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商道的读后感大全

中国商道的读后感大全

《中国商道》是一本由罗家德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1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商道》读后感(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现代管理学的诞生是以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的名著《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以及法约尔(H.Fayol)的名著《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1916年)为标志。自此管理学在西方被广为研究,并逐渐成为主流学科之一。而在当今中国,似乎一直没有独具特色的中国管理学流派,也没有非常有名的管理学著作问世。这也就是《中国商道》中讲到的“我们已有好的管理实务,但缺好的管理理论”。

其实在我看来,《论语》中很多经典词句,便是中国管理学的精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从管理学上解读,就是应该找到君子的职业经理人,能够带领团队求大同,存小异,遇到问题经过讨论能够达成一致的意见,而不会像小人一样固执己见,甚至排除异己。《中国商道》就是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网、自组织出发,深入研究《中庸》、《大学》等著作,大量引经据典,用遗产是现代中国现代管理现象,从而总结出中国现代管理的规律。

中国管理的主要议题是“关系与社会”,中国人有不可扼杀的自组织愿望,我们不应该回避这种特点,生搬硬套西方国家的管理方法,这样再先进的方法也会水土不服,而是应该研究如何发挥优势、规避弱点,更多的让自组织爆发出自己的战斗力。

《中国商道》认为中国的管理哲学就是“中庸”,即动态平衡之道,核心内涵是包容差异,兼容并蓄。其目标是永远在各种元素之间保持动态平衡,从而才能生生不息。中国的管理哲学最怕的是一是过度控制,这会消弭多元的差异,二是缺乏内在的秩序而变得一团混乱。所以中国管理本土研究的核心议题就应该是如何既保持系统的内在平衡,让自组织自我管理保持秩序,又保持与整个系统的同一目标,自我协商维持合作,完成组织的使命,而且动态地自我调整,使得系统与外在环境相适应。

中国管理学与哲学博大精深,本书不到200页,观点虽然阐释的比较鲜明,却缺乏大量的现实案例以佐证其论点。对于中国传统企业谈论较多,而对于目前不断涌现的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中的管理学,涉及较,更没有提到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的企业如何适应,管理学如何调整等。

《中国商道》读后感(二):浅尝辄止——评“中国商道”

副标题是本书的真正表达,大标题有误导之嫌,非在商言商之商,非为商之道,而在述管理,中国式管理。作者将本书定位以通俗性的读物,谦虚之余不乏中肯,确实不太可能成为学术论著。

对于“自组织”的阐述有一定的道理,但完全来说中国传统的无为而治,以礼治则有失偏颇。最为典型的汉初文景之治至武帝的道儒之争,最终是儒占了上风,虽然众多史家皆言帝王所行之术是表行儒家,暗藏法家,但结束休养生息的无为之治却是不争的事实。当然对于天高皇帝远的地界,其如何治不在国家24小时监控之下,有失标准和乱法,或民风淳朴以礼为治也未可知。中国之礼法终究是并存的,郡县制及各层级制度没有法是行不通的,礼居其次。礼居主导止于周,故身处春秋时代的孔子才说礼崩乐坏。在一定意义下守礼者必不犯法。

另一说家天下可谓道出了帝国王朝的根本。王立群老师之大风歌中提到了这一点。另外雷国平有一篇《由刘邦“雍齿封侯”谈组织惩罚管理的SHCPE模型》,诸如此类,在历史的探讨中对于中国的组织管理大有探旨发微之力。

作者对关系网图的绘制似曾相识,原来是在李宗吾的厚黑学中可见一斑。这一点说得对极了,在当今社会中这种关系理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所有的人和事,小到一户的家长里短,大到官员的腐败贪污,近到身边诸事,远到古之党争,错杂复杂的关系网,左右着一些事件的处理方式,甚至于摆布一个人、一群人、一国人的命运。对“人情”的描述可谓精辟,这个本是不好言表的东西,被作者轻易的道明了,不简单,这也说明他是一个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有句话讲性格决定命运,性格是单一属性,怎么会影响命运呢?无非是放置在社会大环境中,这种性格对关系运作的作用力,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看,中国的学问何其复杂。中国人聪明,所以帝国管理奉行民可以使由之,不可以使知之啊。

其实书中不全是一家之言,有多方引论,并且占据了一定的位置,如威恩德论,这就使作者的思想不突出,浅尝辄止,看不过瘾,但相比于成君忆的《带好你的兵》强之百倍,从中国传统中研究出管理大义,历史的真实度是首要的,否则什么都别想厘清,更有可能南辕北辙。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结起来个人认为此书好在不深奥,好在有思想有脉络,好在有益的正确的探寻,商界中对于市场的占有曾有句话,市场是大海,我们取其一瓢足矣,套用过来,中国传统是大海,我们能取一瓢好用,足矣!

