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大隋兴衰四十年4.自杀王朝读后感1000字

《大隋兴衰四十年4.自杀王朝》是一本由蒙曼著作,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隋兴衰四十年4.自杀王朝》读后感(一):了解隋朝一定要来看蒙曼老师的《大隋兴衰四十年》

隋朝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什么短短38年历经二世就灭亡了?隋炀帝是不是真的如一些史书说的那样荒淫不堪?……想要了解隋朝,蒙曼教授的《大隋兴衰四十年》值得一看。

1 《大隋兴衰四十年》全四册,按照时间发展顺序讲述了隋朝发起、兴盛、衰落的过程,文风质朴,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字里行间处处可见蒙曼老师深厚的专业功底和写作能力。 隋朝是隋文帝杨坚从北周皇帝手中抢来的,北周又灭了北齐,统一了北方。北周、北齐历时也都很短,这些朝代的皇室、大臣等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历史事件多如牛毛,想把这些内容都条分缕析地写出来,太不容易了。

蒙曼老师就是在自己多年历史研究的基础上,把这些都通俗易懂地写给读者看。这套书的内容最先来自蒙曼老师在《百家讲坛》讲授的内容,所以天然地增添了一些口语化的文风,读起来真是毫不费力,就像小说一样吸引人。

大师总是能用最简单的文字表达最深邃的思想,所谓言简意赅就是这个道理。越是水平高的,越是能深入浅出,让别人很容易就理解了。越是那些水平不怎么样的,才喜欢掉书袋。

2 这本书另外的一大特点就是对历史事件的评析非常到位。比如在第四册,分析杨玄感为什么会造反失败。讲到杨玄感造反之初,李密就给他出了上、中、下三种方案。杨玄感选了下策,是他笨吗?不是的。

因为当时杨玄感知道自己的军队都是农民、渔民拼凑的,去打在远处的涿郡、大兴这些人是没有动力的,也没有能力。只能选择下策,攻打附近的洛阳。上策、中策确实很好,但是实现不了,杨玄感对此心知肚明。

那作为反抗隋朝统治的第一枪,杨玄感为什么失败了呢?蒙曼老师最后分析道,根本问题还是在于杨玄感造反的时机不对,还没到火候。虽然当时百姓受苦很久,民心暴动,但是统治集团内部还是比较稳定的,官僚队伍还是很拥护杨广的统治的,接下来还证明了这个观点。

像这样精彩的分析文中还有很多,真是让人直呼过瘾。

3 市面上讲隋朝的历史通俗图书还是挺少的,蒙曼老师的这套书可以说弥补了这一空白。关于隋朝的大事,基本上都能在书里找到详细的介绍。

喜欢历史的朋友一定不能错过,快去买一套看起来吧!

《大隋兴衰四十年4.自杀王朝》读后感(二):破除偏见

如流星一般的王朝,是短暂,还是辉煌而短暂?

未读此书之前,我对隋朝的印象只有短暂。既然短暂,隋朝统治者必然昏庸无能、残暴愚蠢、私德不堪,朝堂中佞臣当道,社会混乱无序。看,这就是偏见。唐玄宗有三十个儿子,隋炀帝有三个儿子。盛唐辉煌,人们只觉得唐玄宗风流倜傥;隋朝短暂,荒淫无度的帽子扣在隋炀帝头上。看,文学(文艺)形象会影响人们对历史的印象。

感谢蒙曼老师,让我看到了历史的真相。其实这个结论也不严谨。一本书好似一个窗口,透过它回看一段历史,至少从此以后我们不会对隋朝肆意批评、全盘否定。

隋文帝,继秦始皇后,第二个统一中国的皇帝,结束了近三百年分裂的乱世,实现华夏民族融合,地无分南北、人无分夷夏。隋文帝,规划大兴城,创立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府兵制、《开皇律》,他的政治成果延续到后世一千多年。在位二十四年,隋文帝让中国重回东亚霸主,他被北方少数民族尊为圣人可汗。

作为“人”,杨坚不够豁达,他对自己严格、对官员刻薄。他希望天下人都能和他一样节俭、勤奋、心无旁骛建设国家,元宵节在他眼里都是多余的。开国皇帝,身负重压。再认真工作的皇帝在立储问题上一样无能为力。经历一番腥风血雨后,他的二儿子杨广继位了。

父亲克己过度,儿子任性狂放。杨广有才华,喜爱文学、音乐、建筑。也许是被父亲压制太久了,在他完全独立后,他要快速的建立属于自己的功业。仿佛他的名字“广”,这位年轻的皇帝,一生都在奔走,立志东西南北留下辉煌足迹。

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贯通南北交通大动脉;修长城,巩固军事防线;巡游江都、出巡塞北、经略西域,他要比肩汉武帝,要让天下人都臣服于他。他的前半生太顺遂、太成功了,仅用八年时间创造了一个让他满意的盛世。他忽略了盛世背后的蝼蚁,被迫服徭役的蝼蚁,为千秋功业垒上一砖一瓦的蝼蚁。他无视底层人民,也轻视统治阶级臣子。臣民可以有才华,但不能比他更有才华。臣民可以有想法,但不能与他的想法起冲突。天上地下,唯他独尊,耀武扬威的脸面比人命更重要。

