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阿芙洛狄特》读后感精选

《阿芙洛狄特》读后感精选

《阿芙洛狄特》是一本由[法] 皮埃尔·路易著作,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7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芙洛狄特》读后感(一):欢情不如春梦,直男不如拉拉,女王不如奴隶

没有一页不谈性,但是感觉很唯美,又有希腊风俗味,没有直叙交合的情节,让人感觉像看了首长诗。借人物的口讲爱情哲学,方式让我想起王尔德。初看是小说,实际上是剧本,故事整体架构也有意模仿古希腊的戏剧。

人名翻译不太像大陆的,注释页码也有问题,也许是因为先在台湾出版的关系吧,引进时都没有重新做。

《阿芙洛狄特》读后感(二):黑洞男

整个故事,我并没有很细致的看完,不过其中对于男女主角的这种爱情角色的变化,十分无奈和悲哀。

一开始,女主的美被各种绚丽的描写,而男主被很多女人疯狂的爱着,也让人各种期待,这两者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只是,中间虽然总是妓女,性,但是毫不龌龊,非常冷静而温情去描写一种生活方式,女主是希腊最美的妓女,她诱惑男主的那段台词非常经典,与结尾男主的台词互相呼应,让人感到深深的凉意。

这部小说合上之后,让我想起很多很多,虽然想多写一些,但是拿着手机打字果然好累。

有种男人是黑洞男,会吸引身边爱他的女人不断付出,但他却不为所动,爱情得来太容易,必定不会深爱,这样的人遇到应该躲,果断远离,女主虽然一开始很聪明,后面却也免不了陷入爱情布下的局,太傻,不想写了,睡了,在感情中,女人投入30%就足够了,剩余的70%给自己。

《阿芙洛狄特》读后感(三):我痴恋你,痴恋的是我所想像的你

男人初见女人时,为女人的美貌所折腰,匍匐祈求女人予所爱。女人见异性为她献殷勤,内心的荣誉即刻得到满足,她就从云端落下来,思虑着他,担忧着他。男人渐渐觉得女人蒙了尘,剥夺他身旁的空气,他的呼吸变得沉重,开始怀疑,开始厌弃。最后,女人终于随清风一散,不复存在,男人觉得如此感动,此女是为我才从云上落下,当时的她是如此的美丽,现在我仍觉得惊艳,我要用我所擅长将她留在永恒处,让我能时刻怀念她。 女人希望男人通过冒险的行为,予她所要,男人欣然接受她的条件,他喜欢这场为美人展开的冒险,当游戏结束,男人得到战利品时,突然发现,自己喜欢的并非是这个女人,热血澎湃的只是对冒险行为本身。而女人觉得男人为她完成了一次成功的冒险,为她争得她所想得到的全部荣誉,她就可以为他身心全付,像玛利亚呵护她的婴儿,然而她愚蠢到无法看清男人已目中无她。 男人和女人在感动自己,取悦自己,被他人感动,和被他人取悦之间互相交织折磨,谁都明白,谁都逃不了,人类天生就多情,不必去伪装成一副无情的样子。

《阿芙洛狄特》读后感(四):披着女权主义的男权主义

奔着香艳去的,结果书中的配图和描写纯洁得像艺术,那图片就是一脸的冷傲,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抱着胳膊斜眼45度向上还一抖一抖的女神范,是不是香艳全无啊。

书还是比较好看的,有的地方好像被删了还是怎么了,不怎么连贯。例如女主不是决定不履行诺言不带那三个致命的礼物么,怎么还带了;带了之后正在爬塔楼呢,下一篇就出现在监狱里了;还有啊宴会上溜出去被人劫持,是不是有那么个香艳的段落被删掉了呢;还有后面男主的绝情啊,突兀了点,以为会有一大段哲学论述呢;还有那个算命的妓女不是说最后男主也会挂么,怎么后面还活得蹦蹦跳跳的;还有那个梦里的交合,全不全呢……。那些陈述哲学思想的地方翻译得看了好像什么也没看,囧哦。

作者想写希腊罗马之交时埃及的风土人情,也听说在基督之前的希腊和罗马,是个特别特别tolerance的年代,作者也是生活在某某时代之交的那个不是很宽容的年代里,所以,他很羡慕,也想让大家伙开开眼界。

