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读后感锦集

《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读后感锦集

《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是一本由(德) 费希特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5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读后感(一):每個真正的中國人應當背下來的書

本書是費希特子(如同朱子、韓非子)最偉大的書之一。我們必須認真讀它個二十遍。這本書最重大的特徵就是:論述了教育救民族論。奠定了德國崛起和統一的根本。此書和李斯特的書一樣,起到了最核心的作用。至於其論證德語的問題,是值得人思考的:中文比德文偉大多了,因此中國的6000年高居世界首位,也是同樣的有道理的。未來崛起也是如此。

《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读后感(二):“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的矛盾?

1806年,柏林被拿破仑占领期间,费希特发表了数篇《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由此激发了德国国家主义,这是世所公认的。如果不仔细研讨文中每一个字句的意思,人们会很轻率地认定,费希特教授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国家主义者、民粹派——他公开引导公众驱逐犹太人、波兰人——在当时的“小德意志”心中即种下了大国沙文主义的种子。

但毫无疑问,费希特是世界主义的,他的思想也是世界主义的。他一再大声疾呼的是即将传遍全世界的普遍信念,是一种带有特定色彩的普世价值观。纳粹上台以后,只是刻意曲解了这一信念,放大了它的“民族主义”那一面。

要思考《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这里边为什么着重于民族主义式的探讨,其色彩尤甚于费希特原本更痴迷的世界主义,这要从时代特点着眼。如果不是拿破仑的入侵战争,如果不是耶拿战役一败涂地,如果不是法军在勃兰登堡门下羞辱性的入城,都不会引起整个德意志民族的强烈反抗情绪,也就没有后来自强不息的民族解放运动的狂飙。此中意味,比之施特劳斯在克尼格雷茨战役后的心情当可见一斑。

那时的形势,正如费希特所说:但愿国家能认识到,除去未来几代人的教育外,国家没剩下什么其他的真正领域。所以,首要问题既是解决民族的真正独立。在解决这一问题之后,方才可能论及其他。

简言之,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读后感(三):费希特《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Address to the German nation,1808)》小摘要

【按语:在《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1808)》中,思想家费希特像个巫师一样,在因拿破仑入侵导致的德意志政治溃败之际,他在形而上学、语言、历史和民族精神中为德意志民族招魂。这一惊人而含混的行为甚至不惜冒险将天国引入此世、并以一种强制的外在意志塑造来取代优雅而缓慢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从而留下了深刻甚至阴郁的思想遗产。

另一方面,这些演讲也是在民族危亡之秋爱国者费希特呐喊出的动人心弦的泣血悲歌:“危难时刻正在逼迫我们,我们必须说出危难时刻要求我们说的话:我们正在为生命搏斗,…我们正在洪水中沉落下去。…你们所有的德意志人,无论在社会中处于何种地位,这些演讲都向你们提出了恳求…我的声音中掺有你们远古时代的祖先的声音,他们用自己的躯体阻挡了罗马人统治世界的洪流的涌入…你们的尚未出世的后人也会向你们提出恳求…”【194,234,236】

仍然是Fichte的“绝对自我”学说的政治呈现:精神世界而不是感性世界才是真实的。韦伯的那著名的演讲与费希特有类似的感觉,却相对有点弱爆了。

基本内容如下:拿破仑入侵,德意志联盟溃败,政治上屈服。费希特呼吁德意志人自救:严肃生活,退回到本原的精神世界,由新教育着手来为德意志的复苏做准备。在这样做的时候费希特诉诸民族语言(本原的德意志语)、形而上学(精神的世界才是真实的)和民族(纯洁的民族就是德意志的)。】

讲1 绪论

对于丧失了独立性,也就丧失了自我、时代和世界的民族,“假如现在存在着一个具有这样的性状的世界,作为创造一种新自我和一个新时代的手段,那么,对于这个可能的时代的全面解释就会提供对于具有这样的性状的世界的说明。”【9】费希特宣称自己是对德意志人演讲的,暗示德意志人应该自救:“没有任何人,没有任何神,也没有可能性世界里的任何事件,能够救助我们,而是唯独我们自己必须救助自己,如果我们能得救的话。”【12】德意志在自利阶段中丧失了自我,“解救之道就在于培养一种全新的自我。”【18】而唯一的手段在于新教育,即德意志的民族教育,“把新的教养施给一切德意志人,以致这种教养不是成为一个特殊阶层的教养,而是不折不扣地成为这个民族本身的教养。”【21】

讲2-3 概论新教育的本质

费希特的新教育或许是西方思想家第一次背弃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传统,强调意志的(外在)形塑:“以前的教育的首要错误,这种教育的软弱无能和毫无价值的明白供认,恰恰在于这么承认学子们有自由意志,这么信赖学子们有自由意志。…新的教育必定恰恰在于,它将在它承担加工改造的土地上完全消灭自由意志,给意志造成做出决断的严格必然性和优柔寡断的不可能性,从今以后,大家就可以确实指望和依靠这样的意志了。”【25】方法在于摒弃感性的自爱,“以善自身为目的的爱,来取代那种早已同我们希求的任何善都无法联系起来的自爱。”【28】费希特强调了强的纪律来禁止利己主义进入生活。

新教育的本质在于纯粹的伦理生活(pure morality)。费希特甚至贬低了理智,“Mind的发展并不是首要的,独立的目的,而仅仅是将道德教育施于学子们的制约手段。”【40】精神生命才是真实的,直接从上帝流出,“新时代里永恒境界并不是在坟墓的彼岸才开始的,而是切入了这个时代的现实生活的核心。”【42】宗教教育是新教育的最后任务。【42】“人类在尘世的真正使命在于,它应该把自己自由地塑造为它原初本来样子。…从空间方面来看,我们却认为,首先应该要求德意志人开始一个新的时期,成为其它民族的先驱和典型。”【50】