盛极则衰啊。东征高句丽,是大隋走向衰败的开端。不懂体恤民生休养生息,一味讨伐征战,国之根基动摇。不悔改、不自省,反而听信谶语,诛杀无辜,从此内乱不止。不解决问题,却诛杀提出问题的人,人心皆失。那位满怀理想的实干家,堕落成了不敢面对现实的暴君。

假如,杨广奉行无为而治,守好杨坚创立的基业,说不定大隋的命数为长一些。精力充沛的杨广,把大隋带上高峰,带下深谷。一代王朝覆灭,最可怜的是帝王家的妇孺,留在后宫的嫔妃,直系、旁系的杨氏子孙,曾经引以为傲的身份荣耀成了他们的催命符。可怜。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

读历史就是这样,开始时百废待兴、励精图治、欣欣向荣,结束时只有无力感的一声叹息。

《大隋兴衰四十年4.自杀王朝》读后感(三):破除偏见

如流星一般的王朝,是短暂,还是辉煌而短暂?

未读此书之前,我对隋朝的印象只有短暂。既然短暂,隋朝统治者必然昏庸无能、残暴愚蠢、私德不堪,朝堂中佞臣当道,社会混乱无序。看,这就是偏见。唐玄宗有三十个儿子,隋炀帝有三个儿子。盛唐辉煌,人们只觉得唐玄宗风流倜傥;隋朝短暂,荒淫无度的帽子扣在隋炀帝头上。看,文学(文艺)形象会影响人们对历史的印象。

感谢蒙曼老师,让我看到了历史的真相。其实这个结论也不严谨。一本书好似一个窗口,透过它回看一段历史,至少从此以后我们不会对隋朝肆意批评、全盘否定。

隋文帝,继秦始皇后,第二个统一中国的皇帝,结束了近三百年分裂的乱世,实现华夏民族融合,地无分南北、人无分夷夏。隋文帝,规划大兴城,创立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府兵制、《开皇律》,他的政治成果延续到后世一千多年。在位二十四年,隋文帝让中国重回东亚霸主,他被北方少数民族尊为圣人可汗。

作为“人”,杨坚不够豁达,他对自己严格、对官员刻薄。他希望天下人都能和他一样节俭、勤奋、心无旁骛建设国家,元宵节在他眼里都是多余的。开国皇帝,身负重压。再认真工作的皇帝在立储问题上一样无能为力。经历一番腥风血雨后,他的二儿子杨广继位了。

父亲克己过度,儿子任性狂放。杨广有才华,喜爱文学、音乐、建筑。也许是被父亲压制太久了,在他完全独立后,他要快速的建立属于自己的功业。仿佛他的名字“广”,这位年轻的皇帝,一生都在奔走,立志东西南北留下辉煌足迹。

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贯通南北交通大动脉;修长城,巩固军事防线;巡游江都、出巡塞北、经略西域,他要比肩汉武帝,要让天下人都臣服于他。他的前半生太顺遂、太成功了,仅用八年时间创造了一个让他满意的盛世。他忽略了盛世背后的蝼蚁,被迫服徭役的蝼蚁,为千秋功业垒上一砖一瓦的蝼蚁。他无视底层人民,也轻视统治阶级臣子。臣民可以有才华,但不能比他更有才华。臣民可以有想法,但不能与他的想法起冲突。天上地下,唯他独尊,耀武扬威的脸面比人命更重要。

盛极则衰啊。东征高句丽,是大隋走向衰败的开端。不懂体恤民生休养生息,一味讨伐征战,国之根基动摇。不悔改、不自省,反而听信谶语,诛杀无辜,从此内乱不止。不解决问题,却诛杀提出问题的人,人心皆失。那位满怀理想的实干家,堕落成了不敢面对现实的暴君。

假如,杨广奉行无为而治,守好杨坚创立的基业,说不定大隋的命数为长一些。精力充沛的杨广,把大隋带上高峰,带下深谷。一代王朝覆灭,最可怜的是帝王家的妇孺,留在后宫的嫔妃,直系、旁系的杨氏子孙,曾经引以为傲的身份荣耀成了他们的催命符。可怜。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读历史就是这样,开始时百废待兴、励精图治、欣欣向荣,结束时只有无力感的一声叹息。

《大隋兴衰四十年4.自杀王朝》读后感(四):隋文帝病危时太子杨广调戏隋文帝的宠妃,这件事情到底是真是假?

