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黑暗的心 吉姆爷》的读后感大全

《黑暗的心 吉姆爷》的读后感大全

《黑暗的心 吉姆爷》是一本由[英]康拉德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47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暗的心 吉姆爷》读后感(一):读书笔记

重读。康拉德对人之本质的理解不是善恶分明的,而是混沌、不稳定、不可解的。小说从两个角度得以体现:首先是主人公的成长轨迹,传统小说主人公的成长是线性的、积累式的、里程碑式,但是在康拉德小说中是断裂、突转的、受阻的,人物的重大动机存有空白,他们面对自己是陌生的;其次叙事,马洛作为叙事者,面对受述对象,始终隔着一团雾,他无法深入库尔茨和吉姆的内心世界,只能通过被述者的自述、叙述者的观察和他人的叙述里面拼凑一个完整形象。马洛是夹在卑怯与崇高、纯真与邪恶之间暧昧的叙述空间,衬着宇宙、海洋和烛光,让各种特质产生微妙的化学反应。这或许能解释康拉德为什么变换不同的叙事技巧,将自己的主观意识从作品中层层剥离。他允许笔下的人物在心中存在着一股混沌力量,这种状态与现实世界中的芸芸众生又是何其相似。是啊,“他是我们的一员”,库尔茨、吉姆爷和拉祖莫夫,都是我们中的一员。

《黑暗的心 吉姆爷》读后感(二):黑暗的心

读书笔记213:黑暗的心

康拉德是波兰人,入了英国籍,说起来英语也不是母语,但是他在英国文学的位置却很重要。

康拉德做过水手,船长,航行过世界的大部分地方,所以他的小说也被称为丛林和海洋小说,黑暗的心篇幅并不长,但他是真正意义上现代小说的开端,创新的意识流写法,水手马洛的叙述七零八落,断断续续,但大致也能勾勒出西方侵入非洲腹地的情形,白人带去了先进的科技,掠夺回大量的资源,黑人像神一样对白人崇拜着,白人像牲口一样的利用和屠杀着他们。马洛穿过蛇一样的河流,去寻找传说中的天才代理人库尔茨先生,他利用黑人部落的迷信,带回了大量的象牙,然而等待马洛他们的是部落的突然袭击。

库尔茨死了,马洛回到英国,整个模糊不清,笼罩在梦中,但是了解那段历史,你又能清楚的知道发生了什么,殖民,掠夺,古老的精神崇拜,康拉德在不长的篇幅中加了很多料,加上非洲大陆的原始风貌,读来别有趣味。

《黑暗的心 吉姆爷》读后感(三):吉姆爷

读书笔记214:吉姆爷

据说三星以前老板一年能看300本书,我不相信,翻也要很长时间的。去年写了100多篇读书笔记,现在居然就看了200多本了,今年怎么也要超过230了。

有人评论说,康拉德是短篇的结构,最后没有把控住,写成了拖拖拉拉的长篇。康拉德对于负面的评论一直没有回应,直到16年后,才做了些许回应。同乔伊斯这些大佬不同,康拉德是水手出身,所以读者可以理直气壮说看不懂,对于乔伊斯他们只敢怀疑自己。

故事还是由水手马洛来讲述,絮絮叨叨,全部靠一个人的叙述完成几十万字的故事。詹姆斯是牧师家的孩子,出海做了水手,常年在东南亚,他幻想自己是个英雄,道德感极高,在一次海难中跟着其他船员抛弃了800个乘客,由此背上了重重的枷锁,他被法院剥夺了海员资格,在东南亚各地做事,总被人嘲笑,最终去了马来西亚丛林,帮助当地人,改了名字叫吉姆,当地土人叫他吉姆爷,最终一个失误造成土人的伤亡,这次他没有跑,付出了生命。

