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普罗旺斯的两个小镇之艾克斯》经典读后感有感

《普罗旺斯的两个小镇之艾克斯》经典读后感有感

《普罗旺斯的两个小镇之艾克斯》是一本由M.F.K.费雪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36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普罗旺斯的两个小镇之艾克斯》读后感(一):说真的,读不完

这本书买了很久了,中间也是断断续续的看。到现在也还没看完,也许是这本书的故事性,连续性不强,毕竟是一本比较描述性的书。还是我才疏学浅,觉得有点沉闷啊。哈哈。最近是比较喜欢看米兰昆德拉的书,也在看另一个波琳的女孩,觉得都不错。但是我想我会坚持看完的。毕竟普罗旺斯是我比较向往的一个地方,希望有机会可以去一次~还有,怎么煮狼,教的好像也不是真的煮狼吧?问题白痴了别介意~第一次写~嘻嘻

《普罗旺斯的两个小镇之艾克斯》读后感(二):译过如同去过的地方

这是我第一次译费雪的书。

当时可爱的金辉打给我,先预先告诉了我费雪文笔之难以捉摸。试译之后,她告诉我她终于找到了文风与费雪想通的译者。

我无意自夸,只是从一个女性的角度,我明白她每一个黑色玩笑,每一句揶揄暗讽,也能感受她每一次真实的感叹赞美,每一笔似白描却藏着带泪的动容的记录。

我学了几年的法语,可法国却只去过巴黎。看着费雪对艾克斯这个诗歌一般的城市的描写,心中甚痒。宗教、文化、喷泉、美食,一个带着无可避免的做作却依然做作得美丽的艾克斯,无论你喜不喜欢我的译笔,也希望你读过之后,能愿意去一睹芳容。

《普罗旺斯的两个小镇之艾克斯》读后感(三):温暖的记忆

关于一个小镇的记忆就像是雨夜过后散落一地的叶子般,被雨水淋过,湿哒哒的粘在路面上。天色起初是些微光亮照透阴影,然后又是明媚却不刺眼的阳光,最后又陷入了落日的余晖当中。

感觉是非常适合一个人静下心来读的书。是午后的躺椅或夜晚的月光下,喝杯热饮,然后在氤氲的水汽中回到任何一个关于某处的记忆。

即使“全无小女人散文虚矫之气”,实际读来也能感受到女人情感的细腻,每一个和人交会瞬息万变的思绪,猜测,阴郁,远不同于彼得梅尔笔下的普罗旺斯阳光明媚,英国老头的讽刺挖苦。

不过有些段子读过不知道点在哪。。。有空再读。

《普罗旺斯的两个小镇之艾克斯》读后感(四):跟着M.F.K 费雪的文字,来一场静心之旅

这是一本适合女性修心的好书。

不是因为法式浪漫或度假圣地带来的享受,而是阅读作者的文字仿佛是参观一场关于女性优雅得体的高级课程。

见字如面,作者本人就是优雅、心水清的女子。

从作者真人照片上看,确实如此。但作者的文笔却不是这个样。这位Mary Frances Kennedy Fisher(简称“M.F.K 费雪”),她人生中出版第一部散文集《循香记》,因全无小女人“虚娇之气”,被当时的评论家误以为是男性作家。M.F.K 费雪一生创作二十多本作品,涉猎文、史、哲、自然、美食等方面,其中最受人推崇的是她的美食散文作品。她的代表作《写给杜蛎的情书》、《如何煮狼》、《恋味者》、《美食家的字母表》、《普罗旺斯的两个小镇》等,咋看像写吃喝,实际上是借烹饪美食来写生活、写人生感受。