讲4-5 德意志民族与其它日耳曼民族的主要差别、及其后果

在日耳曼人中,德意志人“定居在这个本原民族原初居住的地方。”【56】有联邦制;另一个区别是语言。“语言塑造人远胜于人塑造语言。”【57】超感性的东西的指称依赖于感性的东西,“超感性在永葆活力的语言中是以感性形象表示的。”【67】“德意志人说的是一种最初的由天然力量迸发出来的时候就一直活生生的语言,其余日耳曼部落说的则是一种只在表面有活力,在根部却僵死的语言。”【68】本原民族表现为诚实、勤奋和认真。

活的语言民族那里,精神影响着生活;否则则精神与生活分道扬镳。表现在哲学、诗中。“德意志人合乎自然,外国人随意和矫揉造作,这是双方根本的不同点。”【79】“拥有活生生的语言的民族都会勤奋努力和严肃认真,对任何事情都会不辞辛劳,相反地,拥有僵死语言的民族则宁可把精神活动看做一种天才的游戏,让这种活动为它那幸运的天性所左右。”【80】

讲6 德意志人的特点在历史中的表现

费希特说德意志民族的伟大最近的一项表现在路德的宗教改革。是人民的、是严肃认真对待宗教的结果。

讲7 再论一个民族的本原性和德意志精神(originality and Germanness of a people)

这里比较有趣的是,费希特说外国人的本质是“对某个终极的,固定不变的东西的信仰,即对极限的信仰,在极限的此岸,自由的生活虽然可以展示自己,但决没有能力突破极限本身,靠自己的力量使极限成为流动的,把自己融入极限中。”【103】而德意志的,则是神圣而内在的。则是就哲学而言。

就国家艺术而言,非德意志的视管理国家为机器,最终是君主制;而德意志的则是精神的有机体。这里费希特谈到自由的本质在于本质参与的决断。“谁的生活受到本真存在的感召,变成直接来自上帝的生活,谁就是自由的,并且相信自己和别人是自由的。”【115】

这里费希特将德意志人等同于纯粹民族,“具有本原精神的人,当他们被视为一个民族的时候,他们就是一个本原民族,一个单纯的民族,即德意志人。”【117】“谁信仰精神东西,信仰这种精神东西的自由,并希望靠自由使这种精神东西永远得到发展,谁不论生在何方,说何种语言,都是我们的族类,他属于我们,并将站在我们这边;谁信仰停滞不前,信仰倒退,信仰那种轮回,或是把一种僵死的自然力量提升为统治世界的舵手,谁不管生在何方,说何种语言,都是非德意志的,是与我们格格不入的。”【118-9】

讲8 “什么是较高意义上的民族?什么是爱国主义?”

费希特说,“只有德意志人,只有这种本原的,不在任意组合中消失的人,才真正是一个民族,才有权期望做一个民族。”【120】费希特将民族放到一个神圣而流动的永恒秩序之中,“一个民族就是在社会中一起生活,不断从自身自然而然地在精神上产生出自身的人们组成的整体,这个整体服从于自己体系那的神圣东西发展的某种特殊规律。”【124】

“民族和祖国作为尘世中的永恒性的支柱和保证,作为在这个尘世能够永恒的东西,远远超过了通常意义上的国家,超过了那种单纯用清晰的概念理解的,根据这种概念的导向建立和维护的社会秩序。”【127】“这种对祖国的爱必须支配那种作为绝对最高、最终和独立的行政机构的国家本身。”【127】因此个人的天赋自由可以被限制。不过费希特承认,“一个本原民族需要自由,自由是这个民族坚持自己的本原性的保证,这个民族在自己的延续中可以毫无危险地承受程度越来越高的自由。”【128】国家也有比维护内部和平、私有财产、个人自由更高的目的。对国家的爱必须支配国家。在危急的时候,国家和民族才能作出决断,可以要求作出牺牲。“高度热爱祖国的熊熊火焰,这种爱囊括了作为永恒东西的外壳的民族,高尚的人乐于为这样的民族牺牲自己,不高尚的人也应当为这样的民族牺牲自己。公民对宪法的那种爱却不是这样;它停留于知性,绝不能做到这一点。”【129】

日耳曼人曾为了独立自主而抵抗罗马人。

费希特呼吁“这些演讲向你们提议,在把我们民族理解为一个永恒的民族和我们自己的永恒生活的保证以后,通过教育,把对祖国的真正的和万能的爱深深地,不可磨灭地建立在一切人的心中。”【138】

讲9-14 新教育如何与现实联结?以及其他

开始,费希特表明了对共和制的信仰和对君主制的厌恶。

政治失败后,德意志人必须把对祖国的爱奠定在更深的,不可动摇的基础上,这就是精神世界,而新教育就通向精神世界,“通过新教育,在大多数人中间,甚至不久就在所有的人中间,将只有精神是活着的,并驱动着人类。”【143】抛弃感性世界。具体教育学习Pestalozzi的教育方法。

在讲10中费希特的教育中也构想了某种柏拉图理想国的隔离程序。

这种教育由国家来完成,“但愿国家能活生生地认识到,除了未来几代人的教育这一领域外,国家决没有剩下什么其他的活动领域。”【173】

讲13反对了均势和普世帝国的观念的虚幻性,坚持了德意志民族的特质。

讲14向听众呼吁和恳求。

江绪林 2013年7月3日星期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