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长路漫漫,心有所归》读后感精选

《长路漫漫,心有所归》读后感精选

《长路漫漫,心有所归》是一本由季羡林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长路漫漫,心有所归》读后感(一):不是生活为难我们,而是我们不懂生活

《长路漫漫,心有所归》一书,是著 名文学翻译家、散文家季羡林先生所著。

书籍封面是淡雅的黑白水墨画,没有色彩,却不失温暖。画上是一个戴着礼帽的人怀抱一只猫,静静地站在阳台一角,周围摆满了各种植物,有花有草,即使无色也挡不住人们对绿意的遐想。

书分五辑:长路漫漫,心有所归;孤独岁月,幸有书香;天地万物,无不关情;生活之味,百尝不倦;纵浪大化,不喜不惧。看似关联不深的章节,竟能勾画出通达的人生:活自己的心、自己的趣、自己的情、自己的感,直至爱上生活。

季羡林先生在书中写道:“我真觉得,大千世界是美妙的。我真觉得,人间是秀丽的。我真觉得,生活是可爱的。”历经百年的人生坎坷后,季老仍能对生活做出这样的评价,可见其智慧与温情,这种豁达的人生 态度令人钦佩。

初来这个世界,我们都相信一切是美好的,但经历越来越多的不如意后,我们开始心存疑惑,愈发觉得生活并不可爱。

生活给我们的只有糟心吗?我们的快乐都去了哪里?事实并非如此。遇到这本书之前,我也不满生活的压力,但季羡林先生以自己的人生感悟改变了我的想法:不是生活为难我们,而是我们不懂生活。

如果你觉得疲累,就回家或者归乡吧,那里的人、那里的景、那里的事曾经是你的温暖,现在仍是;

如果你觉得无趣,就带着你的兴趣翱翔吧,你会发现更广阔的空间里有你一直期待的轻松;

如果你觉得愁闷,就望望窗外的风景吧,总有一枝花或者一处景能让你心胸开阔;

如果你觉得生活苦闷,那就念念你的挚友吧,曾经的美好会让你对生活重新 生出期待;

如果你觉得情绪不宁,那就静心思考吧,彼时想不通的事或许就忽然释怀了。

现实生活中,我们随处都会听见人们对生活的抱怨声,却很少有人怀着季老这样的胸怀感恩生活的馈赠。他用自己温情与智慧解答了我们的疑惑,我心有戚戚焉。

如果你也想要从现在开始探寻生活的真谛,那就一定要来读读季羡林先生的这本《长路漫漫,心有所归》,因为书里的每个故事都给你温暖,每个结尾都让你感动,生活之美妙尽在书中……

《长路漫漫,心有所归》读后感(二):一本可以缓解精神内耗的好书

去年的四月也是在读季老的两本集子《孤独到深处》和《天真生活》,今年再读这本《长路漫漫,心有所归》立刻有种故友重逢的感觉。作为我国学贯中西、汇通古今的国学界宗师,季老的文字里看不到一丝丝志得意满的得意张扬,也没有一点点居高临下的优越傲气,你看到的只有一颗谦逊慈悲的心,在经历了近百年曲折沧桑、悲欢离合之后所沉淀下来的豁达、包容和智慧。

其文如其人,也如其一贯主张的,真实、质朴、自然、优美、练达,有意味深长的开头和结尾。行文天然自如,毫无刻意雕琢痕迹,从不刻意标新立异,但字里行间透出的都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严谨认真的思考,折射出他对人生的独到见解和豁达态度。他的文字清新优雅,富有智慧和幽默,给读者带来人生的启迪和情感的共鸣。

这本书的主题围绕温情与智慧,收录了季老47篇经典散文,通过描写对亲人的怀念、对亲情的珍视、对书籍的痴迷、对万物的热爱、对世态的体会,季老为我们在这漫漫人生路上指点着迷津、点拨着方向,精辟深刻,圆融通透。

我最喜欢的部分依然是他关于亲情、乡情和对万物之情,尤其是后来他获得鲁迅文学奖的那篇《赋得永久的悔》,真是情真意切、感人泪下。普通如你我之人,倘若在事业上取得季羡林那样的学识和名望,一定会感谢自己走出了穷乡僻壤的小山村,方能看到五光十色的大世界吧——然而,季老却说,“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他甘愿用他一声的荣耀换取与母亲长久的相伴!其实,与母亲的朝夕相处也不过短短的六年,为了求学,离开故土和母亲,从此聚少离多,母亲在幽怨和贫困中郁郁而终,这是作为儿子的他一生都解不开的心结。

