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压垮世界的泡沫》的读后感大全

《压垮世界的泡沫》的读后感大全

《压垮世界的泡沫》是一本由[美]加雷·加勒特(Garet Garrett)著作,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1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压垮世界的泡沫》读后感(一):赫德森的《金融帝国》也验证了这本书的观点

可以对照读一读近代的一本书,也是一个美国人写得,赫德森,《金融帝国》,这本比宋鸿兵的那本不知高多少倍,尽管书名相同。还可以读一读凯恩斯的《合约的经济后果》,看看英国人观点下的巴黎和会,然后会对那段历史从金融的角度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凯恩斯在书中准确的预言了金融危机和二战的发生,他一针见血的指出这一切是“债务无法无限累积”的后果,事实证明凯恩斯的正确。

《压垮世界的泡沫》读后感(二):不愧之经典之作

我是为了完成经济学的作业而看这本书的。一开始翻开来就感觉晦涩难懂,好几次弃了它。等到上课前几天发现实在不行了,就只好拿起来重新读。还好再次拿起来了。这次坚持拿起来发现完全不同了。外行的人刚开始读可能真的看不懂,只要坚持下去,就发现这本书不愧为百年经典。它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解释了29年经济大危机的原因。此书强调了债务在其中的作用。还有一战后,各国之间由于债务问题的个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当然,由于作者是美国人,即使他再专业,也无可避免地带有一些维护美国的色彩。尤其是后半部分,德国等欧洲国家还债遥遥无期,他大声为美国叫屈。树立了一个到处帮人却得不到感谢反而被怨恨的冤大头形象。当然,总体来说这是一本很值得读的书。

《压垮世界的泡沫》读后感(三):原来美国还有这么小受的一面

本想从图书馆搞一本虚拟经济相关的书应付公共课作业,阴差阳错地借了它。唉,亏它看上去那么新潮,结果是80年前的老书了。不过将错就错读读也蛮有趣的。

开头的两章算是金融学的知识普及吧,信贷的原理、银行怎么运作资金、泡沫怎么产生什么的。中间讲了美国在二三十年代一系列慷慨举动。最后是美国怎么一步步从孤立主义发展成被整个欧洲压榨的冤大头的,有点像倒叙。私以为最后一章尤为碧血丹心,讲的外国政府一个个两面三刀如狼似虎啊。当然事实应该也是如此,只有永远的利益嘛。可是美国难道就是弱气受、糊涂得打不清算盘了?以我对历史课稀薄的记忆来看,一战后美国成为全世界的债权人也是美国国运转折的开始。作者在书中提到德国人如果能在一战后的废墟上看到十几年后的发展会怎样想,那么作者如果能看到将来美元成为世界货币、美国坐收几十年巨额铸币税利益又会怎样想?一个巨大的系统,它的运转功效不是看深一点就能看透的,说不清,说不清。我觉得美国当时顶多算腹黑受,而且现在已经转攻很多年啦。不过它在作者笔下有够温良恭谦让,为突出气氛,书中还从头到尾穿插了很多次诸如那些借给外国人的钱是美国老百姓辛辛苦苦挣的啦、外国用那些钱如何改善他们的公共福利或者用来与美国商品竞争啦、债权人收债难欠钱的都是大爷之类的小贴士。

对这本书喜欢和不喜欢的地方大概都是出于它“80年前”这个视角的缘故。还有啊,我觉得封底的噱头(内容介绍)很扯,作者在书中很少提29年的大崩盘及出路吧?罗斯福新政的真意作者是在哪里解释的?未来的金融危机也将归咎于国际信贷?缺少专业知识,不懂这些~~但一样可以有所收获,好像穿梭时空、用彼时彼处的眼睛看世界。