合上书,如果说哲学上有什么收获的话,就是看到后面我只记住了美女骷髅,还有男主梦里的四个房间长的、方的、圆的、三角的,代表了什么呢,是不是像玩超级玛丽一样上天入地下海躲过了小恐龙,打到关底时发现那个布娃娃公主的感觉呢。值得么,不就是那点事儿么。

情节很出乎意料,想钳制人的反被钳制,为了你偷盗、杀人、渎神得到的三件礼物,要求你全部带上,很绝啊,看得我想拍手,本来以为是男人悲剧的故事居然变成女人悲剧了,这个故事绝对可以讲给傻女人听做警示用了。世间很多东西,得到的恰恰正是可以杀死你的,爱情也是,钱也是,权也是,不过大家还是千辛万苦的想得到。

自始至终,男主爱的只是一个影子,是美女也是骷髅的女主;女主则因为他惊天地泣鬼神的求爱而爱上了他。男人在最后一步使自己清醒,“哦,我爱的是皮囊女神”;女人则在最后一步沦陷,爱死他了。男人在开始爱她的皮囊,是因为她与众不同——她不爱他;女人在后来爱他,是因为他爱她的皮囊。

看到男主提出那个致命的要求时,我确实跟着叫好来着,至于什么心理,就不用分析了。看到蒂蒙吻那个十字架上的女孩时,我也跟着感动加感叹来着。真情未必可靠,放浪未必假意。

看这写的乱糟糟的,一点都没深度,其实就是那么回事,挺值得一看的书,记录一下,看哪天忘了。

书里面配的大图地方总不对,还有那个发型和描写的也不一样,丑死了,壮硕的身体很有希腊范。

《阿芙洛狄特》读后感(五):维纳斯的胜利:评皮埃尔·路易《阿芙洛狄特》

在《苔依丝》之后评价这本小说是有原因的。本书在序言中这样写道:

“读者将翻阅的这部小说的女主角是古代名妓,但是请读者放心,她是不会改变信仰的。”

考虑到两本书创作时间之接近,作者很可能是在影射法朗士的《苔依丝》。对于这句话我本想一笑置之。可当我读完《阿芙洛狄特》,又回想起了这句话,发现小说仿佛是《苔依丝》的戏仿之作。《阿芙洛狄特》的主题已被意大利作家邓南遮用六个字精准概括:维纳斯的胜利。不过明白主题只是进入了小说的大门,我们需要弄清作者如何实现这一主题。

本书主要塑造了两个角色:克莉西丝与德米特里奥斯。我们的切入点仍然是“钟漏型”图式。没必要详细复述一遍情节来占用我们的篇幅。我们知道德米特里奥斯爱着克莉西丝,愿意当牛做马。可是,在他完成克莉西丝交给他的三个任务后,他们的地位互换了,克莉西丝深陷这段感情,德米特里奥斯却变得冷酷无情。这个图式和《苔依丝》雷同,但和之前评价《苔依丝》一样,最后我们要脱离这个图式,举手宣布维纳斯的胜利。

德米特里奥斯为什么突然会对克莉西丝失去爱意,是欣赏本书的关键点。不过在那之前我们先对整部作品的艺术层面作一个点评。实在的说,本书的前三分之一是令人难以忍受的。据说它是根据剧本改写的,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开始的角色塑造中,你时常感受不出角色和对话的一致性,充满了奇怪的装腔作势。但从中间开始,小说的魅力又如香料般散发出迷人的气味。皮埃尔·路易的修辞技术让人眩目。如马拉美所说,他唤醒了一个古代的城市。在那些绚丽而精确的描写中,一切都在调动读者的全部感官。尽管小说有一些愚蠢夸张的对白,但在描写方面它是值得反复阅读的。

回到刚才的关键点,德米特里奥斯是位青年雕塑家,长相俊美的他被整个亚历山大的女人所仰慕。他接触各种女人,随后甩掉她们。当他从这些女人的肉体中获得灵感后,女人便和他的雕塑完全不在一个世界里了。雕像是永恒的,在这种永恒的对面,真正的女人丑态百出。“任何别的女人都无法企及他的理想境界。”然而在遇到克莉西丝后,他发现了不一样的人格。克莉西丝深谙欲擒故纵之法,她在表面上完全不把德米特里奥斯放在眼里,和那些天天送上门的女人完全不一样。这让后者激起一股征服的热情。可在那之后,他的理念仍然胜过了他的欲望,这种人格设定将小说的主题从肉体之爱牵引到观念的永恒。

