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的读后感大全

《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的读后感大全

《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是一本由Stieg Larsson著作,Knopf出版的2008图书,本书定价:Paperback,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读后感(一):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oo

其实我搞不懂为什么很多人对这本书如此狂热,好吧,看到第三本的时候有点感觉。Apart from that, they are the normal "good thrillers". 可以很engaging你把故事看下去,人物刻画比较丰满,仅此而已。

还有一个理论是,看原版的感觉不如看中文翻译?已经若干次发现,现在貌似很多畅销书,翻译者大大发挥了自己的文字水平,让原版黯然失色。

不过畅销书就是这样,既然看了一本,就看第二本吧,既然看了两本,就来第三本吧。

我曾经辛辛苦苦熬夜一口气看完twilight四本,最后只想要杀了自己,为了被杀的时间复仇。

练习英语么,这样的书是最好的了。

《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读后感(二):我读的最快的一本英文小说

对于“畅销”的东西总是提不起太大兴趣,据说这叫“媚雅”——刻意划清自己和大众趣味的界限。在卓越订购了这个系列因为比较好的折扣价格。既然买来了,总搁在书架上良心不安。没想到拿起来就放不下——看来自己还是一个“媚俗”的人。作者没有过多故弄玄虚,描述很平和,很亲切,悬念设置得恰到好处——有些时候比Dan Brown更招人待见。花了一周的地铁时间认真地读完了第一本。6月的北京地铁可能是你在文明社会能够经历的最悲惨的人间地狱了——恶臭、闷热、拥挤⋯⋯但是我居然毫不察觉了,甚至偶尔还能感觉到背上的寒意——来自北欧的冰天雪地的小岛。唯一的不快来自书中直白的性犯罪的描述。和大多数普通人一样,对于正义温情面纱下的令人发指的丑恶,我们的第一反应是逃避。作者是瑞典一名坚定的反纳粹专家。他的客观而充满谴责的描述也让我对他肃然起敬。一部完美的悬念小说,更是一部勇敢的社会道德批评。

《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读后感(三):看得下去的小说

在什么书都敢自称“best seller”的年代,一本能评为“看得下去”的小说算是很不错了。

这个系列都以the girl为名,害我一直以为是girl novel,直到看了电影预告片才知道以为错了。Fincher的电影是一定要看的,本着不糟蹋小说的原则,赶在电影之前看了小说。

前半部分节奏很慢,男女主人公分两条故事线,到了2/3的地方才会合,让我想到了1Q84的设置。故事主要由男主推动,从他惹祸上身到接了财阀的委托,这部分虽然进展缓慢,但作者总能在我想放下书的时候适时加入个小高潮,节奏总体上不错。女主角部分重在描写,大部分挺无聊,除了她虐监护人那段(女王控飘过~)。

情节到高潮的时候还是很给力的,和前面缓慢平静的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算你我都猜得到案情的大概,背后阴森的故事还是能形成相当的震撼。

不得不吐槽是女主对男主莫名其妙的爱,一个冷若冰霜谁都不鸟的bi女居然就对男主一往情深的爱上了,这种桥段应该留在席娟的小说里,甚至琼瑶阿姨的无厘头大作里也不该出现。

瑕不掩瑜,这是本相当看得下去的小说。

《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读后感(四):转一篇我的影评+书评

上周刚在kindle上读完这本书,很多画面在脑海中徘徊,迫不及待地找来电影看。

先说书。

据说这本书的瑞典原名是The men who hate women,在英国上市后书名变成了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oo,无疑后者更出名,更显得悬疑。不过从书来看,纹不纹身的其实没什么重头戏。其实从电影来看,除了那女上男下时半裸的后半身纹身特写,恐怕这个纹身也只跟女主角的鼻环一样,只是‘叛逆’的一种标志而已。

书的开头铺开的非常慢,以致于我看了20%时候,主题都依然没有出现。缓缓地讲述了一个在新闻界小有名气的金融'小侦探'是怎样从官司缠身到北上接受一个大财团CEO以撰写家族历史为名委托的罪案调查。能看出来原书的作者是个财经记者,所以他笔下的Mikael Blomkvist也带着财经记者特有的对大财团的不信任和不友好。电影里没有交待其实最初Henrik为了让Blomkvist接受委托是下了套的,说为他提供打垮Wennerstrom的一手资料。从电影和书的开始,就能发现电影其实有些背离原著。当然,就观赏性而言,电影也算自有长处。还有一点电影是背离记者的敏锐和职业特点的就是,男主角竟然没有坚持合约的内容对案件的进展守口如瓶,竟然在案情不明朗的情况下对Martin透露关键信息——这点是电影的改编,我认为也是最大的败笔。原著在书的后半部分,大量笔墨描述了整个Wennerstrom是如何在股市上身价虚增、如何利用海外账户转移财产、掩人耳目,而Salander是如何Hack到全世界的Wennerstrom银行账户进行盗取的——看得我眼花缭乱,更是很少能在小说中看到了‘纪实文学’。其他能体现财经记者的写作习惯之处再如——几个女性受害的案件,每个的时间、背景、人物,很多自述就像在看纪录片,非常连贯、很少特意铺垫和故弄玄虚。电影中对此点也有体现,比如关键的信息是从财务资料和企业活动记录中查出来的,就仿佛在跟随一个记者查找财经线索一样,非常平实而琐碎。

原著本名为The men who hate women很重视两性之前的关系:比如男主角和Millemium杂志社志同道合的合伙人Berger(电影开头眼睛充满关爱的那位),是如何在男女方各有家庭的条件下保持若即若离的情人兼战友关系的;比如男主角是如何一步步赢得无社会性的女孩信任的;比如男主角和Cecilia是怎么有一腿的。。。书的结尾,我们一向对别人缺乏同情心甚至有点反社会的纹身女孩,竟然产生了嫉妒心,随着她转身离去我的心也碎了。

再说电影。

电影让线索更加直观,尤其是大量的照片能呈现的信息,电影就一目了然,而书中用了大量的笔墨一点点描写逐步从照片发现的信息。但是两个小时的电影还是太短,交待了所有的必要情节(甚至排列组合、拼接了一些情节),但是没有书中的跌宕起伏,整个真相浮现的太过顺利,仿佛天时地利人和都被用上了。

写的好累。最后透露点好玩的信息,书里可是交待男主角在受虐时候是光着屁股的,看书的时候这段的描写也很多,有些情节比较难想象,看到电影这段,害得我眼巴巴地等着‘关键’情节。。。。晕,怎么是个衣衫完整的形象。。。太牺牲情节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