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儒尔和吉姆》的读后感大全

《儒尔和吉姆》的读后感大全

《儒尔和吉姆》是一本由[法] 亨利-皮埃尔·罗什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儒尔和吉姆》读后感(一):想必作者内心也很率真

断断续续还没读完,我确实太不用功了。

看过电影,之后才开始读小说,作者书中的描述是那么细致真实,难能可贵的是它们不是华丽辞藻堆砌起来的,却可以用最朴素的语言直白准确地表达无误。

小说中似乎男女关系比较自由,但却都是有知识充满热爱的好青年,只是听说结局很悲伤,我只是听说了,不想提早去看。

我会好好的读完的,以后再来继续讨论。

这是本好小说。

《儒尔和吉姆》读后感(二):这才是绝对的爱的本来面目

任何导演都会喜欢这部作品的,里面甚少人物的心理活动、直接的外表描述,其实连对话都很少,作者完全没有将自己代入其中,一直安守着讲故事人的本分和冷静。但毫无疑问的,这部书里的女孩子太有趣了,关键这种有趣,是特别日常的,却又是特别不寻常的,比如那个随身带着硫酸准备泼负心汉的女孩子,随身带着奶瓶的女孩子,脱光衣服认真敲木炭生火的女孩子,当然还有卡特,她的神经质全部来源于她对爱的绝对的渴求,以及担心会在爱中被遗弃而采取的一系列的平衡和报复措施,这样的人,一定是要在爱中占据绝对的主导权的,而一旦有风吹草动,情感变化,也会特别敏感与热烈地回应。我不同意说写作此书的罗什文字如何波澜不惊,要论对身处爱恋中的女性的心理与行为的矛盾、乖伪的描述,包括一个陷入在绝对的爱恋中的人物的塑造,或者更确切说是记录,因为我始终相信,书里那些可爱的女孩子、那绵亘二十年的友情,来源于罗什真实的生活片段,我目前没有看到比他更高明的书写者。而因为书中对战争这种宏大主题的放弃,这本小说又是极度忠诚于人的情感与普通个体其实是可以通过情感的绝对性来达到某种永恒的高度的,而这个高度来源于或许只有人类才有的复杂与美好…

《儒尔和吉姆》读后感(三):无题chaos

在书架上是看到两个版本的译本了, 王殿忠的和夏宇的,夏宇的有电影导演写的序,那个瞬间想那当然是这个版本胜出了。后来不知道是什么心理作祟,又往下看了一些,看了儒尔和吉姆,然后又看了吉姆要去慕尼黑。

夏宇版的总是简短硬邦邦的,句子的连贯性仿佛也不太在意,所以乍一看总感觉句号太多。而王殿忠的就刚好不一样,几乎每一句话都要比夏宇版的长,对雨啊,人啊什么的也几乎都有不多不少的四字修饰。

本来怎么看都觉得祖与占更文艺些的,从书名上就能看出,况且它还有书序,而且译者还是出过诗集的,难道就是因为写诗的所以句子就应该简短些?

书看到后面儒尔就感觉淡出了,很长的页码没有他,然后在书的3分之二处讲了三段话,一个故事和两句点评。个人是觉得这两次点评出现得有点突然,但是绝对够资格出现在微博上被人转载万千,如果哪天我要发条状态啥的显示我读过这本书,拎出来的大概也是这两句中的随便一句。

故事开始时觉得吉姆是救火的,只要儒尔一有感情搞不定了, 他就会出现解决朋友朋友,同时打劫人妻。但到后来,儒尔越是清心寡欲,我就越觉得他什么都有了。而且还有颇有点“唯不争,则万物莫能与之争”的哲学意味。他这个人本来就有点虚无,凡人的弱点就一点,喜欢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兴致high了就特别话痨,但也是那句话,言多必失,书中说好几个漂亮妹子都是这么被他赶走的。

但除此之外,他就一圣人,不嫉妒好友,自己得不到的妹子就拱手让予吉姆,直接秒杀如今俗称的众闺蜜或者基友们,因为这种生物有条表面上誓死遵守的准则——跟朋友有感情史的人绝对不碰。照书中的观点来看,在朋友面前表演感情洁癖其实是对友情的亵渎。若是你的前任这么好,若是你又这么喜欢你的朋友,你应该觉得肥水不流外人田才是。

扯回来,看这本书是因为前两天刚看了烈火情人,个人更喜欢其原名damage,有种破碎感。电影中除了最后老男人那双凉鞋外,我最喜欢的就是茱丽叶勾着老男人的脖颈说,你以为如果我不能跟你在一起了我还会跟你儿子结婚?两个女人都一样莫名地自信:我要就要你们俩,捆绑式出售,否则免谈。只不过书更绝,所有类似的价值观都摆桌面上,里面出现的游戏者都是知情者,三人之间不存在谁背叛谁,唯一的区别是女的在特定时候更需要谁。我的纠结在于,这样的世界是女性的乌托邦还是受难地。因为即使任性如卡特,最终还是只有通过一死留住爱情。

