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减法读后感精选

减法读后感精选

《减法》是一本由莱迪·克洛茨(Leidy Klotz)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2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减法》读后感(一):减法是更高的要求

马克吐温(还是富兰克林)说:“我没有时间给你写一封短信”,做减法是更高的要求,因为要基于第一性原理,回归问题的本质,并且要承受当今社会被人质疑“做得少”的心理压力。

我们现在的文明不鼓励做减法,这就需要我们更加意识到我们有忽略做减法的弊病,而减法与加法有一样的效果。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要刻意练习这点。

这本书不是严谨的学术著作,虽然也有一些心理学实验,从学术性和严谨性上职能给3分

《减法》读后感(二):评《减法》

关键词:思维翻转 断舍离 信息节食 化繁为简 损失厌恶

自己的收获:

好的文章就是能够触发看书人的思考,将看到的信息消化成自己的,对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有益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记住书上都写了什么,以下就是我读此书的感想,希望对你有用。

1.场依存性/化繁为简:我是一个专注细节的人,就是场依存性低的人,所以没有大局观,我应该适当的忽略细节,关注宏观;学会处理复杂的事情,善于看到事物的本质。

2.思维反转:利用大家都不喜欢减少可以做营销,拼多多的99.9红包,试驾,看样板房(至今还想着把买的房子装修成样板间),试衣服(看了适合自己的念念不忘最终买单)

3.衣服买的少而精,精简提升品质,拒绝网上购物,试穿以后觉得还凑合,留下其实不会再穿,或者变成睡衣。

4.断舍离:有点挤脚的鞋子,留着无用,弃之可惜,挂到网上竟然卖掉了。

5.信息节食:关注了很多公众号,推送一堆信息,很多都是标题党,但是爱看八卦的我浪费了很多时间,应该取关。

《减法》读后感(三):想要得到更多,最好的方法是寻求更少

“穿过一片公园般的区域,这座纪念碑仿佛是地上的一道裂痕。一道长长的、光滑的黑色大理石墙从大地中浮现出来,又渐渐隐匿于大地。

接近纪念碑时,地面缓缓向下倾斜,低矮的墙壁从两侧向中间延伸,在地面的最低处会合。纪念碑前的草蓊蓊郁郁,让我们几乎无法辨认出纪念碑上雕刻的名字。这一长串的名字让人觉得似乎没有穷尽,也让这些名字所代表的个体凝聚在了一起。”

这段话是越战纪念碑设计者林璎对此设计的原始描述。

侵删

林璎说:“我认为越战纪念碑不应是大地上增加的东西,而应是战争为大地留下的一道伤痕。”

相较于其他纪念碑的雄伟高大,这道大地的“伤痕”让人们对纪念碑又多了几分敬畏之感,它的庄严会使你不知不觉停下脚步。

这道“伤痕”之所以如此与众不同,是因为林璎做了减法。

“减法”是莱迪·克洛茨提出的开创性概念,他的这一研究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了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上,引发了国内外的关注。

在《减法》一书,作者莱迪·克洛茨将研究、故事及实用工具和方法融合到了一起,告诉我们“减法”具有强大的力量。

如果对困住我们的东西进行一些删减,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让我们生活更充实,机构运作更高效,实现富足的人生。

1、减法,并不是简单的少做事

减法,主张“少即是多”。“减”是一个行动,“少”是一种最终状态。

也就是说,减法是实现“少”的过程,但这并不是单纯的少做事。事实上,要实现“少”往往意味着要做更多或者想得更多。

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在成为沙漠以前,那里土地肥沃,水分充足,是各种植物生长的天堂。其中有一些高大的树木,以其发达的根系和硕大的树冠,占尽了生长的优势,成了这片土地的“霸主”。

后来,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地球环境变得恶劣起来,撒哈拉大沙漠也难逃厄运。

渐渐地,干旱和风沙成了这里的常客。许多植物、树木开始成批地枯死,直至灭绝。

在那些高大的树木中,有一种树,也在经受着气候变化带给自己的考验。

面对恶劣环境,它们无法获得更多水分,在经过一番认真的“思考”以后,这些树决定“减少”自己,花时间对自己的“身体”做减法。

它们果断舍弃了那些曾经让自己引以为豪的叶子,迫使它们慢慢退化,直至所有的叶子消失殆尽。

同时,它努力用树干和枝丫代替叶子进行光合作用,为自己生命的延展创造了条件。

这些树尽管高达4-9米,但它们枝条碧绿光滑,有光泽,以一种不可思议的状态存活于茫茫沙海。

由于浑身上下找不到一片叶子,因此,今天的人们形象地称呼它为“光棍树”。

光棍树的存在,用事实诠释了为了达到“少”的最终状态,它们为此付出了更多。

2、为什么我们更倾向于加法?

虽然有许多事例证实了减法的力量,但我们仍然会忽略减法。与加法相比,我们更难想到使用减法。

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有两个。

一个是生物本能的力量。因为人们很容易把减少当成一种损失,缺少对“少”的直觉。这是我们很难想到用减法的原因之一。

我们天生具有获取物品的本能,对于数量的本能当然是求“多”,而不是求“少”。

所以,我们的家庭物品越堆越多,我们的日程表越排越满,我们的时间越来越不够用;我们的要求越来越多,我们要应对的规则也越来越多。

另一个原因就是文化的力量。为了得到到更多的生存资源,更好的生活环境,人们做的更多。加法带来了人类文明,文明又带来积累。

当新事物产生新观念,新的文明也会产生新文化。文明的到来推动了人们做加法,文明与文化的发展又为加法提供了机会。

因加法诞生的文化还会不断做加法,这意味着文化本身渴求更多:更多的食物、更多的住所,更多的基础设施,最终导致政府和军队的产生,继而又需要更多的道路、要塞和防御墙……

了解了加法的本质和根源,我们就要学会在不同的社会中寻求减法,以便在市场变化中寻求突破。

3、学会减法,走出困境

为了使我们的思想不陷入僵化,我们需要做一些违反直觉的减法。

有一位总统就做到了这一点,他就是里根。

里根当上总统时,正值美国经济危机。生产停滞、物价上涨、财政收入锐减,可谓内外交困。让人想不到的是,里根提出的第一个政策竟然是降税,紧接着第二政策是减少政府审批项目,第三个是削减政府职能。

财政紧张本来需要用加法来加强管理,获得收入的时候,里根却反其道而行之,用一系列减法政策激活了市场,从此,美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的腾飞。

也正是里根洞察了事情真相,运用减法思维,少管了一些不该管的事,才使美国走出了危机。

要想用好减法,我们在用加法前要先尝试用减法,找到我们缺少的部分。

丹尼尔·卡尼曼说:“如果你想做出行为上的改变,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好方法,一种是坏方法。好方法就是去减少制约的力量,而不是去增加驱动力量。”

就如同我们熟知的成语,“扬汤止沸”与“釜底抽薪”,前者属于增加驱动的力量,相当于做加法;是后者是减少制约的力量,相当于做减法。显然,后者才是“治本”。

要对系统做减法,最重要的是看清系统本质,也意味着我们需要删除一些细节。

我们可能会盲目地增加一些好的东西,而没有理解这些东西之间存在何种关联;但如果想要去除不好的东西,我们首先得发现它,并且认定它确实不好。

面对纷繁复杂的人生,我们应认真做好“减法”,只有舍弃掉一些东西,才能减轻烦恼、减去沉重,用有限的生涯追求无涯的知识,实现充盈富足的人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