比如宝妈推荐这本,《普罗旺斯的两个小镇之艾克斯》,就是融入个人生活经历的温情作品。

读这部作品前,不妨了解一下作家的人生经历。M.F.K费雪生于一个世纪前的美国(1908年),在美国加州成长、上大学,21岁时随丈夫到法国第戎大学留学了三年时间。青年时代的M.F.K 费雪在法国游学生活奠定了她在饮食文化方面的基础。后来她返回美国加州生活,开始文学创作。期间婚姻生活不顺、生活窘迫,生育了两个女儿。离婚后的费雪独自抚养孩子们,于46岁时带着两个女儿旅居法国普罗旺斯,写成《普罗旺斯的两个小镇》。这本书影响很多人,包括后来写普罗旺斯系列旅游散文的英国作家Peter Mayle。费雪于1978年因在饮食文学方面的成就被授予“杰出女性成就奖”。

这本《普罗旺斯的两个小镇之艾克斯》被定义为“美食学散文”或者是“旅游类散文”,其实极为有失偏颇。就连作者在书中坦然,她认识这个小镇之前,“当我第一次去艾克斯生活的时候,我恨不得读遍所有关于那里或是真个普罗旺斯的书籍……很快我就明白这种奢望是贪婪而不现实的:时间是我的敌人,两千多年的历史,对阵我半个世纪的生命。同时我也逐渐认识到,为了保留对这座引人入胜的城市的独特感受,我必须要忽略掉那些已经存在的书籍。”

作者两段长时间居住于此,用平常心去体会小镇的一街一景。在她笔下,小镇的普通而充满人情味的咖啡馆很吸引人:“这是我在城中可见与不可间的生活中的第一间也是最后一间咖啡馆。我到达艾克斯的第一天,就如同归家的信鸽般去了那里…… 小姑娘们(指作者两个女儿)喝着柠檬水,而我则会选择啤酒。瞬时间,我们竟完全地放松了下来:可谓是恰逢其时。我们每个人都希望那一刻可以永恒……大多数的时间里我们会和自己爱的人一起在那里度过一天,或者是永远。”这家咖啡馆是作者接孩子们放学回家必经之地,有时候忘了接孩子们,他们都会呆在这个“安全岛”。每个人生活里,总有类似的专做街坊生意的小店。那种来自习惯的粘性和淡淡的温情,经作者一说,仿佛是加少许香料的肉料、提了香味。

作为一个生活在法国的外国人,不知道作者的穿衣打扮和行为仪态会不会不被待见。我想,从整本书的文笔看来,作者应该是个有学识修养、对普通食物充满感恩之心的优雅女子。不过,作者也有强悍个性的一面,“沉默的愤怒如一种艺术,让我变得强大了起来,随即这愤怒又转化成容忍力,甚至可以使我更加强大。”书中讲了一个小故事,作者身为外国人在法国以“美食作家”身份生活着,有一次受当地一位女士邀请共进晚餐,在晚宴上受尽女主的冷嘲热讽,指责作者竟敢在法国人面前自称有品位的美食作家。作者“做出了强硬的表情”,除了客套礼貌用语没有多说一句,第二天作者就寄给那个法国女人一个形状像棺材的大箱子,里面用枯枝包裹着鲜花,用行为艺术表达作者的愤怒。

作者的做法,见仁见智。不过,比起言语冲突或是背后恶语中伤,作者用艺术的方法表达立场,不失为机智的选择。

可能因为作者做美食、写美食的经历,让她的文笔多了一种魔力,就是普通的生活都可以变成怡人的景色。这本书不是教你去普罗旺斯如何旅行,也不是教你做正宗法国菜,而是展示独自抚养两个孩子的中年妇女如何有滋有味地体验生活。比起旅游名胜,普罗旺斯小镇只是个适宜当地人缓慢而一成不变生活的小地方。这种地方,法国有,中国有,全世界都有。但能在此内心优雅、生活得体的女人,就不多见。

