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更与何人说读后感100字

更与何人说读后感100字

《更与何人说》是一本由陆蓓容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更与何人说》读后感(一):看了花开缓缓归

作者很有意思,自己贴了一段,给了个三星。平心而论,第二分的昆曲写的最好,第一第三都不免有些端着,一放不开就难免有些为文生情不得自然了。作者说周作人示以思想之光,汪曾祺示以赤子之心,其实要我说,合此二者不过是四个字:人道主义。不论是讲《花镜》《橘录》之类的书,还是讲昆曲,都无一例外地贯穿着对于人生实难的体谅,所谓温柔敦厚正从此中来。顿觉眼前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也是汪曾祺常引的句子,重新见到,觉得流风遗韵,宛然在目。文笔虽然与周作人汪曾祺尚不能并论,却也隐约觉得与扬之水早年文风相近,典丽雅洁,自有余韵。

《更与何人说》读后感(二):莫道妇人心

许是才高八斗,七尺男儿,终得在蓓容面前低头。古来春怨秋愁,但大抵是男人辞藻。离愁别绪,望夫成石,蓓容说,那不过是男人的意淫。而惜好女子,不是成为春闺的怨妇,便是作了才女成了登徒子勾引的对象。

在蓓容看来,才子们的逻辑是:“天下佳人才女本该我才子享受,多多益善,……我挑逗她,是我的多情,我的权利;挑逗倘若成功,是我的‘艳福’,然而却是她的失节。”这多少有些以妇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在才子眼中,“怨妇”便是自己,“夫”则只为权势。那才子佳人的故事,不过是娱乐的戏码。

倒是喜欢听蓓容说昆曲,戏里戏外总有情。

《更与何人说》读后感(三):说与人人道

正文之前,向责任编辑摇头一次。书已经还了,但印象里似有两处不该有的错漏。一处是正文里直接出现了dante的拼音字样,大概在七十多页的样子。据前后文该是忐忑?另一处是将贼兮兮作贼嘻嘻,若是故意为之,突出少女独有的活泼,则不算。

看到最后,作者说起书名的由来,顿觉严生更与何人说一题,甚是妥切。句子出自柳屯田《雨淋霖》,藏着的前一句是:便有千种风情。陆姑娘我是没有见过的,到底是千种、百种风情,自有有缘人体会,不必细说。好在柳七有著一“便”字,口气转为虚拟:就算有千种好处,更向哪个说呢?显然,句子的重心不在千种,其实一种也足够了,只是非要加这一层假设,方显得真挚,有那热生生的温度。

另外要较真起来,此题名还有三条好处。第一,点出作者女子身份。若是男子,即便妖娆风华如张国荣,说风情,那还是有些不自在的。虽然他在《当爱已成往事》里唱:我无意的柔情万种。第二,点出作者确是有风情的,至于是初长成的杨家女,还是倾城倾国的李佳人,又或者是半面妆的徐妃,就得读者到书中寻访了。第三,的确是动情了。不论思想技艺,只从情看去,真是大好。有浓烈鲜明处,有情愫恍惚处,有萧索清冷处。这是厚厚一屉子给自己留念的情书。

作者曾说道:这本小册子里的文章不算是最好的。我很同意这个说法。陆姑娘一流的文字,还在寻常的博客日记间,很能透出生活的味道来。不过这小册子也还是有些好看的。且听我略略说来。

第一部分是读诗词古文的笔记心得,因了少年的缘故,虽然都不免显得不够深入,然而那种活泼天真的劲儿,真是可爱。若要用现在流行的话说,一言以譬之曰萌。文章里透露出的思考和疑问,都很给人怀念的感觉,就像青春里潮湿而温暖的记忆。从这一部分也可看出作者大致的阅读经验,以及隐藏在后面的生活,毕竟如此早慧天才,总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原因。可惜,我不是八卦党,内幕也并不了解,所以只好点到为止。

第二部分是看戏的杂感,说戏说诗词,也在说人说世说爱情生活观。唱词和诗词的好处,就不一一摘录了,书中比比皆是。人世爱情生活,又都是极私人的,也不好太过招摇。只是随口赞一声:正因了这满满的私人情绪,才显得十足的动人。不论是午夜散场后渴望拥抱,还是在后台与友人之间的会心一笑,又或是此情去后的冷静思索,都足堪回味。作者是极聪明的,所以很坦诚地说,一个男子是否合意,还要看他的见识经历环境等(大意,原文该在这一部分倒数几篇)。然而,我又生出别一种担心,这样聪明,恐怕要多些波折了。

