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的身体里住不下13个人》的读后感大全

《我的身体里住不下13个人》的读后感大全

《我的身体里住不下13个人》是一本由[日] 晴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1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身体里住不下13个人》读后感(一):裂成13块、也要活下去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即所谓多重人格障碍,同一个身体中存在着不同人格。

DID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这种情况我在影视剧和文学作品里读到过,但没在现实生活里见过。

我并不信任影视剧和文学作品对DID的描述——它们大多把DID作为一种便利的工具来使用,推动情节、解释悬疑、强行合上原本对不上的推理线……至于那个罹患DID的人,大多被简化成一种虚构作品中的刻板偏见、社会派推理里一个面目模糊的受害者,有时甚至是一种利用精神卫生状况来脱罪的方式。

这样的DID,显得过于离奇、过于陌生,对于真正罹患DID的群体也是一种污名。

这几年有越来越多的精神卫生状况通过科普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ASD、ADHD、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但DID始终保持沉默,以至于我几乎已经停止相信它的存在。

在这本书之前,DID在我的认知中更像是一种过气的都市传说,而不是同侪真实存在的一种方式。

我说“存在方式”而非“精神疾病”,因为我不愿意把DID视为一种需要被纠正的、偏离“正常”健康状况的“疾病的隐喻”。这也是这本书给我带来最直观的体验——心疼多过于担忧、感动多过于猎奇、共鸣多过于凝视。

这本书的结构和内容都很简单——作者作为以DID这种独特方式存在着的人,ta身体内的13个人格各自以简短的方式做出关于自己的表达。他们解释了他们如何合作、如何轮班、如何处理精神与身体操控之间的细节性问题。他们共处的方式有点像一起旅行的朋友们,只是彼此边界的尺度在更小的单位上丈量。

比如这13个人格中有一个人格“结衣”的性别认知是女性,而其他人格的性别认知是男性,这种差异让他们在身体的性别表达上必须进行协商和妥协——小到穿什么样的衣服、裙子还是裤子,大到能不能对体毛进行处理。

我很喜欢这本书所呈现出来的13个人格之间的关系——他们甚至没有全部出现,而是以尊重个体意愿为前提进行自由表达,表达的内容也听凭欢喜。这种氛围很像不设防的好朋友聚在一起,想说话就说话,不想说也可以不说,每个人都舒适自在。

从不同人格的表达中,读者也可以拼凑出主人格(或者说这句身体的初始人格)所经历的一些创伤。天生的易感性、童年的不安全环境、来自养育者和环境的压力、性别认同障碍……我从每个人格口中捡起的碎裂的过去越多,就越心疼这个小孩,同时也越尊敬ta的勇气。

这个世界上确实有人很幸运,可以波澜不惊地度过一生,游走在“正常”的尺度之中。但有人幸运逃过从天而降的灾难,就也有人会遇到非标准化的挑战。有人终其一生与一种挑战搏斗,也有人会叠加各种挑战,因此面对更为巨大的痛苦。

与其说DID是一种精神疾病,我更愿意把它看成一种应对方式——当痛苦远远超过了精神可以承受的极限、为了活下去而选择裂成一片片。这件事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就好像买车的时候会尽量选择厚一点的钢板、能在发生车祸被撞击时吸收更多冲击能力的车体架构一样,无非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适应性优势。

与其说罹患DID代表了某种脆弱性,我更愿意为“哪怕裂成了13块,也要活下去”的勇气鼓掌。看到这些人格们携手并进,面对真实的困难、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案、积极主动地寻找支持性资源,仿佛看着核爆之后的幸存者们努力生存、并且仍然相信核冬天里依然有存在的价值。

我觉得这是人性里最美好、最坚韧的一个部分。

《我的身体里住不下13个人》读后感(二):宏大而有序的驾驶舱:走进多重人格的世界

在晴上幼儿园的时候,她在自己脑海里听到了另一个声音。这是晴所产生的第一个人格,洋祐。

那是一个温和的,但话有点多的男孩。晴有时会质疑自己心中的声音,有时晴会失去某段时间的记忆。偶尔,晴和洋祐会对上频道,晴会在那时候知道在洋祐的时间里,外界发生了什么,而自己又做了什么。

十六岁的时候,晴努力学习理科。在想考出高分的渴望,和极度不自信矛盾下,圭一诞生了。这是一个思维极其敏锐的理工科直男。在圭一的扮演晴的时间里,他们做出了日本最大的多重人格的交流社区,让晴收获了不少关注者。

晴将她自己认知为一个男孩。面对外界的非议时,晴总在想为什么自己不可以像女孩子呢。于是,结衣诞生了。结衣喜欢潮流的,好看的东西,喜欢二宫和也,总跟直男圭一吵架。

陆陆续续的,近十三个人格逐渐出现了。这样曾让晴的思维产生混乱。而他们都在构成晴。比如洋祐曾对晴说,当你活在这个世界上时,你就值得一朵小红花了。

至此,一个有序热闹的“驾驶舱”产生了。

在晴的眼睛里,人格们住在一个纵深的驾驶舱里。他们有时从睡梦中醒来,在不同场合坐在主驾驶的位置上,扮演晴的样子。偶尔,他们也有矛盾,比如结衣想买好看的饰品,却会被直男人格的圭一骂时。不过这时候,会有读者买来送给她。

