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的读后感大全

《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的读后感大全

《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是一本由梁漱溟 / 艾恺著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7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读后感(一):浮华流年 谁还淡定

《梁漱溟晚年口述:这个世界会好吗?》,一口气看完了。对佛教和儒学了解不多,看后不禁感慨,浮华流年,谁还淡定。其实配合同是艾凯编著的《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从梁漱溟的言谈可以看出,他也并非淡定之人,尤其是年轻时候稍有焦(骄)躁。不知大家看后有什么体会。

记录人艾凯教授翻译了口述,让人不得不思考一些问题:文史哲的汉译英工作谁在做?又是谁在读?那些看似一时“无用”的文字,却给人心灵的平静。

《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读后感(二):sth about 梁漱溟先生

在这本书中初涉的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开始有继续涉猎这方面的想法。梁漱溟先生特立独行,很有自己的想法,又很谦逊,比较严谨,同时憎恶分明,他与梁启超交好,但是不喜欢为人自私,剽窃他人文章的康有为,但同时也肯定了他在学术上的一些建树。梁先生的朋友圈很广,军事政治领域,学术界等等,他有很多朋友,一方面是他的才气,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的为人吧。梁先生心态平和,他称自己为佛教徒并且尊崇儒家思想,但是又不死板。His appraisal about himself, he is a thinker with ceativeness but a scholar with extensive

《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读后感(三):A genuine thinker and a man of action

一开始是看《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让我醍醐灌顶,看了这本谈话录更佩服梁先生了。记得作者问过他,你觉得最伟大的人物是谁(似乎还有“有史以来”这个定语),梁说,恐怕还是毛泽东。即使梁和毛有过1953年那次冲突,毛当众辱骂梁,梁还是做出如此评价,佩服。正如著者在p357的脚注里所说,梁先生“was both a genuine thinker and a man of action, and his actions were always determined by what he thought.”梁真是一个独立的思考者,一个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的人。

英语译本似乎有些过于忠实于原话,有些翻译也不很恰当。不过瑕不掩瑜。

《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读后感(四):甲午年的第一个二十万字

#Has man a future?#

中文名:这个世界会好吗?

作者:梁漱溟、艾恺(美)

类别:访谈录

购买途径:豆瓣电子书15.2元

字数:约197000字

阅读时间:20140204—20140223

时间跨度:20天

实际阅读天数:16天

用时:约24h35m(两次无计时)

评分:四星

本书主要由艾恺采访,梁漱溟晚年口述,后由艾恺翻译英文而成。众所周知,梁老主研儒家、佛教,艾恺选择采访梁漱溟并不是要从儒家和佛教的角度去切入剖析,作为一个历经民国、五四、内战、抗日、建国、之后还尚存的学者,一生与梁启超袁世凯段祺瑞蔡元培蒋介石毛泽东等都有过交集,尤其与李济深毛泽东感情非浅,当然与老毛的决裂那是后话。

艾恺主要是想从梁老接触的人从事的运动等轨迹来了解他这个人,而梁老却更想要从佛教和儒家角度阐释他的世界观。所以个别篇章会出现主题的分歧,不要紧,大乘佛教小剩佛教大家听听就成,别固执,涉及到孟子语录孔子语录不认识也不必惊慌,个别连汉语的孟子语录都未曾读过,更何况英文呢?

章节难度不一,介于四六级之间,只是个人认为。除了特别难的篇章,因为阐述的是深奥的哲学。总之八卦部分不难,也有兴趣。都是个人口味,大家不必当真,读一本书之前可以先看目录,要看英文书是否符合自己要求,可试读一个章节便知,对于思维跳跃比较快的访谈录,如果挑的正好是阐述儒家佛教部分,只能说你运气真真是够好的。

其他不赘述,留作读后感再增补。今年的一百万字居然已完成五分之一的节奏,当然接下来的重心是听力和美剧的学习,原版书只是其次。本来是喜大普奔攻克20万,但看了一个老师的微博整个人都不好了,需要静静,再接再厉。

《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读后感(五):三方 ——《这个世界会好吗》读后感

By 翩跹乌鸦

听状元姐提到后看了这本书。站在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始,去看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时关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回忆的文字,无疑有一种奇异的错位感。按照梁老先生说,没有普遍的真理,大多数人遵从着社会的风俗行动,唯少数具有强大心理的人能够去做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情。梁老先生当算是那少数智者,但或许是我对其了解不深的原因?在这本访谈实录中,从文字中洋溢的气息里,我依然能够品尝出特属于八十年代的那种乐观。