这个一个关于荣誉的故事,康拉德絮絮叨叨,昏昏欲睡的叙述中把大海,马来丛林影影绰绰的勾勒出来,康拉德的海洋小说也预示着英国小说从故事性过度到了意识世界的探索。

《黑暗的心 吉姆爷》读后感(四):理想与黑暗的故事

康拉德似乎偏爱黑色,他的丛林小说都十分浓墨重彩,绝大部分情节要么发生在夜晚,要么在被树木和浓雾遮住了天光的昏暗白昼。如果说这两部小说的基调都是孤独,那么,《黑暗的心》更多是关于死亡与绝望,而《吉姆爷》则关于恐惧和逃避。对于这两部小说的主人公而言,欧洲意味着家庭、爱,以及他们理想主义的少年时代,而非洲或亚洲,则意味着孤寂、迷惘和理想的破灭。当然,这种简单的总结一定是片面的。

《黑暗的心》自始至终都没谈及任何出路,故事里弥漫着密度极大的绝望,处处是无助地等死的黑人白人,“那情景真仿佛是岸上的森林都缓缓走过来,跨过河水,挡住了我们的退路。”或许是由于马洛的叙述比较抽象,我不太能体会库尔茨个性中迷人的那部分。他在死亡前夕依然野心勃勃,踌躇满志,又如何呢?在我个人的印象中,他不像马洛讲述的那么独一无二。作为一个有才干且残酷的人,他比那些肤浅的一心想要获取象牙的人高妙的地方在于,他能使非洲人臣服于他,多快好省地获取象牙。

“黑暗之心”一方面指处于黑暗大陆之心的刚果河流域,另一方面当然是指那些极力掠取象牙的欧洲人。但如果这仅仅是一部有明确是与非的作品,当然不会在文学史上赢得那样高的声誉。故事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描写了一个孤寂的大陆与一群被抛来这里的孤寂的欧洲人。在这里,阅读任何书籍——包括《驾船技术探索》都是令人惊奇的事情。然而,就连贸易站上怏怏度日的经理人,不也曾是踌躇满志,渴望成就伟业的年轻人么,他当初怎会料到自己现在会变得脑子空空,除了象牙一无所有呢?欧洲的繁荣建立在非洲荒芜的基础之上,这是令人悲哀之处。

当然,我对《黑暗的心》印象不太好,与附录里阿契贝的批判也关系极大——康拉德写的是欧洲人处于自我优越而想象出的非洲,与马洛和库尔茨的丰满形象相比,那些黑人仿佛都长着同一副面孔。

吉姆爷的故事更为悲伤。“人有时做的事情很糟糕,但比起别人来,也坏不到哪儿去。”他对他的爱人说。

吉姆出于本能跳下小船,逃避了一次可能的死亡之后,他把余下的一生都用来逃避这次逃避。他不敢面对自己的胆怯,努力追求新的人生,像是一个西绪弗斯,但他绝不快乐——西绪弗斯怀抱着希望,而他则是为了忘记无处不在的悔恨。这也令我想起德布林的《柏林,亚历山大广场》,毕博科普夫由于无心之失进了监狱,出狱后,他努力生存,却饱受欺凌,也无法摆脱曾为囚徒的阴影。

所不同的是,吉姆比毕博科普夫无辜得多。在欧洲,他有当教士的爱他的父亲,有和睦的家庭,有意气风发的过去。即便到了故事的结尾,他也没有犯过大错,不曾害死任何一人。他只是太浪漫了,太看重理想和责任,不能忍受不完美。或许,那次事故之后,吉姆活着的唯一意义就是寻找一个死去的理由。但是最后他乐于死亡吗?他已经把帕图森看作了自己的家,以为可以完全抛开过去。“人心大得能装下整个世界。要承担这副担子是够豪勇的,可是撂下这副担子的勇气又在哪儿呢?”

康拉德最出色的应该是他的语言,“把英语词汇套进斯拉夫句法之中”,使用大串大串的形容词和出尘绝俗的修辞。比如《吉姆爷》结尾那段:“也有这样的时刻,他从我眼前经过,像一个脱离了躯体的幽灵,在这尘世间的种种情感中茫然不知所措,随时准备为了他那个阴影中的世界的主张虔诚地献出自己。”他和纳博科夫同为母语是斯拉夫语却用英语写作的作家,但康拉德远没有纳博科夫那样优沃的家境和完备的学习条件。他的青年时代,仅仅是个普通的水手而已。很难想象他究竟是付出了多少努力,才练就这样的语言功底。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