第三部分是正经的论文,洋洋洒洒,颇为可观。作者也自得笔力大有增长,从八百字的小文到几千字的论文,对于以文为友的人,的确是应该而必须了。只有熟悉了技艺,一旦有了感慨,才能够很好的发挥出来。当然,因了视角的缘故,我对于这些女子的传奇并不是那样的感兴趣,所以也就只是读出用功和长进,未能有特别的惊喜了。

以上是读罢此书的一些观感,提出来愿奇文共赏之。而我最初知道作者的名号,是在一个谈诗词的地方,那么书名更与何人说,我便来说说与人人道罢。正好小山也是我的极爱。

《更与何人说》读后感(四):不只自怡悦,更堪持赠君

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拜读了陆蓓容《集词联杂说》一文,深感见地不俗,文风老练,读后受益良多,故特意找来她的相关著作继续品鉴其生花妙笔。《更与何人说》一书,乃陆蓓容素日里的部分文章合集,最初是被封面的标题所吸引,这五个字出自柳耆卿《雨霖铃》(寒蝉凄切)的最后一句,以问句的形式拟题,结合原词细腻委婉的情致,更显低回要眇,惹人遐思。

按照现今的俗套标准,陆蓓容自然称得上是一位才女——既能书法绘画,又擅写诗填词,还懂戏曲鉴赏,尽管她本人对“才女”一词素来不抱好感:“‘才女’只是张机械生产的画皮,美则美矣,千人一面。”其笔下的文字没有一般评论文本所沾带的匠气和酸腐气,反而秀气与灵气兼备,敛放自如,既彰显好功底和好性情,也透露小心思和小意气。序言中提到:“灵光乍现的情怀与思致,能说与二三友人,已是很好的归宿;若仔细结撰成文,‘说与大家听’,又有人爱听,那也算功德一桩。”很显然,我是属于爱听的那一部分读者。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以词句命名的小标题均取自王国维的《人间词》,与各个部分的内容倒也相得益彰;而插图则是作者自己书写的玲珑小楷,透着独特的朴拙稚气,倍感清新可喜。第一部分谈古诗文,在她娓娓道来的文字中,我们分享了一则又一则或有趣或深刻的文坛掌故。陆蓓容本身擅写旧体诗词,故评点和分析起来往往一针见血、直击本质,而欠缺这方面创作经验的人论述起来则难免隔靴搔痒。对于诗词的口语化现象,她亦肯定当下创作者们的努力,而不是自视甚高,放不下身段,将其视若毒草。最令我击节叹赏的要数她那段关于求知的见解:“极端地说,人文学科也许没有终极的‘真理’,历史研究也绝不能复原往昔,但是换个角度讲,对于人文世界的探索,并不是为了我们的先人,而是通过这种学习,试图了解自己,并追问——我们应当用何种方式去看待过去走过的路?又是走过了多少路,才成为今天的我们?”稍嫌遗憾的是,该部分有些文章篇幅过于短小,蓦地戛然而止,叫人读起来不够酣畅痛快。

第二部分讲昆曲,是全书写得最精彩的部分,用浅易的文字道出深沉的情感,用“同情之理解”看待人生的无稽与无奈,用一双慧眼发现艰难世道中的几许温存,这也正是作者温柔敦厚之处,值得再三回味。陆蓓容有着一颗敏感而克制的心:在欣赏完台上的离合悲欢之后,曲终人散时,台下的她感到分明的孤独与悲凉;对于戏文中那些“光明的结局”,她深谙现实的残忍,却又懂得揣着明白装糊涂:“惟其明白,才不至于沉溺;惟其糊涂,才能在掩卷之时,得着一些儿薄薄的欣喜。”该部分的篇章不乏真情流露,正如我所欣赏的另一位作家黎戈所言:“不管见识高低,一个人深度整理和收拾自己的内心,这事本身就很迷人。”

第三部分为评论文字,作者以独到的欣赏眼光评论那些著名才女及其作品:沈祖棻、盛静霞、张珍怀、林文月、扬之水、张充和,洋洋洒洒,既切中肯綮又不落俗套,不像市面上那些关于才子才女的畅销读物一般,充斥着言过其实的叙述与矫揉造作的想象。尤其令我讶异的是,《萧条异代使人愁》一文竟是陆蓓容高中时代的作品,其文笔、学识与眼光,皆远远超出作为大学生时的我,令我既肃然起敬又赧然汗下。而关于如何看待词作中对幸福生活的“女子自道”,她对男才子们历史悠久的意淫传统保持一份清晰的警惕,同时恰切地指出另一种存在的情形——女子不自觉地按照男性的理想来塑造自己。此外,对于所谓的“才女陷阱”与“才女积习”,她有着清醒的认知,不妥之处照样直言不讳,这是其难能可贵的地方。