据说当年在隋文帝病危之时,文帝最宠爱的妃子宣华夫人忽然衣冠不整、惊慌失措的跑进屋,文帝问是怎么回事,宣华夫人说:“太子无礼!”这一下气的文帝是七窍生烟,于是,就有了那句:“独孤误我!” 这件事情在《资治通览》也有记载,正因为在正史里也有记载,所以,隋炀帝在父亲病危时调戏自己小妈这件事似乎是铁板钉钉的一件公案了,可奇怪的是在记载的最后还写了一句“故中外颇有异论”。 这句“故中外颇有异论”就说得有些意思了,这说明《资治通鉴》只是记载了这件事情,但对这件事情的真假并没有给出定论,那么,杨广是不是真的在父亲病危时调戏了自己的小妈呢?其实,这件事情的真实性还是存在很多疑点的。

第一,杨广的行为不合情理。当年,为了得到太子之位,杨广刻意讨好父母,一直以恭敬、勤俭、克已的形象示人,更是以不近女色这一点打动了母亲,也正因为这一点,才让母亲成为了帮助自己成功登上太子之位的最大力量,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杨广其实是一个很有自制力的人。 而现在正处于一个老皇帝病危,新、旧政权交替的最敏感时期,一个处心积虑十多年又有高度自制力的人,怎么会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候做出这么低级的举动呢?而且,当时隋文帝是死在行宫,这在古代是极易引发宫变事件的,这时会有好多问题需要杨广去处理,所以,杨广又怎么可能有时间、有心情去调戏父亲的宠妃呢? 再退一步说,就算是杨广实在是太好色,他也完全可以等到父亲死后再下手,这也是手到擒来、顺理成章的事情,他又何必急于这一时呢?一个堂堂太子多少总是见过一些世面的,应该不至于这么猴急,所以,不论是从杨广的性格还是从当时事件发生的背景来看,都不可能发生杨广调戏宣华夫人这件事。 第二、宣华夫人的行为也不合理。根据史书记载,宣华夫人是在去更衣的路上被杨广截住后强行调戏的,也就是说杨广是乍一看到漂亮的宣华夫人后突然兽性大发了,这样说来,似乎是这两人之前并没有什么交集。

但据《隋书·后妃传》记载,当年杨广能当上太子,宣华夫人也是出了力的,宣华夫人是陈朝后主陈叔宝的妹妹,后因八面玲珑而得宠于隋文帝,杨广看到了这一点,于是就经常送一些礼品给宣华夫人,宣华夫人收了礼,自然在隋文帝跟前为杨广登上太子之位说了不少好话,所以,杨广和宣华夫人绝不是初次见面,而是熟识的盟友。 既然是熟识的旧友,因此,杨广绝不会那么没出息的猴急,而宣华夫人也不会真的像不经事的少女一样,遭到调戏后马上就跑到隋文帝面前去告状,因为,宣华夫人其实是个在政治上很成熟的女人。 从当年宣华夫人在杨广谋划推倒前太子杨勇,争夺太子之位时坚定的选择了杨广,就说明她很擅于审时度势,更懂得自保,这就充分体现了宣华夫人在政治上的成熟,那现在她又怎么可能在老皇帝气若游丝、命悬一线的时候去得罪即将接班的太子杨广呢? 这样看来,故事中两个关键人物的行为既不符合他们的性格又完全违反常理,那么就只能说明这个故事本身有问题了,也就是说,杨广在父亲病危时调戏自己小妈这件事并不是真的,可为什么历史上有杨广淫母这一说法呢? 第三,合理的解释在于理顺时间的结点。关于杨广淫母一事,在《资治通鉴》中有明确的记载:在隋文帝去世当天下午,杨广派使者给宣华夫人送来了一个小金盒,上面还贴着杨广亲手写的封条,宣华夫人以为里面装的是毒药,吓得不敢打开。 后来在使者的催促下把盒子打开,结果里面竟然装着几枚同心结,也就是说,杨广向自己的小妈表白了,而宣华夫人在扭捏了一阵子后也就同意了,当晚杨广就临幸了宣华夫人,这就是杨广和宣华夫人的“同心结”事件。 从《资治通鉴》的记录说明杨广淫母这件事情是确实存在的,但史料明确记载这件事情是发生在隋文帝死了以后,这就和前面说的杨广在父亲临死前调戏宣华夫人事件,存在着时间上的矛盾。

而《资治通鉴》在记录杨广在父亲临死前调戏宣华夫人的事件时,最后写上的那句“故中外颇有异论”,这就说明了对这件事情真实性的质疑,而在记录“同心结”事件时,却并没有任何质疑的语句,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史学家的态度。 所以,通过对事件背景和人物性格的分析,杨广在父亲死前调戏宣华夫人事件很有可能是假的,而出现这种错误说法的原因既有客观上的误会也有主观上的刻意。

客观上的误会是因为杨广淫母的事确实存在,而且就发生在父亲死亡的当天,在时间上也只是几个小时的差距,所以就很容易混淆,但这不是主要原因。 产生这个错误说法更主要的原因应该是主观上的刻意,因为在隋炀帝登基后实施了一系列劳民暴政的政策,引起了人们的反感,更直接导致了隋朝的灭亡,所以,对于这样一个暴政荒淫的亡国之君,人们自然也就会加工出各种说法来抹黑隋炀帝了。 都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所以,杨广在父亲死前调戏宣华夫人事件应该就是被人们刻意改编的历史,对于历史,不论是野史还是正史,不论是戏说还是定论,有心人就能看出门道,无心人就只能看热闹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