《压垮世界的泡沫》读后感(四):信贷,黄金和BTC

《压垮世界的泡沫》这本书写于1932年,大萧条发生的3年后。大萧条的余波正在从美国传导至欧洲。从书名来说,这看上去像是一本叙述大萧条的起因和经过的书。但是这本书的主题其实并不是大萧条本身,而是讨论大萧条后美国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由于书本年代确实很早,其中的观点已经严重不符合时代,充满了古早风味。例如作者持有信贷上的“重商主义”、币值稳定为中央银行的第一要务,以及黄金本位要远优于信用本位的观点,都已不符合当今时代(不过这些观点倒是与《货币战争》系列小说非常一致)。 要理解这本书,就必须知悉当时的时代背景。1914年到1918年的一次世界大战,耗干了欧洲各国的元气。在1917年美国打开金库出手援助了协约国。为了不使自己的投资崩溃,美国最终参战并击溃了同盟国。战后美国允许德国在美国市场发行证券,相当于出资德国,以帮助德国支付高昂的战争赔款。同时其他协约国如英国和法国,一方面从德国索取战争赔款,另一方面继续支付美国的援助费用。这套体系看似运转良好,德国的重建也非常迅速;直到经济危机来临,大萧条使得欧洲本不宽裕的经济再度雪上加霜。这本书的观点就在这个基础背景上展开。 作者的观点可以浓缩为以下几条:一、信贷本质上是对未来劳动的透支。这种透支不能用于对于创造利润没有帮助的事物(“金字塔”)。比如纪念和装饰性的建筑、体育场、娱乐设施就属于“金字塔”。二、美国市场上有太多的外国债券了。美国应当执行“信贷重商主义”(我为其取的名字),即美国人的信贷不能拿去投资外国的“金字塔”,以防止信贷血本无归而透支未来的劳动能力。三、借钱给德国以发展,使得德国经济完全依赖美国输血,又在危机来临时为了避免其崩溃而免除其赔款,属于凯子行为。四、帮助增加英法——尤其是法国的黄金储备,同时又免除协约国的战争债务,属于凯子行为(本书主要篇幅集中于三四点)。 不过原汁原味的书本有助于让人从本源的视角看待一些当下的问题。我联想到的几个问题包括: 1 BTC与“金字塔”有几分相似?在作者的分类中,除了显然没有回报的装饰性基建,另一种事物属于“把过多的信贷投入一个特定的目标,或者是创造一种到头来没有需求的东西,导致他们所追求的不是理性范围内可发生的现实,而是虚假的利润幻觉——而且投入的还是他人的劳动和他人的钱财”。 虽然站在今天的视角,任何敢于对BTC提出质疑的人,都遭到了无情的打脸,但我们还是需要问一句:BTC产生的真现实利润和它实际的应用需求是什么?它逐渐变成一种符号和图腾,寄托了这个时代人们的致富梦。又或许,我们应该重新理解加密货币。 2 在无纸化货币时代,传统上理解的“挤兑”是否已经消失,在新的语境下的“挤兑”是否会冲击银行系统?在金本位时代,对于挤兑的含义很好理解,当所有人----其实只要有一部分货币持有者拿着货币去要求实行他们的权利兑换等额黄金,就可以轻易地引发恐慌----发行的货币肯定没有等额的黄金做依托。所以金本位明显不是个好主意:他让货币当局永远生活在朝不保夕的担忧中。 到了信用本位的时代,虽然不再需要支付实物黄金,对于实物纸币的支付也足够引发一阵混乱。但是当无纸化货币时代到来,传统意义上的挤兑是否已经消失?当钱只能从一种数字转化为另一种数字,而这些数字都至少需要一个托管行的时候,所有的钱似乎都从来没有离开过银行系统。新的时代将不再有传统意义上的挤兑,但依然有对于某一种货币的抛弃行为。 3 美国最终没有执行“信贷重商主义”,国外企业的证券-例如中概股-在今天的美国市场上依然得以发行。这是美国对于建立世界金融中心的目标导致的,还是美国由国际资本主导的情况决定的? 4 比特币的是否有卡特尔操纵价格?在20世纪早期所有被发现的钾盐矿全部位于阿尔萨斯和莱茵兰地区。在德国输掉一战也输掉了对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的掌控权后,德国和法国在止战期间组织了钾盐的卡特尔,合谋将钾盐矿的价格提高了10倍以上。对于BTC而言,是否也有几个集中持有的大持有者和生产者,人为制造了最初的稀缺性? 5 黄金的真正价值是什么?黄金无疑是一种实物,也有一定的工业价值。但是黄金的价格远超其工业价值之上。黄金从一种一般等价物逐渐变成了一种财富符号,特别是在金本位制发展的末期。“黄金标准的真正意义在于它是一种契约,人们必须忠于契约。任何东西都可以这种象征,仅仅是人们发现黄金比其他任何东西都适合作为象征,但它也仅仅是象征而已。” 人们相信黄金,但却无法取得黄金实物(黄金管制)。这说明人对于财富的占有可以完全脱离实物存在,这是信用本位和BTC发展的基础土壤。但是另一方面人对于实物的追求,“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催生了人对于实物资产——特别是房地产的持有逻辑。而谈到象征,人们所相信的契约对象可以是符号,可以是纸,可以是电子密钥。将来还可以是什么?

《压垮世界的泡沫》读后感(五):贪婪杀死了经济| 嘀哩评《压垮世界的泡沫》

日光之下无新事,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但会惊人的相似。80年前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震惊世界,80年后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令世界不寒而栗,背后原因竟如出一辙——滥发信贷,而滥发信贷是资本贪婪的天性使然。

偏安美洲、远离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的美国坐收渔翁之利,成为一战实际获利最丰富的国家。大量后勤物资和军事武器的出口,促进了美国初级产业和军工业的发展,为美国带来大量的经济收入。战后,残垣断壁、哀鸿遍野、支离破碎的欧洲急需重建,大发战争财的美国瞬间化身为“大地主”,各种援助计划和信贷计划如雨后春笋纷纷在欧洲大地上演。信贷由此而一发不可收拾。