若你此时被生活琐事困扰,或者怨恨怒气缠身终日不散,建议读下费雪的这本书。

微信公众号:伪女权的全职妈妈

《普罗旺斯的两个小镇之艾克斯》读后感(五):一个人,一座城——读《普罗旺斯的两个小镇之艾克斯》

每个女孩心中都有一个普罗旺斯,是那明媚的阳光,是那一望无际的薰衣草。

除此之外别无它物,但倒也足以支撑起我们心中一波接一波的向往。

而作者费雪却用她的笔,记录了她旅居普罗旺斯的生活,勾勒出一座丰盈的艾克斯——喷泉、美食、文化、宗教,一个做作却依然美丽如故,一个高贵却不失欢愉的城市。没有细密的刻画,费雪笔下的艾克斯有如塞尚(印象派画家,出生于艾克斯)的画般,不经意的几笔就让整座城市的气质诗一般地流露出来。

有人说费雪的文笔晦涩,有人说她的文章难懂,因而有些人认为费雪的作品比较沉闷。或许他们都说得都对吧。只是,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费雪的作品,个人却感觉爱不释手。这,我想我应该感谢译者张雅楠。因为她读懂了费雪,所以才可能把作者的黑色幽默、揶揄暗讽如此准确而细腻地传达给我们。还有这文笔,美极了,很是适合每个睡前的晚上,就着床前那盏小灯,安静地翻上几页。

作者笔下的每个人物都是鲜活的,有血有肉地站在你面前。我不知道,是怎样一个人才可以用这寥寥数语就把一个人勾勒得如此细腻呢?固执却专业的安热、守旧却优雅的拉内夫人、美丽却恐怖的吉普赛女人、上帝的使者维达尔医生、坚韧的“战士”布隆迪诺先生、热情的埃兰娜一家……随着作者的喜好,我喜好着那里的每一个人。

这是一本很让我喜欢的书,不动声色的喜欢。一如随便翻开书里的任何一章,不用知道前因或后果,就可以迅速地、安静地投入进去,连自己的呼吸和心跳都忘记……我实在无力再用言语去表达,摘录一些书中的文字,和大家分享这份珍贵的礼物。

我如任何初来者一样轻狂,当我感到了它街道的节奏,嗅到它古老的味道,听到了它无数喷泉奏响的乐曲,我便说:“这一切理所当然。”(P4)

很多像艾克斯一样的西方古城都是如珍珠般生长起来的,肌肤包裹着一块玉石,一颗孤种,或是一份热望,以微毫米的速度增厚。对大部分这样的城市来讲,这内核便是一座基督教堂,它既是城堡、监狱,也是精神核心。(P8)

逃跑是件需要练习的事情。(P10)

那里除了我们缓缓移动的脚步声和人们小老鼠的细语呢喃外没有任何其他声响,广大的空间里,黑暗如同摆在面前伸手可触的肥肉。沉重,它压陷了我的肌肤,如同某个我不爱的人的冰冷的身体,人在其中,无助又无处遁形,因而也没了惊恐。

各种声音满满地充斥在堂皇的大厅中,如同蛋清蛋黄之于蛋壳,或是海水之于大海。(P19)

在米拉波大道上,喷泉的水流声混合了莫扎特的音乐,这里的品味如此自然。(P21)

亦有些本地人租住了这些房子,只是越来越少了,更多的人选择了居住在城市周围日渐繁盛的、如被施了密咒的章鱼触角般的现代住宅中。(P30)

但对这些事,我总会保持沉默,只愿像幽灵般地倾听,筛选出我认为合适的东西,运动到我会度过所谓“人生”中许多最快乐光阴的现实场景里,比如这间咖啡馆。(P34)

三年多以来,这个地方一直在安抚着我们的灵魂。它如同一个与世隔绝的避难所,让我们远离风雨、炎热、灾难、焦灼、噪声或寂静。它保护着我们,却一直疏离于我们的生活,即使我们离去,它也依然会伫立于此。(P38)

