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美好人生的挚爱与告别读后感锦集

美好人生的挚爱与告别读后感锦集

《美好人生的挚爱与告别》是一本由[美]海伦•聂尔宁著作,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好人生的挚爱与告别》读后感(一):飘去

是否

有那么一天

我终将登上命运之船

可我

不放弃手中的帆

必将飘扬

迎着光辉

迎着斜阳

为什么人在临终时还要垂死挣扎呢?

《美好人生的挚爱与告别》读后感(二):Thank you for the dance

我知道有一座百合花盛开的花园

有一个人沐浴着阳光在花园里徘徊

她就像那朵洁白的百合

眼神里流露着对美好世界的憧憬

我知道有一间冰冷阴森的阁楼

有一个人坐在那里不停地用笔耕耘

他那勇敢悲哀的眼神中流露出一丝倦意

于是,他开始抬头仰望天上的星星

啊,晚间的星星像他一样苍白无声

他与她之间相隔了一片海洋

这不免使他感到孤独和失望

但是突然间

他来到了花园与她相会

她也走上了阁楼陪他一起耕耘

——罗伯特.索非斯

P129

《美好人生的挚爱与告别》读后感(三):美好人生的关键词

这本书是海伦·聂尔宁在终身伴侣斯科特·聂尔宁去世后写的自传。介绍了自己的成长经历、恋爱经历(克里希那穆提和斯科特)、生活感悟。

有几点印象深刻:

1.斯科特对理想的执著,不惜牺牲自己大学教授的身份,穷困潦倒也不后悔。后来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但又始终放心不下民众。

2.海伦享受孤独,爱好读书,坚持练习小提琴。

3.从他们之间的通信看出,都很有思想,然后也很克己,会提问、反思、思考人生问题。

4.他们对于死亡的态度,非常平静从容。

5.他们都很长寿,斯科特活过了100岁,他们吃素,经常节食,并且吃的很少,只吃天然的食物,不吃药、不喝咖啡、不看医生。

6.虽然他们的人生也有许多坎坷,但互相陪伴、理解和成长,共同度过50年,的确是难得。“美好生活”的版本不止一个,只要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都可谓美好人生。

《美好人生的挚爱与告别》读后感(四):恋情的坚持or婚姻的背叛

看到一个细节。

男主出生日:1883年8月6日

女主出生日:1904年2月23日

书中说,1928年,两人相遇并相恋,男方约女方出游,女方主动吻了男方。

这一年,男主45岁,女主24岁。

这一年,男主与妻子分居中,未办理离婚手续。

男主生平资料显示:1908年结婚,1925年分居,分居时,已经育有三个儿子。

1947年,男主的妻子去世。

1948年,男主和女主去办理了结婚手续。

这一年,男主65岁,女主44岁。

怎么去理解这样的关系?

男主的妻子如何去看待她婚姻存续期间的男主的出轨?

分居,也可以理解成男主离弃了他的家庭、他的妻子和他的孩子。

而女主当了小三整整19年。

在书中,她如此描写:“他的事业毁于一旦……甚至连他的家人都不愿收留他。”

既然他的家人不愿意收留他,为什么他的妻子不提出离婚呢?

何况他失去教授的职务是在1917年,那么1917-1925年这长达8年的时间,他和他妻子又是什么关系?书中对男主的妻子也有一些描写,这位妻子获得2个博士学位,婚后和男主还合著了《妇女和社会进步》一书。在男主被学校开除后,这位妻子也一直站在男主身边。而最后分居的原因是男主的行为日益怪僻和坚持吃素成为家庭纠纷的焦点。

总之,我读这段时,认为并不是真实的分居原因,从正常的逻辑思维来看,应该是男主自己对婚姻不忠吧。

男主是在1983年去世的,如此算来,他们成为法律上真正意义上的夫妻也不过36年而已。

很想听听男主的孩子是怎么描述这段历史的。

可惜,男主的寿命太长,书中写到儿子是比他更早去世。

虽然,男主和女主过的生活很令人向往。

只是,男主和第一任妻子的关系,果真应了一句话“人无完人”。

《美好人生的挚爱与告别》读后感(五):《美好人生的挚爱与告别》— 信仰、理想与简单生活

我承认看这本书的时候内心充满了羡慕、嫉妒、恨,不过这也正是书籍可以带给我们的,很多时候无论你对于某种情境如何的向往,另一个声音告诉你——你不能够,甚至较远的未来内也不可能切身体会到那份美好,与其自暴自弃、怨天尤人,不如…于是翻开书页的那个时刻开始,我成了一名“演员”,倾尽自己的想象去“饰演”书中田园生活的女主角,想象着周围的绿色生活,吃着健康、亲手栽种的蔬菜水果,向跋涉而来的善意、窥探、怀疑的游客介绍着日复一日的规律生活,这幕“戏”是关于“感情、健康、回归自然、平静”的爱、理想和信仰。

最近同类主题还看了《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它讲述了时间的可贵,若无边的梦想一味被压抑,则行将石化而永不能鲜活如初。《菜园的学问》娓娓道来,目的是帮助建立起人和作物的联系,就像那些描写小动物的书,引导没有天分的你结识可能某天突然有缘分的一花一草一木。最为相似的是英国《塔莎奶奶的美好生活》,同样讲述的是健康、平和的生活所赋予生命的美好,只是塔莎奶奶一个人的坚持更加震撼,优雅的韵味配合着英式古典乡村的格调极富美感。

有的时候我在想,人到底需要的是什么?幸福?快乐?健康?可是太虚无不易把握,索性在现实的中国社会,人们开始务实的把握钱、权的激励,与其在虚无的美好中迷失,不如切实的抓到一些,然后再来找寻,于是他们与真实的信仰渐行渐远,而理想更是缺失已久,遍寻不着,于是虚空吞噬自我,继续在钱权中沉沦。

“人的生命是由种种可以把握的机遇和种种不可预测的陷阱交织而成。”凡人无智者,但斯科特夫妇则采取时刻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坚守理想、无谓死亡,有所信仰,对自己的身体和周遭的生态负责,于是机遇来临时他们顺其自然的接受,而遭遇陷阱的时刻同样汲取营养和力量,这就是人生,非常励志、感动、温馨的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