战后的欧洲一片废墟、一贫如洗,没有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也没有资金购买原材料和初级加工品,因此欧洲经济振兴走上了“借美国人的钱买美国人的产品”的路子。美国大地主银行账面上躺着巨额的外汇资产,令资本家蠢蠢欲动,向欧洲放贷成为获利丰厚的重要选择。此时,战时繁荣阶段衍生的国内巨大生产产能,一时供过于求,国内产能急需找到出口消化地,而欧洲是一个理想的选择。信贷是繁荣的产物,资本和产能一拍即合,信贷源源不断向欧洲涌入。

“居民每增加1元储蓄,相应借贷要增加10元”,很显然,借贷作为政策工具被过度利用了。居民将收入储蓄在银行,是相信银行能安全保管自己的本金,并获得一定的利息收入。而贪婪的资本家将储蓄视作自己赚钱的工具,没有底线的将居民储蓄投入资本市场通过利息差不断“养肥”自己的口袋。

银行的信用最终靠国家担保,一旦大量债务人无法按期归还借贷,银行坏账增加,从而引发居民银行“挤兑”潮。银行储蓄迅速减少,将导致借贷资本锐减,从而进一步降低银行收益,居民挤兑就有可能造成银行破产。如此恶性循环,就导致国家经济危机的发生。

如果欧洲市场的借贷能持续产生增益,按期归还银行本金和利息,那就能形成持续的经济循环,经济危机便不会发生。那么,信贷是如何被欧洲利用的呢?到底能否产生增益?又是怎样间接造成了经济危机?

一是支付战争赔款和财政信贷。因战后欧洲国家偿债能力有限,美国财政部已不再提供政府借贷,欧洲国家转向美国私人资本借贷。相应借贷款项被同盟国(如德国)用来支付战争赔款,而协约国(如英、法)则用其支付美国财政部贷款的利息或本金(以避免美国财政部不允许欧洲国家接触美国私人资本)。于是,美国资本转一圈,一部分又回到了美国财政部账户;资金空转一圈的流动并不能产生任何经济效益。

二是基础设施投入。战后欧洲百废待兴,大量资金投入道路、公路、铁路、桥梁、住宅、高端写字楼等基础设施,按照中国人“要致富先修路”的经济发展原则,这部分投资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发挥着巨大作用。但仍有一些资金被投入“金字塔”(作者语)项目中,即过度追求本不需要的享受或过度开发毫无经济增益的项目。“金字塔”项目耗费了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本,看似有用,但却不能产生经济价值。

三是投入再生产,同美国产品竞争。以德国为例,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和市场占领野心,一旦资金投入振兴制造业,若放开关税管制,其出口的工业品将以成本优势大幅挤压美国产品的市场,造成美国制造业的衰退。所以美国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一方面希望通过增加对欧洲国家的信贷以利于本国工业品出口,促进经济的繁荣;一方面又担心欧洲国家制造业的进步反过来蚕食美国的市场。

那么,问题来了,信贷终究要还呀,那怎么还呢?美国滥发的信贷并没有在债务国获得充分而合理的使用,信贷未创造出同等的经济价值,导致欧洲国家无力偿还借贷本息。

德国公然声称“战争赔款等于进贡”,并以国家破产相威胁,多次要求全面取消战争赔款或继续追加借贷。作为德国最大的债权国,美国担心德国破产后的信贷损失(高达几十亿美元),一次又一次的追加信贷或延后偿还给德国输血。欧洲国家担心德国破产后民族主义兴起,全面“红化”成为一个共产主义国家,而给欧洲各国造成长远安全威胁,故也支持推迟战争赔款。一战最大的战败国,却在战胜国之间游刃有余、进退自如,不免令人唏嘘。

一战过后欧洲国家深感政治中心远离,权力旁落,充满对世界第一大国的自然忿恨,又无可奈何。英、法等国只能通过发动舆论战,大搞道德攻势,声称一战胜利是协约国共同事业的追求,理应由各国共同承担战争开支,作为战争后期才加入协约国组织的美国应承担自己的经济和战争责任,故宣称希望全面免除战争债务。美国无法忍受欧洲国家的债务最终由美国人民买单,但对欧洲国家无力偿债的现状心知肚明,退而求其次,同意了各国根据偿债能力按不同标准归还信贷的结果。

欧洲国家的信贷偿债问题,促成了大量的挤兑风波,欧洲国家、美国民众纷纷从美国银行提出黄金或本币,这又导致美国需要回收更多的信贷,但欧洲国家无力偿还。至此,形成了一个可怕的经济负循环,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由此产生。

“任何一个国家如果不优先考虑自己反而优先考虑世界各国,不对自己负责反而对他国负责;以这个角度思考,无论这个国家现在多么强大,未来都将不复存在”,与其说压垮世界的泡沫是信贷,不如说是美国人的贪婪和自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