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漫漫长路》读后感100字

《漫漫长路》读后感100字

《漫漫长路》是一本由[爱尔兰]巴里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1.00元,页数:30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漫漫长路》读后感(一):算是个处女贴吧

曾经有个叫瓢虫的人告诉我,读小说不能看大国家的,比如中国,美国,日本,因为他们的文字都丧失了创造力或者全都彰显着大民族主义。

后来这个人去了美国。

再后来,我看见了这本书。

再后来,读不懂。。。

如果想了解爱尔兰和英国的一战的历史,随着这本书走是个不错的选择。

祝大家早日看懂。

《漫漫长路》读后感(二):你只是你自己

你无法预计未来的一天 一小时 甚至一分一秒

将要到来的是 所谓美好远景 还是 真正的危险荆棘

但 我愿 永远不要是一场充满贪婪野心的战争

因为我知道你不勇敢 胆小 没有长到足够英尺当上警察

只是 善良的想保护自己的姐妹和爱人 执着的相信伙伴和自己正在做的事

所以 即使睡在了小小的坟塚里 也没关系么

因为在这世界上 有人记得你、念着你 说着你是他们得骄傲 这样的语句

你不是背叛者 也不是英雄 你是威利 邓恩

讲述着 战争的故事

《漫漫长路》读后感(三):你可真正理解?

在朋友的推荐下读了巴里的《漫漫长路》,第一次完完整整地看关于战争的小说。刚开始还是不能摒弃偏见,感觉战争残忍而没有人性。有战争的地方必然是烧杀抢夺、奸淫掳掠。

但静下心跟着作者去了解那一段历史,以一个普通士兵的视角来讲述时,渐渐发现并不是那么简单。人在面对压力的时候,很难不变的粗糙。更何况是站在生死线上的人。

男人就应该像个男人一样去战斗。可是男人,他首先是人。

威利每次战斗都会害怕得哭;会呕吐;会大小便失禁。要知道他才十九岁,十九岁未经世事,还是个孩子啊。除了战斗,你死我活;生存环境的恶劣,供给不足虱子跳蚤满身。这是怎么样的一种状态?!

柴静说过,“只有同样经历无边黑暗的人,才有资格说,我理解你。”

《漫漫长路》读后感(四):读后感

“大家都希望品尝一点战争的滋味,然后风风光光地返回家乡。”

巴里的文字像是小时候的愚人节玩具,外面是粗略涂装的绿箭口香糖盒,配上损友那张不怀好意的脸,你就觉得盒子里肯定有整蛊你的机关,比如说一只蟑螂。当你真的出于好奇,抽出那半截口香糖,就发现,果然有只蟑螂(塑料制品)。

就冲这一点,我把巴里高高地放在了海明威的上面。海明威总像是个老旧酒馆里邋里邋遢的老兵,桌上放着一杯硕大的啤酒在那睥睨苍生。我不反感这样的形象,但这个老兵要是一开口就“想当年”,那后面的话我根本就不想听。海明威还是想要回归正统的。所以硬汉在电话里被通知他得了诺奖后还是没绷住,喜形于色了。所以硬汉不理解我这样的人,所期待的不是老兵回忆峥嵘岁月里的枪和女人,而是一声“操”。

巴里就刚刚好,黑色幽默得恰到好处,丝毫无损于其背后的严肃。约瑟夫海勒就稍稍有点过了,成了杂耍了。

但巴里过于絮叨。抛开战争和荒诞本身,他多想跟你聊一聊他的爱尔兰——可是谁愿意听呢?我觉得巴里是个一本正经的人,没法接受这段整个国家与民族都被命运玩弄的宏观叙事,也没脾气(这毕竟不完全是英国的错),也笑不出来,只能用全书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抒发胸中积郁的“操”字。

“但是,他在骂谁,没有人能够说出来。也许,是整个悲惨的人类吧。”

《漫漫长路》读后感(五):莫把战争当儿戏

现在的书市琳琅满目,热闹非凡,但是要挑一本好书,看完了不觉得后悔,着实不容易。我的诀窍之一便是一挑口碑好的出版社,二挑那些获得国际上知名奖项的。最近看了本爱尔兰小说《漫漫长路》(萨巴斯蒂安.巴里著),就荣获了2006年都伯林国际大奖,2007年荣膺都伯林“一城一书”的褒奖,乃至该书的宣传海报在都伯林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爱尔兰读者掀起了阅读《漫漫长路》热,书中主人公威利.邓恩成了人们心中的爱尔兰人的一种典型。

