天都在不停地告诉我们,“面对现实吧,你什么也不能做,你只能随波逐流。”我想,这样的态度深深地扎根在我们心底,令得我们麻木,令得我们不快乐。我们成了大环境的囚徒,我们没办法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出选择。

作者开始也有过这种想法。要拯救这个地球,一个人的努力算些什么呢?什么也不算。所以,他光顾着批评这批评那,什么也没做。等他真正开始自己的无公害项目,才发现个人能够有所作为的空间非常大。这样的努力或许什么也不算,也不会带来任何可见的“成果”和“意义”,但通过尝试,他感觉对自己的生活多了选择、多了控制,他不再是工业社会里的“一颗螺丝钉”。

这也是翻译本书让我感触最深的地方。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努力去做做自己想干的事,而不是一味抱怨说,“这不可能”、“那不可能”,会不会过得比现在更加幸福和快乐呢?

不如从现在开始,试试看吧。

《摩登原始人》读后感(四):目录

目录

第1章 一个像我这样的呆瓜是怎么给这样的噱头糊弄的

在我们正式开始这一切之前,我最好还是解释一下我是怎么变成“无公害侠”的。这是一个充满了忏悔、供罪、浪子回头的故事。

第2章 第一天,整件事就是个弥天大错

我正对自己那一整套“拯救世界、找到更幸福生活方式、依照我的原则改变人们想法和生活”的宏大设想自鸣得意的时候,来面对现实吧:原来,当个“无公害侠”并不意味着跑进电话亭,出来之后就变成了内裤外穿的超级生态英雄。确切的说,这事儿一点儿也不够“英雄”。

第3章 若你发现生活在垃圾堆里,会怎么想呢

在我眼里,纸巾变成了我一次性生活方式的代表。它代表我们为了其实根本不方便的便利而抛弃地球的资源。它代表了我这么多年来一直使用着既不见得能让我更快乐、更不能让地球更快乐的一次性产品。这些就是你在垃圾里反省自己生活时会想到的东西。

第4章 如果只有披萨,而不用纸盘子装

如果我们必须选择——我认为现在我们已经来到这个必须选择的阶段了——我们是宁肯要一个堆满了塑料袋和其他一次性塑料垃圾的星球,还是一个能看见海龟、孩子们身上不带化学残余物的星球呢?

第5章 减少你的碳足迹,却惹恼了老妈

这儿有个两难问题:一道选择题,假设一方面是为了不给生物灭绝啦、巨型风暴肆虐、海平面不断升高、热带疾病蔓延到南北极什么的继续添乱;再假设另一方面,是你不再排放温室气体的极端努力,会惹恼双方的家长。

第六章 卷心菜拯救世界

你不光要想,我怎么才能不破坏环境地生活呢?事实上,我发现自己问的是:我应该怎么生活呢?要是我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破坏了我们的地球,最后却发现这不是我们来世上走一遭的目的,那要怎么办呢?难道这不值得停下来好好想一想吗?

第7章 扎眼的不消费

无垃圾、无碳排放运输和可持续饮食阶段一一到了位,眼下,我要试着弄清楚如何做到购物活动(购买衣服、玩具和其他家庭日用品)的无公害。我们要怎么才能不扎眼地消费呢?

生命如此脆弱。我们都只是“受宠的游客”。既然生命这么宝贵,我们是不是都有一种倾向,要把生命浪费在并不怎么重要的东西上——消耗地球的资源。

第八章 开关按下,灯火全熄

要是你的生活方式跟其他所有人都不一样,会怎么样呢?你尝试不同的东西,会怎么样呢?你把电源插头给拔了,会怎么样呢?为什么别人需要什么,我们就需要什么?为什么我们不能天一黑就睡觉?为什么我们不质疑这一切呢?我这小小的一辈子,大部分光阴都是照着周围人的过法活的,但我现在毫无疑问是来了个大颠覆。

第九章 行善以弥恶

大多数宗教哲学的核心都要我们少做坏事,没错,可它们还说要多做善举。我能减少的损害量是有个限度的。但我行善的潜力则是无限的。所有人行善的潜力都是无限的。这样一来,问题就不再是我们是否使用资源,而是我们用资源去干什么。我们是用它们来改善生活?还是浪费它们呢?我的人生本身就是一种资源。我要怎么使用它?

尾声:不用厕纸一年后的生活

说不定,这件全球变暖的事情,以及所有的环境危机,还有经济危机,对我们来说,就像是离开宫殿,看到尸体、老人和病人一样。或许它会唤醒我们,让我们发问:这种生活是什么?它是为了什么?它的意义在哪里?我们应该怎样生活?或许它会唤醒我们,让我们去寻找一种更美好、更有意义、更有针对性的生活——为了自己,也为了地球。

附录 你也能有所作为

《摩登原始人》读后感(五):做一个都市里的原始人——这样的生活其实也很有乐趣

我看过根据原书拍摄的纪录片。说实话,我本人的改变是:我从看完片子的第二天开始,尽量上班爬楼梯,我已经坚持了十个月了。虽然我只在5楼上班。我开始注意节水,洗菜的水用水桶接出来,冲厕所或者拖地板。当然做的每一小步都是只有很微小的节省,积少成多,就很不容易了。

