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间自己的房间》经典读后感有感

《一间自己的房间》经典读后感有感

《一间自己的房间》是一本由(英) 伍尔夫著作,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80元,页数:12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一):这个翻译的版本太懒了

翻译是用翻译器在线翻译的么

好歹请你翻以前也看看别的版本自省一下好不好!!!

豆瓣你还说我的评论太短了,你是多希望我痛斥这种翻译呢?

好吧 我不明白豆瓣你是怎么想的 你还嫌我的字数少

你是故意和微博唱反调么 不写到140个字以上就不行是吗?

《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二):女人该有独立的自己

伍尔夫是一位女性主义的先锋,是我非常崇敬的一位女性。她说,一个女人要写作的话,最起码要有两样东西,一是有钱,二是有一间自己的屋子。 经济独立了,你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写作,环游世界,或是思考人生…… 一间自己的屋子,就拥有了一个让自己的心智完全独处自由的空间,你可以思考更多的东西。 这本书不长,却非常非常具有感染力,充满了智慧和独立意识,一如伍尔夫本人。

《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三):读过《一间自己的房间》

这个女人描述场景的感觉真的很好,可恨自己的英文水平不好,我估计读原文一定更有感觉。她的文字让你有一种画面感,而且很有质感。

这本书剩下一章没有读,因为感觉是应该读书更多更深之后才能看透,现在对我来说这书看着有点晕。留点尾巴也好,勾人以后再看。总感觉很多东西看完就忘记了,需要复习呀。

女人的独立,是在精神上的独立,但是很多女人因为千百年来的思想桎梏,在柴米油盐中泯灭了,索性还是有那么多女人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下东西。想起辩论会的辩题哈哈,正方:个人命运由个人掌握 反方:个人命运由社会掌握。

《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四):笔下停止不了的思想

生命赋予我们太多的意义,无论是沐浴在阳光下,或是徘徊在月色中,感受到的都是一番独具思想的自我领悟。

向前行走,不用眼睛蒙住沿途的风景,不用耳朵遮捂四周的声音,因为心回去欣赏回去判断,哪些是真实,哪些是虚假。

文字在笔下,用自己的生命,谱写着他人的人生。可是,活在人们脑中,始终是它们。那样的骄傲,那样的安然,那样的挥之不去。

若有一天,手中的笔停驻了思想,停止了时间,那并不意味着道别,而是灵魂暂时的搁浅。它只是需要一个新的壳体来寄托,然后释放自己全部的精华。

一间房间,一笔金钱,还有笔和纸。当这些都静躺在时间一角,还有什么可犹豫的?让自己深深地沉浸在幸福中,或是生存,或是死亡,都已然超出了生命赋予的那些意义。

《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五):莎氏妹妹,何日新生?

伍尔芙的这篇文章是对《妇女与小说》这个原初问题的回答。以伍尔芙的个性,她难以抑制自身小说家的本色,演讲由小说自由的口吻讲述出来后,显得既语调优美又趣味横生。书中的女性主人公身兼多个角色:你可以说她是诗人,或是小说家,是的,她同样也是一位学者。故事的帷幕在一个草坪事件中展开,这个隐喻提醒了我们一种女性的现实处境:女性的思考并没有获得庇护,它们往往被男性粗暴的态度吓跑;小鱼重新躲入水草之中,而她,只能收起钓竿,怀揣惊吓,回到那片冰凉枯燥的砾石路上。

这就是我们那位女诗人的出场。她很快恢复了平和。女诗人在游荡,信步游走的神思,轻柔风趣的埋怨,置身于一片静谧惬意的氛围之中。美食、交谈,生活的节奏在丁尼生诗歌抒情的音律中发酵成形,意识流如月夜里浮起的薄雾般舒展,牵引着女诗人徘徊于真实与幻觉的双重境界。细腻的梦想融化渗透,带着浅浅的花香,穿过园子,攀上藤曼,匍匐在裙摆的阴影中,浸没到美妙的盛宴里。

女诗人凝视着玛丽母亲的相片,她耽于一个想法:梦想着如果给予女人经济地位,她们的生活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她端详着身前的女友,感慨,但周身的一切并未黯淡,这个城市也不会掩藏起它的神秘和美丽。她叹息这场迷梦,这场男人们为她装点的美好又优雅的梦;她想到男性的安全与富足和女性的贫穷与无保障,想到传统和非传统对作家的影响。她挣扎,她感到孤独。

女性的真理在哪里?困惑的女诗人打算去图书馆寻找。

这是一个工业的时代。从工厂到图书馆,皆是这个时代的产物,都刻上了这个时代的印记。男人们操纵着机器,也把关于女性的意见摞上了一排排厚实的书架。女诗人翻开书,扑面而来的是众说纷纭的各种想法。男人们千奇百怪的观点夹杂着愤怒、偏见,所有的问题和答案都无法被统一固定。她感到苦恼和屈辱,真理在溜走,笔记在本子上化作碎片。她信手画出一位男性教授的肖像,以此沉浸于一种风趣又锐利的讽刺情绪中,她越来越接近男性愤怒和阴险的心理。那些事实和著作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们是在红色的情感光线中被谱写的,和白色的真理光线无关。