《中国商道》读后感(三):值得琢磨

社会网与中国管理本质,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毋庸置疑,但是书名概述为中

国商道,明确了该书的主旨。

作者作为清华大学的社会学教授,上课时的演讲稿,整理出来,就成了一本通

俗性的读物,难得的让我读懂了这本书,而且还让我这个学习管理学的硕士去

理解这些年来积累在心中的疑惑:

为什么中国的商界强调“做人”、“无为而治”,仅仅是因为根深蒂固的“先

修身、齐家后治天下”的思想吗?但是中国的各种组织又为什么总限于“一放

就活,一活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一死再放”的之乱循环中?解决之道

又是什么呢?

由于人是社会的主体,人之思想、理念旧俗以及各种观念都深刻、长远的影响

着一个组织的发展,中国人的一个思想是“宁为鸡首不为牛后”,这一点我不

是很赞同的,恰恰相反,我认为很多人都是宁为凤尾不为鸡头,正是这种思想

让很多学生从农村考到城市,很多农民工舍弃家庭来到北京,宁可在城市里当

默默无闻的打工仔,也不愿回乡当村支书,这种思想史一种大众情结,所以对

于作者这一点,我还是持保留意见;

此外,中国人的派系、抱团,在哪里都是很严重的,不过呢,究其根源是因为

中国人讲究人情世故,跟着熟人总比跟着生人来的可靠,来的方便,在中国,

对“关系”的依赖不是一种迷信,而是现实如斯,"依赖关系"是对社会法则的

遵循.

这本书探讨的不是社会学的表象,而是探究引致不同现象的深层次的社会原因

,这些现象也是目前为很多人意识到、关注和关心的问题,比如,中国的自组

织现象,家族企业的发展等等,这本书源于课堂演讲,形如课堂笔记,但读者

看来,如同作者的语录,值得逐字逐句去体味,值得逐条逐段去思考。

费孝通说:中国是礼治秩序的,我们现在更多的说是人治,所谓与法治是对应

的,相反的关系,但是作者讲礼法并治,何为礼,何为法,如何并治,作者用

案例来解释,案例兼顾内外,既有古代,也有现代案例,全面而且生动。

关于中国人的工作动机,作者用圈子理论来解释,人情交换式一个重要的工作

动机,中国最大的激励是承包—裂土封侯,换成现在代理人机制下,股票、期

权就是对应的激励方式,所以作者讲的不是全新的东西,而是对现有现象的新

思考、新角度、新诠释,读者看完之后能够更好的理解这些现象。

这就是一本像“中国商道”一样的管理学思想书籍所应该和能够给我们带来的

作用。

《中国商道》读后感(四):谁说中国无管理?

谁说中国无管理?

评《中国商道》

一谈起管理,我们就说的更多的是西方管理,什么泰勒的科学管理,福特的流水线作业,甚至还会说起日本管理,什么松下幸之助、索尼、稻盛和夫。但我们很少谈及中国管理,或者很多人在谈及中国管理的时候能说出来的很少。最开始提及“中国式管理”的是台湾学者曾仕强,他是指以中国管理哲学来妥善运用西方现代管理科学,并充分考虑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以心理行为特性,以达成更为良好的管理效果。后来很多学者也加入其中,以至于我们能在很多的培训课上听到培训师大谈“中国式管理”,在《中国商道》中,“中国式管理”已经成为了一门课程,列入了学者研究的范畴,进入了大学课堂,这对于中国式管理的总结和研究,将是一个大大利好的消息;书中从社会网的角度去阐述中国管理本质,也是一个比较新颖的立意,使得我们队中国管理有更深入一层的理解:哦,原来在中国社会“关系就是生产力”也有它的存在意义啊。

中国管理是什么样的?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其中还有汉唐盛世、康乾盛世等多个达到世界顶峰的文明史,其中的管理应该值得借鉴吧;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中国企业经历这么长时间的摸索和研究,应该有很多的心得了吧;近年来国学热此起彼伏,把我们的传统经典文化一遍又一遍地诵读,应该能有很多管理方面的总结吧。《中国商道》从中国人的心理分析入手,透彻分析了人情帐、面子、关系网等共同营造的社会网,指出了中国社会本身就是要一个关系社会,中国式管理的本质是“从人出发,以自然系统为主、理性系统为辅”的管理。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封建社会“上层级下网络”、“皇权”与“绅权”共同治理的管理模式,提出了“自组织”模式下中国管理的有效性和强大生命力。对与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性的分析研究非常契合我们的理解,也让我们对于目前中国社会现状和日常人际交往有了更深的理解,精彩之处不禁让人拍案叫绝。