一篇好的文章,一定是从心底流淌出来的,真实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体。季老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空话、套话、假话,他将一片真完整地交付给读者,也一定会得到读者的共鸣。至于写作的技巧和秘诀,其实都是来自于他长年累月涉猎广泛的阅读,就像他自己说的,自然而然就那么写了,后来董秋芳老师在给他作文的批复中写道“一处节奏”“又是一处节奏”他才意识到,原来自己已经不知不觉掌握了谋篇布局的诀窍。所以,季老一些谈写作的文章,也是非常值得文学爱好者学习借鉴的,比如本书里的《漫谈散文》。

读一个近百岁的跨世纪老人谈人生的书,可能会茅塞顿开、大彻大悟;

读一位德高望重的北大终身教授谈学术的书,可能会如沐春风、醍醐灌顶;

那么,和集二者于一身的季羡林先生的文字相遇,领略一个伟大学者智慧的灵魂和风采,是你万万不能错过的。

《长路漫漫,心有所归》读后感(三):如何写好散文?季老告诉我们:文如其人

平日里工作之余喜欢写写文章,之前总觉得自己写的是散文,认为散文很好写,和随笔没什么区别,顺着自己的想法下笔即可,不需要太精心的雕琢与修饰。

直到读了《长路漫漫,心有所归》,这部以温情与人生智慧为主题的散文集,收录了季羡林季老47篇经典作品,从季老的文字和他对散文的感悟和认识中,才明白很多自己曾经认为的散文充其量只能叫随笔。

本书作者季羡林是国际著名东方学家、印度学家、梵语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散文家,精通语言学、历史学、比较文学等很多领域,曾著有散文随笔集《天竺心影》《朗润集》等。

01 月是故乡明

虽然作者出生于山东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小山村,但是在作者心中故乡的万事万物都十分可爱,他们在作者的记忆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作者一生最后悔的事莫过于没能多陪陪自己的母亲,由于家中贫困,作者6岁那年不得不离开母亲前往济南的叔父家,叔父供作者上学,寄人篱下的作者尽管十分想念母亲,但是却无法回家探望,直到母亲去世,作者回老家奔丧,都没能见母亲最后一面,那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伤之情从作者的文字中流露出来,让人读后忍不住流泪。

尽管作者在故乡只呆了六年,后来一直背井离乡,但是在作者心中,故乡苇坑中的小月亮相比较作者后来在世界各地和许多宏大的场景中看到的月亮都更让作者欢喜和热爱,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故乡的月亮承载了作者的淡淡乡愁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02 爱世间万物

季老活了98岁,经历过人生百态和世间冷暖,他始终秉持着积极乐观和豁达的心态,他对生活和周遭的万事万物都保持着真诚的热爱之情,深受世人敬仰。

季老喜欢花,从他写的《清塘荷韵》等散文中可以体会,他将朋友从洪湖中带来的几颗莲子用铁锤砸开缝,放入自家门前的池塘中,耐心等待了三年,认真观察了荷花绽放前的每一个细节,终于盼来了满塘荷花竞相开放。

季老喜欢雨,从他写的《喜雨》中可以发现,小时候出生在农村的我对此深有体会,那时候庄稼靠天收,每到春夏交际,我都会十分期待一场大雨从天而降,让田野里的禾苗饱饱喝一顿解解渴。季老悲天悯人,他不只盼望自己所在的中国大地下一场春雨,还希望他曾去过的非洲大草原也喜降甘霖,让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生物免于挨饿。

03 写文如做人

季老是散文大师,他写的散文出自真情实感,却不华丽造作,每一篇散文都有自己独特的灵魂,出自匠心,从不随便成文,经过多年人生历练后的他用平实不说教的语言写出了许多经典散文,字里行间向我们揭示了很多为人处世的真理。

季老善良却不世故。他投靠叔父家时曾先后遇到过两个老乞丐,看到他们季老想起了自己的祖父,他坚持把自己买早点的钱送给乞丐让他感受到人世间的温暖,他的善举换来第二个双目失明的老乞丐亲手种的扁豆。

季老写文如同做人。他真诚对待身边的人,对自己严格要求,无论是学习语言和翻译文字都极度认真,同样他在写散文时也从不随意,而是煞费苦心、反复揣摩,在文字的结构和语言的选用上狠下功夫,他的每一篇散文读起来都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

《长路漫漫,心有所归》书中季老精心写的散文让我们阅读起来既愉悦身心又回味悠长,让我们明白写好散文必须做到文如其人的同时,也帮我们找到心灵的归宿:温馨的家庭、弥漫的书香、可爱的万物、百味的生活、从容的人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