这种乐观,虽然普遍,但也只有在经历了内战,受苦于的长者口中说出,才格外令人信服。余秋雨提到,王元先生也有着类似的感觉:“尽管身边还有大量让人生气的事,但我可以负责的说,就学术文化研究而言,现在可能正在进入本世纪以来最好的时期。”

如同春天一样,所有人的心情都欣然起来,无论上下。九天之上,先有胡的拨乱反正,又有在四川干出了成绩的赵,一批年轻人与老一辈看起来合作无间。九渊之下,虽然投机倒把的罪名打击了一片心思最活跃的无业青年,但主要是南方的大众,心思里已经开始琢磨着给自家找点副业干了。众多今后或渐渐壮大,或喧嚣一时的民营企业,纷纷迈出了资本积累的第一步。在文化界,也有着百家争鸣的气象,伤痕文学,朦胧诗,《少林寺》,《上海滩》……

一切看起来都是有希望的,连带着在现在回忆起那时进入困境的国有、集体企业,起伏不定的宏观经济,严重的价格危机,似乎都被乐观的八十年代这个光芒掩盖了。直到一场暴雨,进入九十年代,整个社会格调陡然一变。由此而言,“后之视今,亦尤今之视昔”也不过是一时妄言。每个时代都带着特有的烙印,脱离那个时代去看,心思终是难以完全融合。

带着这样先入为主的印象去阅读梁老先生的言语,反照当今的社会精神,不由有点叹息。

这个世界会好吗?梁老先生彼时的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对经历过辛亥革命,经历过内战,经历过的老人来说,相比五十年代的白手起家,八十年代无疑是更好地发展、研究、思考的时机。而如今呢?绝对不能说不好。但面对着改革进入攻坚期的内部形式,和经济危机之后国家间势力重新洗牌的外部挑战,中国再一次站到了需要大智慧的人选择方向的路口。在迷惘之际被问及对前路的判断,做出肯定的回答无疑需要我更为坚定的信念。

这个世界会好吗?梁老先生的回答一直是肯定的。因为他健全的人格。无惑,源自他完善的思维体系。基于这套体系,他一直给出了正面的判断。而想建立起属于本人的体系,又何其之难。梁老先生不愿承认是学问家,自诩为思考家。前者非我能置喙,后者倒是毋庸置疑。

反思自己,也曾想着以儒法道心构建起自己的架构来,终是懒得动脑格物,比照梁老先生以弱冠之龄便基本解决了他所说唯二问题之一的“个人的问题”的经历,更觉惭愧。运用大脑来想一些事情,不能继续宅起,无疑是要不断督促自己去做的事情。无论最后对前路做出怎样的判断,只要是自己给出的,圆满无逻辑漏洞的答案,便是当被接受而为之欣然自乐的。毕竟这便脱离了从俗俯仰的窠臼。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便是一位来自美国的研究者和梁老先生的对话。最近有普文二的笑话,在我看来,这是一个二逼青年在阅读一个普通中年和一个文艺老人的讨论。不幸的是,当年对于普通青年对于消费主义的疑问被历史证明了。可惜对此梁老先生语焉不详。

在更多的时候,我虽然能够理解梁老先生的话,却始终有些雾里看纱。而艾凯的问题反倒是我比较好奇的,特别是关于近代那些著名人士的八卦。果然应了二逼青年眼中的文艺青年是2B的话。。。

特别是关于毛泽东和蒋介石的判断和对于共产党的评价。虽然不排除话说多年便以为真的情况,但其独立的人格应当不会作伪。作为党外人士对社会主义的信任,无疑值得我用以坚定我的信仰。而关于蒋介石最大的贡献是让共产党上台的话,呃,不知道果粉会作何感想。

最令我受触动的,居然是艾凯序言的内容。“这种可以融合多种相互矛盾的思想,正是典型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特质。”一语道破。不必太过关注具体遵循哪套理论,包容各方本就是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我们今日习以为常的学术分类,其实是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论及其父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为诸子百家分门别类,而发明出来的体系。”更是如此。既然本就是不是“官方的”“科学的”关于诸子百家的分类,也不应该有“官方的”“科学的”分类,那么为何还要强以门户之见分割诸派理论。取我所需,构筑自我才是最终的目标。

至于梁老先生,我敬重其儒佛修为和社会活动,不过个人不喜欢印度那种轮回的理论,因而对梁老先生关于世界,关于未来的一些判断也就敬谢不敏了。

这个世界会好吗?我现在的想法是,无论好坏,都要用力活下去,活好,活出作用。而有朝一日能本着自我的思维体系去回答关于社会,关于自我的问题,幸甚。

Ps. 近来有想研究一下阳明先生的冲动,不过之前欠下的帐太多了……

(10/1000)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