如果说阅读一本好书就像结交一位挚友,那么我很愿意将这位新结识的朋友介绍给其他人——不只自怡悦,更堪持赠君。

《更与何人说》读后感(五):心既已许,岂以死相背

因为只看过几场越剧,于昆曲全不懂,所以第二分讲的昆曲只是略翻一下,剩下的我觉得第一分最有趣。然而出处既杂、所涉又广,像我等这样的文盲只有做小学生的份儿了。同样的年纪,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说回书里,有几篇看着很喜欢,摘录如下:

《回头唱个山坡羊》

有一首北方儿歌,见于朱自清的《中国歌谣》:

“点儿点儿你干啥?我在这里弹琵琶。嘣的一声来站起,我可不与你三比——比不比,各人说的各人理。三月里三月三,各人穿件蓝布衫,也有大,也有小,跳在河里洗个澡。洗洗澡,乘乘凉,回头唱个《山坡羊》。先生听了哈哈喜,满屋子学生不如你。”

这段儿歌乍看无头绪,一经作者点拨,哦!原来是翻译自《论语》里那段著名的师生座谈《子路、曾希、冉有、公西华侍坐》啊!原文如下: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这算是个知识点普及了,还有一篇《死生契阔》讲友谊,提到《史记》里的一段:

“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背吾心哉!’”

古人一诺千金的气概、不论存亡始终不渝的情分令人感慨,从《史记》想到司马迁,他是我们那个小地方的大名人。高中时有一年去芝川找同学,顺道去了一趟司马祠,也是唯一一次去那里。从壶口瀑布到芝川渡口,据说是黄河流程中最雄奇的一段,司马祠正高卧在这雄奇的尾端。当时正值黄昏,初夏,祠堂低低地俯视黄河,河畔上有稀疏的青草,祠堂里有郭沫若题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联子,山川俱是沉默无声,而周遭人迹罕至,现在想起来,那种情景真是又凄清又惆怅的。

还有一次去龙门,因为相传是大禹治水开凿的地方,我们当地叫做禹门口。《名山记》里说:黄河到此,直下千仞,水浪起伏,如山如沸。两岸均悬崖断壁,唯“神农”可越,故名“龙门”。李白到了这里也hold不住,写下“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虽然险峻不如蜀道上的六龙回日之高标、冲波逆折之回川,可脚下却也是一样的“天梯石栈相钩连”,况且开凿在两岸峭壁上、仅容一人侧身过的小道下面便是滚滚黄河,汹涌湍急超乎想象。如今河上的旧道当然早已废弃,斑驳倾圮,半悬在龙门之上,新修的铁桥并行于古时旧道,桥上往来多为运煤车,穿梭于秦晋大地,天地间到处都覆上一层细细煤渣,草木山石皆一副漆黑模样。那次还曾去河畔的沙滩上玩,远来的河水绕着桥柱打着旋儿飞快流走,使人又想起一个典故来,或许真就是在那里发生的也说不定。

《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故事原是这样的:

春秋时,鲁国曲阜有个年轻人尾生,和孔子是同乡。因为正直守信,乐于助人,在乡里声誉很好。后来尾生迁居到梁地(也就是今天的韩城),在那里和一个年轻姑娘一见钟情,互生情愫最终二人私订终身。然姑娘的父母嫌尾生家贫,坚决反对,为了追求爱情,姑娘决定和尾生私奔。两人约定在城外木桥边会面,黄昏时分,尾生提前来到桥上等候。不料六月天气突变,乌云密布,狂风怒吼,雷鸣电闪,滂沱大雨倾盆而下。接着山洪暴发,滚滚江水裹挟泥沙席卷而来,很快淹没了桥面。“城外桥面,不见不散。”尾生想起与姑娘的约定,四顾茫茫水世界,不见姑娘踪影,但他寸步不离,死死抱着桥柱等待,终于淹死了。

这个故事还有后续:

说姑娘因为私奔念头泄露,被父母禁锢家中不得脱身,后来伺机夤夜逃出家门,冒雨来到城外桥边,此时洪水已渐渐退去。姑娘看到紧抱桥柱而死的尾生,悲恸欲绝,抱着尾生的尸体号啕大哭。阴阳相隔,生死一体,哭罢,便相拥纵身投入滚滚江中。

后来有人考证,说尾生所抱之桥位于蓝田县的兰峪水上,称为“蓝桥”。不过我觉得这种说法很可疑,蓝田距韩城足有五百里之遥,春秋时梁地到底有多大?包不包括蓝田在内?我一时还不能考证出,其实这也无关宏旨,重要的是,尾生和姑娘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千百年来照耀人心,令人嗟叹之余,也正合了季子那句“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背吾心哉!”

2012-04-18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