这是一部战争小说,威利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普通一兵。他不是英雄,往往会在恐怖的想象中尿裤子,动不动就哭鼻子。但他很聪明,不管多么可怕的战斗,他都能想在前面,跟在先遣小分队之中,躲过枪林弹雨。他埋葬了几乎是所有的战友,迎来了胜利的曙光。照理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可是这个21岁的小青年却在平安夜,因为兴致所来和一个德国士兵唱对歌,被循声射来的子弹打中,就此给年轻的生命打上句号。

战争是极其残酷的,即使你给它赋予英雄主义的色彩,它依旧残酷。小说里描写的狙击手的黑枪,敌我双方的狂轰滥炸,一次又一次的瓦斯攻击,烂泥中攻夺高地,饥饿中蹲守战壕……无不都是一幕幕地狱般的场面。请读这段描写:

“眼前这条战壕是一条臭烘烘的排水沟,填满了一层挤压的死人。……他们也许就是腐烂的动物,被屠宰场从后墙扔出来,随时准备埋进坑里,一刻也耽误不得。他(威利)在什么生命、什么名字、什么爱上行走,他是再也无法知道了;这些扁平的尸体再也发不出婉转的口哨声和人性的种种含义了。”

要知道这些“腐烂的动物”和“扁平的尸体”都是曾经承载着理想、爱和各种人性的活生生的人呀!是谁“发明”了战争这个让人自相残杀的怪兽呢?

从前学到的理论是“战争是最高的政治”。可是政治为什么要用这样血腥的方式来表现呢?从前还告诉我们,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这话我认同,可是即便是“正义的战争”,难道就没有变通的艺术和办法吗?况且,区分战争的性质,在某些情况下,确实充满了吊诡!

《漫漫长路》有一个背景,当时一部分爱尔兰人在前线和德军浴血奋战,而另一部分爱尔兰人正在国内为争取民族自治而走上街头。双方都把对方视作叛徒。一个是“民族斗争”,一个是“阶级斗争”,你说谁更“正义”一点呢?列宁有句名言(也许是马克思):工人无祖国。那么民族存亡就是小事一桩了,你能同意吗?

纵观历史,每一次战争都被战争发动者赋予庄严、神圣、正义的色彩,而参战者个个也成了“为真理而战”“拯救世界”的勇士。希特勒如此,东条英机如此,小布什也如此。在被种种谬论洗脑后的国民看来,谁搞得清是真是假!尤其那些不谙世事、一腔热血的年轻人,走上前线竟然成了他们罗曼蒂克的追求。而煽动民族主义、制造“敌人”永远是政客们屡试不爽的转移人民对国内问题注意力的绝佳手段!当一种民族情绪被无限扩大,成为一种狂热的时候,那是很少有人有勇气说“不”的。

前几天看到一张照片,是一位老妇人在儿子破损的墓碑前的痛哭。儿子是在那“血染的风采”的映照下告别人世的。想起了南方那个邻国。先是被当成了“同志加兄弟”,要什么给什么,不少人为了帮助它打美国,打法国,牺牲了。但是不久后又说要“教训教训”它,便派兵去打,死伤十几万人。一种是为它而死,一种是打它而死,谁是“泰山”,谁又是“鸿毛”呢!当年我们军人死死守卫的“前线”,现在已经成了他国的领土:那些被掩埋的遗骸成了葬在异国的孤魂野鬼。吊诡的战争史实质上就是政客们为了不可告人或者心血来潮而玩弄的死亡游戏,只是死的绝对不会是他们和他们的亲人而已

威利对战争有了认识,但是他却死在了平安夜。萨巴斯蒂安也正是通过他的故事告诉今天的爱尔兰人曾经发生的悲剧,呼唤着“珍爱和平”。

前不久主流媒体著文呼吁我们的舆论不要把战争“娱乐化”。这绝对有必要提醒。战争不是儿戏。战争永远是战争,那是要死人,那是会血流成河的。当我们有了足够的资源和智慧,当我们有了充分的自信,那么就让我们好好地活下去。让战争走开,越远越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