她最终选择与吉姆的一同赴死,与其说是她更爱吉姆,我觉得这也是对儒尔的仁慈,至始至终只让他享有作为父亲和朋友的爱,把最灼人与骇人的感情留给吉姆。

《儒尔和吉姆》读后感(四):浪潮的缩略图

浪潮的缩略图

文/苏七七

书名:《儒尔和吉姆》

作者:[法]亨利-皮埃尔•罗什

译者:王殿忠

出版:人民文学社2010年9月版

小说《儒尔与吉姆》的读者,大半都是特吕弗同名电影的粉丝吧,因为电影而循迹找去,看看原著是怎样的光景。这本原著也并不让人失望,它是一个74岁的老人写的半自传小说,非常地“删繁就简”,基本上全是白描,只有极微略的点染与议论。但这种写法对于这本书的题材、内容来说,也许又是最恰当的:它没有任何夸张的、虚荣的、大惊小怪的东西,只是讲这么几个人一些事,至于情绪上的,行事上的,道德上的等等参照与考量,都留给读者吧。它本身是一部很平静的小说。

故事在一战前后,地点,主要在巴黎与德国,主人公的足迹很广,去过欧洲的许多地方。他们都是资产者的子弟,爱好艺术,并以此为业,生活的重心是恋爱、游历、学习,似乎一天到晚净在玩,但在玩里头也学语言做研究并且写作。儒尔和吉姆在青年时代都尽量地放荡不羁,儒尔在谈恋爱上总是太出力而不得力,吉姆比较有天赋,能感觉与把握到男女关系间的张力点。女朋友似乎原来都是儒尔的,慢慢地又都变成吉姆的,但慢慢地,儒尔渐渐超脱了男女关系而成了一个比较沉潜的写作者,而吉姆却纠结其中难以脱身。善泳者死于溺,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说了半天,还没有说到最重要的女主角,卡特(在电影里叫凯瑟琳)。其实在小说里,她也是整整第一章结束了才出场,之前儒尔与吉姆的生活中已经有很多女孩了,露西,玛格达,奥迪尔,但这些女孩们就像是卡特的许多个影子——然后,才是她。她是“先验”的,儒尔与吉姆曾在一个希腊小岛上为一尊女神像脸上的微笑倾倒,而卡特正有着这样一张脸,这样一种微笑。小说中许多次强调她的“古典式的微笑”,天真,冷峻,自然,似有无限深意。甚至还点评过一次:“那种古典式微笑,包含有对当代的一种审判。”

为什么他们都爱卡特?首要地,当然是她的美?然后,是她的奋不顾身?她以她的身体为最重要的武器,用来爱别人,用来恨别人,用来报复别人,同时又那样轻蔑地因为一某个事情或感受(也许别人看来甚为微末)就把整个身体都投掷到危险中。其实她敏于记忆与觉察危险,并且有很好的运动天赋,大多数时候都能让自己不受伤。但终究还是有受伤的时候,并且最终像是“不食言”一样地,开车把自己和吉姆一起摔进塞纳河了。

像卡特这样的女人,必定会有人不以为然,她的确偏执,精神不甚健全,但是她有吸引力,像是一个女王蜂一样,让人们围绕在她身侧。她有她世俗的一面,但却也特别长于展示她脱俗的一面。和她一起的生活,比较不现实,有戏剧的,诗的质地。这个东西好吗?重要吗?判断可以是非常个人的。而儒尔和吉姆的判断是一致的:他们珍爱她,像对待一位女皇那样对待她。卡特是儒尔与吉姆成就出来的卡特。在这段著名的三角关系里,儒尔与吉姆像两个低伏的点一样,从不同的角度,共同把卡特支撑在一个高峰的位置。当吉姆想撤退时,卡特也无法高高在上了。她只能坠落下来。

差不多一百年前!想想《儒尔和吉姆》的时间背景,不由得让人大吃一惊,原来一百年前的文艺青年就过得这么精彩了……纠结的身体与感情关系,一场又一场漫长的对自我与感情的验证与讨论(好在都没写出来,不然是多么地小题大做,多么地繁冗),每个人都在摸索自己的方向,是不是在走向一条死胡同,似乎早已在基因密码里就已经写好。他们焦虑着挣扎着走向自己的命运,但留下了些特别美好的东西,让人感念,比如爱情特别热情坚定的那些时段,与友情的,隽永宁静的篇章。一切惊世骇俗的浪潮都过去后,被摧折被毁弃的痛苦被藏在了河流底下,而年青的孩子们重新从桥上跑过,模仿着电影中的片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