女诗人带着失望离开了图书馆。小饭馆内的一张报纸唤起了她新的印象:女性成为新闻关注的对象。可真相却是,男性凭借支配地位操纵了这一切,掌握着权力、金钱和影响的男性为了维护自己的优越感将女性塑造为一面映照自己高大身份的镜子。这面神奇的镜子使男性变大,还给予他们一种自满舒适的感觉。

可如果我手中有一笔足够我独立生活的财产呢?女诗人为自己的五百磅收入感到满足,由此她不必屈服于别人,也不必怨恨别人。她拥有了一个更加豁然开朗的心境,她跨出了第一步。男性的世界终究是个渴望荣耀与占有的世界,女诗人敏锐地看到了这个世界的缺陷,看到了男性被掏空的内心。男性世界的暗影折射出男性教育的缺失。可她又是如此新锐和清醒,她为自己设计了一条超越之路:恐惧和辛酸会转变为怜悯,进而发展为解脱。

她重新走进这个世界。芸芸众生翻滚在世界这个巨大的机器之中,这个机器搅动着人类一切的命运。在轰鸣声中,它将锻造出怎样的全新信念?她边走边想,带着一个女性终将不再是受保护对象的理想回到自己的房间。

夜幕降临,女诗人陷入了深沉的思考,也陷入了深深的忧郁:为什么女性在想象中是那么些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人物,而到了现实中她们却无足轻重,始终要受到各种屈辱,并被置于一种悲惨的处境中呢?如果莎士比亚有个与他具有同等才华禀赋的妹妹,她又会有怎样的命运呢?这是一个令人激动却又结局悲惨的故事。女诗人的想象在16世纪的背景中铺展开来:桀骜不驯的莎士比亚逃离了家庭,最终在伦敦取得了成功。可那位同样聪颖且爱冒险的妹妹却始终受制于父母的要求。终于有一天,她选择抛弃了一切,也来到了伦敦,可面对男人们的嘲笑,面对这个冷漠的世界,她又能做些什么呢?她在他人的侮辱中受到了伤害,她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她不被信任、不被认可,最终伴随着她凄凉的死,她的才华凋零了。这样的女天才在那样一个时代必定会自我了断的,女诗人讲述这个故事是为了告诉我们16世纪的女性选择自由生活将会使她们精神极为紧张且进退两难。因此在那个时代的习俗下,女性往往有着隐藏自己的念头。女诗人写道:“那个生在16世纪的具有诗歌禀赋的女性,就是不幸的。她和自己产生了冲突,要释放自己的天赋,却与自己的生活条件相龃龉,与自己的心境博弈。”

啊!“心境”!这要求内心得有多大的解脱,要求去克服多大的障碍啊!济慈与福楼拜尚且不能挣脱出世人对艺术的冷漠,他们会感到受阻、挫折,何况是一位满怀才华和热望的年轻女才子,她又将如何去面对根深蒂固的男性欲望世界,她又将如何去安顿与平衡自己的骄傲与内心呢?世界不可能永远为艺术家提供优雅安定的环境。女诗人的思绪又折回到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凭其非凡的天才与意志才能从内心深处营建起他强大、包容、澄澈的“心境”:怨恨、恼怒、烦恼都消失了;报复、欲望、抗议都遁形了。他的诗句仿佛是流淌自宇宙深处,他炽热的头脑装下这个广阔的世界,并让这个世界熊熊燃烧。女诗人不禁陶醉憧憬这个理想。

可有多少女作家能达到莎士比亚的状态呢?她们的内心仿佛是在一片想象田野上疯长的蔓草;她们才华之力虽然猛烈旺盛,却因为受到男性与社会的阻碍而扭曲变形。雯琪尔夫人的诗歌中沸腾着恐惧与仇恨,她们辛酸的经历与体验使诗篇萦绕着无穷无尽的忧郁情绪,而纯粹的才情则被掩盖。正如别人的评价,她的天赋被野草吞没,被荆棘缠绕。她们始终被束缚着,她们的文字在毁容中沦为历史之声沉默的背影。

但阿弗拉·贝恩以她的事迹证明以牺牲快乐为代价时通过写作还是能赚钱的。后来文学史上便涌现出一批女性小说家,她们渐渐以写作抗争,表达自己,从而获得了尊严。简·奥斯丁的作品令女诗人颇为欢喜,她被拿来与莎士比亚相比较,因为两者同样拥有澄明的心境。他们的作品没有仇恨、辛酸、恐惧、抗议与说教。可夏洛蒂·勃朗特那部带着自传性质的《简·爱》却不太一样。简·爱的远眺与渴望代表着一种宣言,她仍然在表达女性向男性世界的激烈愤慨,她的志向虽然崇高超越,却处于暴怒状态中。