艾克斯和马赛被完全隔断这一恐怖的事实如同卡在他们气管中的石头,或是弥散在空气里的麻醉剂,吸入了他们的胸腔。(P41)

现在我单身一人,还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在这两个“我”之间,已经隔绝了一次世界大战和若干局域性的战争。因此我会感到有些无所适从,甚至偶尔会害怕。(P71)

当我看到费尔南德只是单纯模仿着前人,完全不考虑效率地用十小时做本来一小时就可以完成的事时,或是看到满脸疲倦的拉内夫人只因为无论在初夏秋冬,艾克斯的女人都不会在四点后戴米色或黑色的手套,所以自己在深更半夜偷偷地缝着她的白手套时,或是见到人们拿着个大水罐一天往喷泉那边跑五六趟,而不会多拿一个罐子能少走上两趟时,我都会低声哼着,这简直是对灵魂的浪费。(P73)

对于痛苦的宣泄,我简明扼要地向自己保证:那些怒气和怨愤一直在净化我,痛苦没有使孤独感变得难耐,反而舒缓了寂寞。或者也许我有时也必须得承认,它只是转移了我的注意力?(P82)

这就是为什么我会觉得这种写作对我来说是一项考验,检测我在度过了那些令人恐惧的时刻后,能保留多少对那些为数不多的上帝派来的拯救者的记忆。他们稀有得如母鸡的牙齿一般。(P125)

人流从来都未停止过,就如同河床中的流水,为了他们紧锣密鼓的生活,忙碌地交流着语言和思想。(P168)

大道的两条岔路都通向法学院。其中一条对我来说意味着一个人。两条岔路也意味着一些字句。(P170)

下面就是我所能记起来关于他的故事,是从我个人的视角来写的,所以应该是个被扭曲了的、不真实的、存在着偏见的版本。(P174)

那男孩儿自然的优雅让我年迈的眼睛感到有些转动困难。(P183)

他看上去真的不凡。我很快感到任何注视都无法看穿他,就好像他的身体罩着一个水晶做成的信封。因而我反而非常坦然地望着他。他看到了我,知道我在做什么。但他漂亮的眼睛带着一种半微笑的神情从我身上掠过,好像我只是背景中的一部分似的。(P189)

在古老而美丽的马耳他骑士团修道院里,盛载了人类的整个食物史。它们正等着我去穿上一根根线。我想,它该是起始于一个美丽的小处女给她的孩子喂奶,之后会掠过简单直接的村野猛兽,直至荒唐而肆无忌惮的都市盛宴,亦会拾起贫穷的碎屑和旧日的孤独。(P205)

这感觉并非是美国人在法国的生疏,也不是鬼魂在现实中的恐慌,而是一种太多噪声的威胁所带来的噩梦。(P220)

我实在不好意思告诉她在酒店用早餐,就好像是在吃那位老人一样,把他夹在了一些其他的东西里:可怕的咖啡、稀稀的不冷不热的牛奶,再加上面包。杯盘里,全都浮现着他的疲惫衰弱。(P242)

他从没伤害过谁,而且虽然他从不回答任何问题,但好像每种语言都可以说上一点点,就像是他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会记忆起他曾经经历和拥有的不同细节。(P262)

我开始思考奉献的意义是什么,而它的底线又在哪里。(P279)

我是个游魂。幸运的是,魂灵可以去它们应去的任何地方。(P340)

……

实在是由衷的喜爱,所以不惜“断章取义”。

噢,对了。忘了告诉大家,费雪(Mary Frances KennedyFisher)其实是一位饮食作者,被誉为美国饮食文学界的指路明灯。1978年,费雪因在饮食文学方面的成就和影响力被授予接触女性成就奖。1992年,已她的名字命名的文学奖项“费雪奖”(M.F.K. Fisher Award)设立,用以嘉奖在饮食、家居、营养学等方面成就卓越的女性作家。所以,我会把费雪饮食方面的文学作品放入我的预选书单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