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摘抄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摘抄

《战争与和平》是一本由(俄)列夫·托尔斯泰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1.60元,页数:137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一):安德烈公爵的塑造让人无法信服

集中表现在第二次服役参加战斗时的内心活动,对于一个已经“死”过一次的人来说,这里的描写很难让人信服,这会大大影响阅读体验。

此外,具备现代科学训练的读者也应对全书的基本立论进行质疑。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二):太太太长了

看到60%,开始有意识提高阅读速度了,否则我就要失去看这本书的兴趣。实在是太太太太长了。

有个疑问,玛利亚伯爵小姐在托尔斯泰的笔下怎么这么像一个智障呢?

凑足140字。凑足140字。凑足140字。凑足140字。凑足140字。凑足140字。凑足140字。凑足140字。凑足140字。凑足140字。凑足140字。凑足140字。凑足140字。凑足140字。凑足140字。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三):引人深思

一两个月的时间,零零碎碎地看,终于看完了这部巨著。

刚看10来页,就被吸引住了。为了记住复杂的人物,我还列了一张表。事实证明,很有帮助!

要说读后感,感觉千言万语不知道从何说起。简单说,我读到了人性,人生的悲欢离合,有时美妙有时凄惨的爱情故事。对俄国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对欧洲也有了不同的认识。

俄国社会完全由贵族统治。贵族生活奢华,贫富差距很大,但他们的确不是草包。他们有才学,而且品德高尚,绝不贪生怕死,像安德烈公爵,尼古拉等都是身先士卒。他们对皇帝的崇拜、爱戴好像是非常真诚,而不是仅仅功利的。

书中的爱情故事,令人惋惜。哎,说不清楚。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四):救赎?

看这本书的缘由自然是必须要说的。

几个月前,看了《伊凡伊里奇之死》,对托尔斯泰的著作大感兴趣,于是就捧起了该书阅读。还记得那时还担心译本我不喜欢,特地在书店看了前25页。虽谈不上兴致盎然,但是看到托翁描写上流社会的聚会,顿时好感大增。

但不想,随着阅读浅浅深入,却很多地方感觉译作不大和我口味。而且该书一些内容完全无法引起我的兴趣。如罗斯托夫有一次从部队回到家中,兴致盎然地前去打猎。但我却对这段内容完全不感兴趣。可以说是硬着头皮死读下去的。这样发生的情况还有很多。难为我中间断断续续足足花了半年时间才走马观花地看完了该书。如果不是她说,读书就要看完一本再看另外一本。想着下一本书如何如何吸引我,那我就要更加努力地看完手头作品。但我还是放弃这个方法吧。

回到本书。中途有放弃本书的想法,自然对本书好感不大。看到最后,看到皮埃尔和娜塔莎二人都获得救赎,还是小有感触。娜塔莎丧失挚爱,本应一蹶不振,但却在照顾她亲戚时奉献了自己,也因此获得了救赎。皮埃尔一直都是活在迷茫之中,从加入共济会,到莫斯科失陷前去阅读师傅的文献,却未能获得救赎。直到最后,成为战俘,饱受苦痛,结识了卡拉塔耶夫,之后获得了救赎。(好吧,其实我没明白皮埃尔是如何获得救赎的)

库图佐夫对俄罗斯人民的爱实在令人钦佩。

托尔斯泰的历史观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五):一个在读的书评

买下这套书,是在2018年7月,我刚入职化工厂的时候,想着工作了终于能够不用再读那些令人痛苦的课本,一定要啃下这部文学瑰宝。

时隔一年再次翻开它,从多洛霍夫在酒吧的窗台上喝酒开始,到安娜·米哈依洛夫娜守护皮埃尔的遗产,看完了第一卷,被人名和人物关系折磨得接近秃顶……

现在是2018年8月17日,我已读到第一部第二卷即将收尾的部分,我为托尔斯泰描述的宏大世界感到讶异与赞叹——是要有怎样的决心和意志力,才能够支持作者完成一篇这样的鸿篇巨著。

赫本的电影也是看过的,感觉人物性格并不鲜明,莫名其妙就和男主在一起了。期待这次看书能够认认真真地记住这部史诗,能够至少一次,在成年之后为了一部严肃文学,花费时间和精力。

「多洛霍夫中等身材,长着一头馨发和一双明亮的蓝眼睛。他大约有二十五岁。他像所有步兵军官一样,没有留胡子,因此他的嘴就整个地露了出来,这是他脸上最惹人注意的部分。这张嘴的嘴形很好看。在中间,上唇像一个尖角一样有力地垂到结实的下唇上,在两边嘴角常常形成类似笑窝的东西,一边一个;所有这一切,特别是连同坚定的、放肆无礼的、聪明的目光,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得人们不能不注意这张脸。多洛霍夫并不富有……多洛霍夫进行各种形式的赌博,几乎总是赢家。不管他喝多少,他从来不失去清醒的头脑。」——多洛霍夫的外貌描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