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张学良口述历史读后感1000字

张学良口述历史读后感1000字

《张学良口述历史》是一本由唐德刚著作,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5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张学良口述历史》读后感(一):《张学良口述历史》之书评

《张学良口述历史》一书是在张学良随国民党退至台湾,在软禁中度过了半个世纪,年过九十重获自由后,以“我说你写”的口述方式,由唐德刚先生执笔做写下的,从张学良的眼光中看到、亲历的历史。全书中没有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真对每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的事件进行回忆,虽然经过整理,但依然是天马行空,想到哪里说到哪里,对重要历史事件的描述,也都是“春秋笔法”,有的时候甚至不乏戏虐之谈。除非对张学良所处的历史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有充分的了解,否则这本书对于一般读者的意义有限。张学良在以口述的方式“写”下这本书的同时,也在极力为自己“三十六岁之前”做的很多事辩驳。显然是在为自己身后的名声考虑。

唐德刚先生作为一名历史学家,在自己已是年过七旬,垂垂老矣的时候,依然克服种种困难,老骥奋蹄,艰难地为后世留下了这部《张学良口述历史》,使后世能获得珍贵的第一手的历史资料,实在是对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一项重要功绩。

《张学良口述历史》读后感(二):中国人的大节无亏

中国人最是爱国的,及时作为军阀有无数个缺点,但只要在爱国这条路上大节无亏,还是会有人佩服,有人喜欢的。

论军阀

补充:

如果说这部书的主体是带着东北口音的回忆录,那最后的外编就是民国简史评论了。读来酣畅淋漓,直叫人大呼痛快。

评价历史者,尤其是近代历史,要是能抛开成见,像这样真实地去面对一个历史的经历者,去感受那段历史,不带任何政治偏向地去评价那段历史,才是历史学家的使命所在。

《张学良口述历史》读后感(三):有条件去购TW版的

值得一读的书,因为删节,只能勉强给3星。

上头替本国读者操心,不认为我们有明辨是非之能力,所以提前删了一部分。不多说这个了,怕是多说这点建议也要被撤掉。

如果想要了解张学良这个人,可以一读,需要些这段时期的历史背景。如果当历史书读,那是肯定记不住什么东西,因为访谈性质的记录都有些“支离破碎”,如果带着熟悉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去读,套上张学良的口述倒也使那些历史人物变得活灵活现,生动有趣。

90岁高龄,说个不恰当的比喻,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他叙事的口气已经平和了很多,谁知到当时那个血气方刚的男子在战场上又是什么模样,但好歹都是一个人,说出来的事,那些性格,多少还是他的。

张学良是上头那些制定规则的人,所以他什么都敢做,什么都敢讲了,但那些敢作敢为岂是我等能参考为标准的?因现在那些制定规则的人把这些玩意儿给删了。女人,两性,杀人,用人,因为他是张学良,你们岂能学?太平些,社会上那些指定的条条框框及法则就是给你们用的,所以这本书,你们只要读部分就可以了。

功过之事还是要看头顶上的那片天。。。。。。

就说这么些吧,这样题材的书不多说不多述了。

《张学良口述历史》读后感(四):关于本书印象较深的几点

1.品评张作霖和蒋中正,张有雄才,大略不如蒋,蒋有大略,雄才却不及张。

2.对自己的一个考语:平生无缺憾,唯一好女人。

3.中山先生病重时嘱咐张学良:你们介乎日、俄红白这两大帝国主义势力之间,你们很难应付,尤其是你们东北的年轻人,责任就更重。

4.品评顾维钧:他是个能干的人,但是他不卖力气。

5.我一生自诩,不怕死,不贪生,不屈服,不卖国。

6.张认为郭松龄倒戈因为分配权力不如意。

7.我二十一岁就作战了,对内战恨透了。

8.日本人请我当皇帝,我跟主事的人说:你忘记了我是中国人。日本人没想到操纵我比操纵我父亲还难。

9.我跟俄国打仗,是不自量力,但是那时想施展一下,想提高东北的地位,结果全军覆灭。

10.九一八事变之后,南京政府由汪精卫出面,希望张学良佯攻日本一下以缓解政府压力,被其拒绝,其不愿意拿部下的生命换取南京政府高层的政治生命。其表示除跟父亲征战外,自己打仗都是为了中央统一,从不拿兄弟生命去打地盘。

11.1935年中央党部事件,背后主谋是胡汉民、刘芦隐,目标就是汪精卫等广东人。事件发生后,汪精卫见到陈璧君时痛苦流涕,被陈责骂要刚强一点。陈璧君当年因汪精卫要刺杀摄政王,以身相许之。

12.1935年从欧洲回来后,主张唯一领袖,主持四维学会。

13.关于西安事变,我问心无愧,我没有私心。我牺牲我自己,为什么?第一就是不要打内战了。我到南京是预备被枪毙的,我是应该被处死刑的,我是个军人,我懂得。

我跟蒋公的冲突,两句话,他是要安内攘外,我是要攘外安内。蒋公不能容忍人家挑战他的权威,我损害了他的尊严,到南京我一是请罪,一是为他挽回尊严维护他的权威。

14.我劝溥仪好好地做一个平民,把皇帝老爷那一套摆掉,将来选大总统,你有最好的机会。

15.关于九一八事变的内容几乎都删掉了,西安事变也不详细,遗憾。

《张学良口述历史》读后感(五):关于本书印象较深的几点

1.品评张作霖和蒋中正,张有雄才,大略不如蒋,蒋有大略,雄才却不及张。

2.对自己的一个考语:平生无缺憾,唯一好女人。

3.中山先生病重时嘱咐张学良:你们介乎日、俄红白这两大帝国主义势力之间,你们很难应付,尤其是你们东北的年轻人,责任就更重。

4.品评顾维钧:他是个能干的人,但是他不卖力气。

5.我一生自诩,不怕死,不贪生,不屈服,不卖国。

6.张认为郭松龄倒戈因为分配权力不如意。

7.我二十一岁就作战了,对内战恨透了。

8.日本人请我当皇帝,我跟主事的人说:你忘记了我是中国人。日本人没想到操纵我比操纵我父亲还难。

9.我跟俄国打仗,是不自量力,但是那时想施展一下,想提高东北的地位,结果全军覆灭。

10.九一八事变之后,南京政府由汪精卫出面,希望张学良佯攻日本一下以缓解政府压力,被其拒绝,其不愿意拿部下的生命换取南京政府高层的政治生命。其表示除跟父亲征战外,自己打仗都是为了中央统一,从不拿兄弟生命去打地盘。

11.1935年中央党部事件,背后主谋是胡汉民、刘芦隐,目标就是汪精卫等广东人。事件发生后,汪精卫见到陈璧君时痛苦流涕,被陈责骂要刚强一点。陈璧君当年因汪精卫要刺杀摄政王,以身相许之。

12.1935年从欧洲回来后,主张唯一领袖,主持四维学会。

13.关于西安事变,我问心无愧,我没有私心。我牺牲我自己,为什么?第一就是不要打内战了。我到南京是预备被枪毙的,我是应该被处死刑的,我是个军人,我懂得。

我跟蒋公的冲突,两句话,他是要安内攘外,我是要攘外安内。蒋公不能容忍人家挑战他的权威,我损害了他的尊严,到南京我一是请罪,一是为他挽回尊严维护他的权威。

14.我劝溥仪好好地做一个平民,把皇帝老爷那一套摆掉,将来选大总统,你有最好的机会。

15.关于九一八事变的内容几乎都删掉了,西安事变也不详细,遗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