接受三个违法的任务后,德米特里奥斯的内心有所动摇。如同《苔依丝》中那个斑鸠的预言一样。小说人物的命运在实施三个违法行为之前做了预告。一个神婆对德米特里奥斯说:

“一个女人的血。还有另一个女人的血。然后才是你的血。”

之后一切都应验了。他杀死了大祭司的妻子杜妮;之后让克莉西丝服罪,导致对方死在狱中。作者没有提到他的死,这是个疑问。他完成两个任务,第三个任务要到神殿偷取女神的项链。当他站在自己雕刻的女神像面前,他沉醉了。一时间,克莉西丝的形象变得粗俗——肉身终究比不过雕像的永恒。他做了一个梦,在梦中,克莉西丝带领他穿过了四个房间:

第一个狭长的房间似乎象征着知识;第二个方形房间象征艺术;第三个圆形房间,一个裸体姑娘坐在大理石王座上。我们不清楚她是谁,但被杀死的大祭司杜妮就死在大理石座椅上,这个房间也许是宗教的象征。第四个是三角形的房间,幽闭阴暗被兽毛包裹。梦中的克莉西丝说这是“咱们的房间”。德米特里奥斯在知识、艺术、宗教中都没有停留太久,他对最后一个房间也不满意,他认为他要和克莉西丝在这个象征情欲的房间中找到新的生命,在那之后才能突破这最后的归宿。

梦醒之后他似乎开悟了一般,他与克莉西丝提出分手,理由是已经于梦中占有过她了。克莉西丝通过知晓德米特里奥斯作恶的秘密来控制他,当他完成任务后她正准备全身心地爱他,可德米特里奥斯却对她失去兴趣,还让她去承认罪行。如果我们单纯理解这种情节会认为挺无聊的。可事实上克莉西丝的内心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在她表面的光鲜亮丽背后有着悲惨的回忆和渴望,面对德米特里奥斯情感的背叛,她近乎癫狂。她到了指定地点,找到三个罪证穿戴在身上。她登上最高的灯塔,人们看到她以为是阿芙洛狄特下凡。

这一情节的设计是对巴别塔故事的情欲化书写。在死亡与爱情之间,她选择了爱情,德米特里奥斯的态度已经不再重要。维纳斯也即爱情在最后获得了胜利,可作为渎神的代价克莉西丝最后必然会迎来悲惨的结局。她被下令毒死,肉身死亡了,可神明让德米特里奥斯将她的美留存的下来。他望着克莉西丝美丽的尸体捏了一个作为底稿的泥塑,之后在记忆中雕刻这永恒的女神,赋予她新的生命。

作为唯美派小说家,皮埃尔·路易非常关注灵与肉、物质与永恒的关系。他的挚友王尔德在一部小说中让主人公在最后刺向他的画像,结果主人公当场变老死去。那是赫赫有名的《道连·格雷的画像》。这个故事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不老的肉体是虚幻的,变丑的画像是真实的,当道连刺向真实,就杀死了自己。在《阿芙洛狄特》中爱情是唯一的,死亡比不过爱情,而对德米特里奥斯来说,雕像的美是永恒的,他有着纯粹的希腊思想,美可以在雕像中延续。肉身却是会腐朽的。

如果单纯从社会的角度理解,这是一部《娜娜》式的自然主义作品,表现了对妓女地位的同情。可跳出社会性的认识,整个故事便上升到灵肉的探讨。两个人虽然在情感上呈现出换位的图式,但最后只有克莉西丝收获了永恒,而名为“德米特里奥斯的雕像”却无人能够再去完成。如果《苔依丝》描写的是巴福尼斯灵魂的恶魔化,那么《阿芙洛狄特》则书写了克莉西丝存在的神圣化,对爱情的勇气让她甘愿拥抱死亡,在脱离肉身后,她化为了永恒的爱与美的女神。

作品难度:简单。

阅读时长:约4.5h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