中国社会本身就是“人情社会”、“关系社会”,全书的主要内容就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说,书中最精彩的应该就是第三张“关系管理”。对于中国人待人的“双重标准”,作者是这么说的:中国人行为的特色是,对圈内人是一种行为模式,对圈外人则是另一种行为模式,随着情境的不同而有变化。而对于人情帐的特点概况就更为妙了:第一,它不能清帐;第二,它是高度互惠底下有高度的资产专属性,即针对对方需求提供特定服务;第三,人情帐不能讨价还价,不能明码标价,不能说清楚;第四,人情帐欠与还的范围不所不包,钱、权、知识、面子、声誉与情感支持都可以变成人情,等等。而对于关系管理方面,作者同时还提出很多问题让读者继续思考也研究,相信也是作者进一步研究“中国商道”的课题吧。

时至今日,我们对于中国商道仍很难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我们也希望对于商道有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道可道,非常道;中国商道,不在商,而在社会网之道。

《中国商道》读后感(五):中庸之道

中国商道离不开关系,离不开人情。

中国人滴心中都有一本人情账。人情账滴特色在于:第一,它不能清帐;第二,根据需求提供特定服务,实际意思上高度互惠;第三,人情帐不能讨价还价,不能明码标价,不能说清楚;第四,人情帐欠与还滴范围无所不包,钱、权、面子、知识、声誉与情感都可以变成人情。人情帐当然没有明确滴年限,但却是越长越好,双方对其中滴权力和义务都心知肚明,往往配合默契。

关系经营是分几个层次滴:拉关系是最低层次滴关系经营;较高一级滴是‘摆平’各方关系,既能将各方面利益都安排妥当,让相关各方都有得利;再高一级滴层次是建立长期滴人情交换;更高一级滴层次是拥有共同滴价值和目标,设计出双赢/多赢战略;最高层次是‘我’无为而关系自来。

某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世间的事,异常复杂,在林林总总的背后隐藏着“世理”,人在世上活,如果要活得好些,是需要去洞察明了其中的“世理”的,在这方面,学问可大了去啦!对于“世事”只有深入地去看,去分析,去探究,方能达到“明”的状态,明世理才是真正的长学问。如果混混沌沌地在世上混,处事不认真,遇到问题不深究,当然也不会有学问的。同样,“人情”也是需要讲究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社会生活中总是要与人打交道的,人与人之间总有这样那样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有复杂的利益关系,还有很微妙的各种感情关系,有亲情、爱情、友情、嫉妒之情、敌视之情等等,人与人相处,如果要相处得好,“知情”是很重要的,只有“知情”方能“达理”,在合情合理的状态下,才算是“人情练达”。

通世事,识人情,善“洞明”,能“练达”的,并不一定是有学问的,能写文章的。读书多的人往往懂“事理”而不懂“世理”,执着坚持事物的合理性,不知道人间世故的复杂性,认准个“死理”,常常是到处碰壁,甚至撞得头破血流。富有书生意气的人,常常抱着“有理走遍天下”的信念,雄纠纠气昂昂地往前冲,结果,遇事常是剪不断理还乱。不少读书人讲真情,不通人情,直来直去,我行我素,真诚待人却不懂得讲究方式,坦率处事却不知注意策略,总有那么点“书呆子气”,对人情世故,不会去“练”,更谈不上“达”,不像那些老于江湖,深谙社会的人那样,能处事波澜不惊,遇事隐而不发。高人在讲究“事理”时能有些方法,在坚持真理时能有些策略,在真诚待人时能懂些“人情”,在给人以真情时能有些练达。

曾经有一件经典滴台词是这么说的: “关系这个东西啊,你就得常动。越动呢就越牵扯不清,越牵扯不清你就烂在锅里。要总是能分得清你我他,生分了。每一次,你都得花时间去摆平,要的就是经常欠。欠多了也就不愁了,他替你办一件是办,办十件还是办啊。等办到最后,他一见到你头就疼,那你就赢了,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这本书道理讲得头头是道,引经据典,只是觉得不够生动,具体事例较少,大多是术语和书面词汇,讲解论证。感觉像是讲解商道滴‘高山流水’亦或是‘阳春白雪’。尽管如此,作者谈古论今、学贯东西滴大气还是颇值得顶礼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