我常常跟孩子说,有很多小朋友没有水喝,你玩水可以,但是不要浪费。孩子不到4岁,天性喜欢在洗澡的时候翻腾,可是渐渐的,她知道开水龙头要开小一些,洗澡要洗快一点,因为有很多小朋友没有水喝。

很多人想,我只管我辈子能舒服就好了,谁管下辈子呢。干嘛要节省,还有那么多人都在浪费不该浪费的东西呢。我倒是一时想不出什么特别的理由来说服他们。

我只是知道,孩子每次告诉我说,快关上水,有很多小朋友没有水喝,我会很感动。她其实还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小朋友没有水喝。

郑重推荐这本书,翻译得很好,可读性很强。这不是一本劝说和号召你要做什么的书,这是一个普通人对环境的一种思考和一次行动,这样的生活能坚持一年,看似苦行僧,实则有很多感悟。如果你能安安静静地读完,我想,你会感动,或许,你也会有所行动。

生活的乐趣,不在于奢华,不在于什么都有。有时候,在于,心安理得。

作者的话:

我不光想要零碳影响。我要的是零环境影响。

事实上,垃圾桶里的每一个咖啡杯、每一个水瓶都叫我感到一丝内疚的刺痛。

我们每分钟要从亚马逊雨林里砍掉相当于9个足球场那么大的面积。

跳上一辆运输机器,叫人不用穿街走巷或爬楼梯,是否必然能提高生活质量?

对气候变化置之不理,那么我们就要用掉地球整整两成的经济力量去对付洪水、飓风、干旱、食品短缺和瘟疫。

科学家们预料,倘若地球持续变暖,会有数以千计的物种灭绝,我们怎么能肯定自己不是其中之一?

换句话说,我们如何来拯救地球?

作者简介

Colin Beavan早年在英国的慈善团体工作, 1992年回到美国从事写作工作。本书英文版出版后,已经向十余个国家和地区授予版权。本书吸引了全球许多主要媒体,如《纽约时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的关注与报导。作者因本书受邀参加美国脱口秀节目《科尔伯特报告》(The Colbert Report)、《早安美国》(Good Morning America)等电视、广播节目的访问。2007年他被MSN选为2007年十大最具影响力人物、Elle杂志颁给他 2008 Green Awards,并称他为“Eco-Illuminator”。

Colin Beavan的No Impact Man网站与博客,拥有上万名订阅者,吸引了数百万人浏览,被美国《时代》杂志选为全球十五大环保网站之一;其同名纪录片《No Impact Man》于2009年美国圣丹斯电影节推出,广获好评。

“本书是极为诚实地记录了柯林•比万一家人在一年里的生活,他们做成了一件我们普通人眼里‘不可完成的任务’。有些表面上看起来极其不方便的事,反倒教给我们所有人宝贵的一课。面对重要的社会问题,个人也有责任采取行动。哪怕是单个的人,也能创造奇迹。”

——玛丽恩•内斯特尔(Marion Nestle),《应该吃什么》(What to Eat)一书作者

“柯林•比万有种不可思议的神奇魔力,他既能逗你笑,又能叫你觉得自己是个讨厌鬼。而且,他还叫你不光是脑袋里想一想,还会真正地去做点什么。”

——诺拉•文森特(Norah Vincent),《志愿当疯子》( Voluntary Madness)一书作者

“柯林•比万的有趣项目带点梭罗式的理想主义——同时,也提出了一种全心投入、活在当下的有益观点。眼下,我们正需要在日常生活里尽量减少影响,同时在政治领域尽量多发挥影响。比万给我们做了个很好的示范!”

——比尔•麦吉本(Bill McKibben),《深度经济》(Deep Economy)一书作者

“本书极具颠覆性——不光是因为它宣传激进的环保举措,还因为它道出了个人对抗痛苦妥协的奥秘。”

——亚瑟•布鲁克斯(Arthur C. Brooks),《国民幸福指数》(Gross National Happiness)一书作者

“此刻,数百万的美国人正追问着自己生活方式对地球有什么样的影响。如果你也是其中之一,那一定要好好读读这本柯林和米歇尔的冒险奇遇——他们在一年里最大限度地缩小自己的生态足迹。你会发现,你吃的东西、你使用的电器、你扔掉的垃圾,全都对环境有着负面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你还会看到,他们怎样找到了一种更丰富多彩的幸福生活。赶快跳上马车,来一趟欢闹感人又大开眼界的旅程吧!”

——朱丽叶•肖尔,波士顿大学社会学教授,《富足——生态衰落时代里的经济学》(Plenitude: Economics in an Age of Ecological Decline)一书作者

“本书就相当于我们这个后现代城市时代的幽默版《瓦尔登湖》。我们之中可能不会多少人重复柯林•比万率领全家大小所做的实验,但我们应该谢谢他,因为他为我们揭开了在物质过剩时代实现幸福的极限与可能。”

——泰德•诺德豪斯(Ted Nordhaus)和迈克尔•塞伦博格(Michael Shellenberger),《突破:从环保主义之死到可行的政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