事实上,无论是简·奥斯丁还是夏洛蒂·勃朗特,她们都是被约束和监视的天才,她们都在竭力寻求自身天才的表达途径。才华是饱满却又变幻之物,简·奥斯丁灵巧,夏洛蒂激烈,艾米丽疯狂......她们克服被动有限的实际经历,主动地奉献出艺术的瑰宝。父权制是一头可怕的野兽,盛气凌人,冲击着女作家们的理想。男性设置出一套艺术价值观排挤女性创作,可小说这种形式还是为女性宣泄诗情提供了多样的空间,只要她们渐渐掌握属于自己语言的武器,专注于艺术本身;同时秉持“忠正”,她们的作品便将投射出一片灵光。

终于,历史的推进愈加解放了女性潜在广阔的才华,这一切好像一座海底火山的复活喷发。阅读与批评给予了女性更广阔与更深邃的自由,她们开始创作包罗万象的书籍而不仅限于小说。她们从将写作当作自我表达发展为视写作为艺术,她们淋漓尽致地去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但在玛丽的《人生的冒险》一书中,女诗人却发现女作家的另一种焦虑。玛丽并不能寻找到一种自然的、适合她本人天性的语言,她竭力去抵制传统对女性语言的意见,她竭力避免陷入伤感与辞藻中。玛丽太警惕这些意见了,以致于在犹疑不决中,她拧断了句子,她没能写出如简·奥斯丁那般优雅迷人的篇章。她的写作给人带来一种错觉:我们弄不清她到底是自身还是成为了旁人?她在表达中的那种“自律”影响了她的眼界。

女诗人尽着读者的责任继续阅读《人生与冒险》,提出了新的问题:即女性如何去描写她们自身?传统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是男性带着有色眼镜观察的结果,女性形象始终依附在男女关系之中,由此,玛丽的写作的确是在某种程度上尝试对女性多样真实性的表现与揭示。男性的视角终究是有限和充满偏见的。他们依赖于女性,他们会从女性身上得到他们自身性别无法提供的东西,他们享受女性身上的天赋才能带来的刺激,女性滋润他们干枯的思想。可既然如此,为什么对于女性仍没有存在其性别价值的合理标度呢?

女性的写作该树立起怎样的立场和状态?确立怎样的风格?女诗人温柔地劝导玛丽,你应该深入女性本身而非作为一个旁观者而存在,不要像拒绝女性化语言一样拒绝自己的女性身份。摆脱你内在的罪孽意识吧,那只不过是男人强加于女性身上的野蛮遗产;摆脱你的不安吧,不要以为将女性作为描写对象而感到困难和约束了。真实的女性包含着多么丰富的经历和情感,你要探索这一切。因为所有默默无闻的女性都是值得我们记载的。女性世界是一个广阔的世界。玛丽的写作并非全无优势。在她的写作中男性不再是对立者了,恐惧与仇恨匿迹了;她有着广泛和自由的感受。女诗人希望玛丽通过召唤招手示意并聚集许多东西来创作,证明她不只是表面的浏览者,而且还能看到事物的深处。由此她才能看到世界在她下方绚丽地铺展开来。玛丽的写作是一种进步,但她仍要翻阅障碍,她要有一种跳跃的心情和勇气;同时,她仍要先有一间自己的屋子和500英镑。

女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她置身于这片都市的冷漠中,一切都如冰冷的河流往来运动。工业、街道、人流、落叶,吹散了开篇迷幻优雅的气氛。突然,在这行色匆匆的灰色节奏中,一位穿皮鞋的女子同一位穿紫大衣的青年男子相约共同进入了一辆出租车,这个景象仿佛一道光芒射进了女诗人的大脑——思维的和谐是什么?两性的合作又意味着什么?荒凉的世界里,我们将努力找回幸福,依靠男性与女性的结合,实现幸福的最大化。进一步,人的大脑是否也存在两性的可能,以获得完全的满足和幸福呢?在艺术中,我们更需要一个“雌雄同体”的心灵以保证我们的才华不会因为偏见而枯萎。美丽而富有启示性的瞬间消失了,一切又没入了洪流,现实的洪流,心灵的洪流。周遭的印象,图景穿插交错。可我们的作家应该保持身心的敞开与平和,保持我们的自觉和独立。

此时,玛丽·贝盾的短暂故事讲完了,作为化身的她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工作,女诗人隐去,伍尔芙终于出现,接替叙述者的位置,对女性做出最后的鼓励与祝福:她们应该能面对一切评论;她们应该要被保证物质的独立、隐私的独立、自我的独立和心智的自由;她们要能享受旅行、思想、读书,这样她们在创作方面将造诣非凡;她们得正视生活,注重精神,过充满朝气的生活。伟大的诗人不会消失,诗神终将降临人间,降临到一个像莎士比亚妹妹一样的女性身上,而当她同这个世界处于一种全新的自由关系中时,她也会获得新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