上述日常的,又有点浪漫色彩的叙述,实际是一位多重人格患者的手记。多重人格,又称解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是当今精神疾病研究中有一定争议的分支。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我的身体里住不下13个人》正是对这一话题的纪实性阐述。

用书里的话来讲: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侧面,但是大部分人都能认同“每张脸都是自己”。而解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不同。他们感知自己生活在某种纵深的空间里,在人格的切换中失去记忆。而往往,产生的人格又与主人格所渴望的或是恐惧的东西相关。

就像晴,晴从不认为人格的力量属于自己。比如圭一的自立能力,比如结衣的潮流审美。而圭一曾说人格产生于晴,力量或许就蕴藏在晴心中。

晴有个原则就是“改变身边半径3米的世界”。所以当晴的读者告诉她,“这样热闹的大家庭挺让人羡慕的”,晴意外中有点惊喜。

晴喜欢这样的改变,她说生活,活得就是眼前这一刹那。

《我的身体里住不下13个人》读后感(三):晴和她的12个分身讲述多重人格障碍人的真实生活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有时候当我们在愤怒或者社交的时候,可能会突然暴怒或者带上面具伪装自己,当情绪回归正常的时候,你会内心猜疑:刚才那个愤怒如魔鬼的人是你自己吗?那个在你仇人面前笑靥如花的是你自己吗?这种情绪的极致时刻会让人惊呼自己可能会有两个分裂人格。而影视剧作品,如《致命ID》《搏击俱乐部》,韩剧《杀了我治愈我》里男主人公身负七重人格,这样的男人可耍酷可傲娇还是个暖男,全方位满足了女性观众的情感投射。

但真实生活中这种患有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也就是多重人格障碍的人,如专业医学研究者证明,DID患者大多为女性,她们内心世界很广阔,主人格很少从内部观察其他分身,大多分身年龄比主人格小,通常都在某种不堪忍受的体验中突然以基本完整的形态出现。无法体验DID的人来说,根本无法真正理解她们的内心世界,远远不是影视剧那种脱离实际的改编那样美好。

1996年出生的晴出版了《我的身体里住不下13个人》,通过13个不同分身身份述说讲解了DID人士的非日常的日常。对于专业研究人士这是一部出类拔萃的患者亲身体验手记,具有“专业著作”的意义。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是一个善良为自己负责的人努力奋斗的别样人生,晴身上发生的事情都会作用在她的分身之上,虽然分身们会说“你得为了我们而活着”,但并不是给主人格压力,而是相互陪伴互相倾听的关系。

主人公晴不仅有DID,还存在性别认同障碍和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这个稍微复杂的人身体中,13个人格,年龄爱好性别都不同,诞生时间也不同,他们能够和平共处?他们平时会像开圆桌会议一般,坐在驾驶舱的人就是当天掌控晴身体思维的人,虽然初期会有混乱,但相互理解下也能保持平衡,分身之间的通话有时候也可以相互共享。

23岁和晴同岁的洋祐是晴对外沟通的窗口兼守护者,爱好摄影的他思路清晰,可以将每日人格分配,分身之间行为与沟通都叙述清楚,可以算上晴身体的掌舵者。

分身16岁的结衣最喜欢二宫和也,她是分身中唯一的女孩子。她在这个大家庭里偶尔会大聊特聊二宫和也,让大家莫名其妙。也会被这些男生分身下雨天不带伞的规矩、夏日里疯狂拍蝉这些怪异的行为感到辛苦。和有严肃洁癖的圭一时常吵架,但当圭一打死蟑螂苍蝇又会心存感激。

洗澡时候一般都是结衣出面,而因为晴身体的特殊性,泡温泉这样的社交就可以用圭一有洁癖的理由拒绝。管理钱包的是圭一,但日常搭配是结衣和灯真。日常早起是13岁的悟,喜欢熬夜的是付。负责坐电车的是洋祐和不会主动出去工作的灯真。如此这样,分身可以根据不同环境工作需要交替轮换。

除了这些之外,对于晴来说,最难的就是记忆。她的记忆没有连续性,这种活在刹那的感觉会弱化自己的存在。

晴的大多数人格都是按照年龄由低到高顺序诞生的,6岁的春斗、13岁的悠,16岁的结衣代表小学、初中和高中,这是晴性别认知的体现。原生家庭的压力,初二时候的抑郁症,诞生了14岁中性的悠,努力考上高专诞生了圭一和洋祐,高专二年级诞生的航介是个搞机器人的理科生,这是那时候的晴参加了机器人课外小组负担过重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些分身的出现也代表着晴在青春期那段时间的痛苦。

但这些分身的出现不是要毁灭一个人,而是全力以赴去帮助她,如结衣所描述,晴可以失去记忆,可以抑郁,可以做出过激的行为,只要活着就好。谁也无法想象像晴这样的人平常会有多大的压力,她现在服用的药目前就有5种。

洋祐对晴子说的话是这本书里涵盖的最大的能量,圭一做了APP让晴在上面得到了救赎,他们都在无时无刻不在尊重晴,关心着晴。晴的勇气是让人敬佩的,身体里的13个分身都在努力和相互关心。也许每个人都有多重人格的部分特质,晴能走出泥潭有自己的人生目标,那么我们呢,能不能也挖掘出内心勇气善良努力的那一面,也让自己拥有一朵小红花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