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发现李庄:一张中国大书桌》读后感锦集

《发现李庄:一张中国大书桌》是一本由岱峻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4.00元,页数:4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发现李庄:一张中国大书桌》读后感(一):走进李庄,走进历史,与奇迹碰个面吧!

《发现李庄:一张中国大书桌》多年走访李庄搜集口述资料,历史感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又不乏人文温情。有些照片是作者亲自拍的有些来源网络上,更有当事人亲朋提供的资料,书中统一采用黑白色,不禁心头发酸。

印象中的傅斯年还是《觉醒年代》里二十多岁的青年,因此看见其担任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长培养了大批历史、语言、考古、人类学等学术精英是很震撼的,他为帮助学生慷慨解囊只为学生能够有书去所研究。在李庄的师生情谊让我感动,充满了人文关怀,一起奋斗一起成长。

人总是有好奇心会八卦名人的感情故事,因此在本书中我注意到傅斯年在与妻子俞大彩甜美爱情故事之前曾听取母亲的安排取了丁氏,他幼年父亲早逝,母亲含辛茹苦地把他抚养长大,他很是孝敬母亲。他考入北大后去欧洲留学见识多了,与多年分局且文化水平不同的丁氏缺少共同话题两人的婚姻走向尽头。他与俞大彩是灵魂上的碰撞,两人非常有共同话题,相互加油打气。两人结婚后把傅母接了过来,这婆媳关系是女人的事也是傅斯年要应对处理的一件事,他很爱护妻子,也很敬重母亲,让两人冰释前嫌。 前往李庄的众多青年都到了需要结婚的年龄,不尴不尬的情况在人的心头压下一块大石头。李庄的姑娘不敢与文研所的青年交往,担心他们会随时走掉不能长久地安稳下来。一个好消息是在傅斯年等人的担保下李庄姑娘与外地姑爷结成佳话,可谓是非常值得高兴庆祝的事啊。李光涛和张素萱恩爱的情形让许多人羡慕,于是大胆追求爱的人变多了。 在那个年代即使是亲近的人也会失去联系,“家书抵万金”就是这么个道理。在史语所东归时李庄板栗坳立了一块碑“留别李庄栗峰碑”,刻着全所人员名字,留给李庄人无尽的话题与长久的牵挂。当李光涛的女儿在碑上找到其父亲的名字时激动得高声喊叫,看得我也很是激动,这记录下了历史,一群人的青春奋斗史啊。 《发现李庄》里有很多厉害人物,阅读本书近距离聆听作者的声音,作者不愧是文史学者,走访查资料内容条理清晰,让人读完仍意犹未尽,继而再次翻阅一字一句细细品读。

《发现李庄:一张中国大书桌》读后感(二):他们 作学问的大先生们

《发现李庄 一张大书桌》岱峻 著

作者在这本书中给我们读者提供了,kangzhan时期学者名人的手写信,有工作上的,有生活中的。诗文字幅,邮政票据,有些具有考古价值,还有些是当时的重要票据,最多的还是学者们洽谈学术的合照、个人工作学xi照,非常有意义的珍贵年代感照片。实地走访考察,拜访曾经在李庄工作生活过了诸多位名人学者以及相关的人员,延伸了那段时间学者们的工作生活,在特殊时期忘我奉献的付出与探究文化事业的雄心壮志。整本书的内容述说与记录涉及人物众多,均围绕李庄古镇作为当时guo家kangzhan后方的文化中心之地,以傅斯年、孟真、郑天庭、胡适、陈寅恪、梁思永、梁思成、林徽因等等,为首的一批著名学者先辈,为文化教育事业兢兢业业的zuzhi建设,和他们工作生活的轨迹进行讲述。为本书增添了不少感人的真实性。

1939年5月春,傅斯年提议恢复北大文科研究所的事宜,而后的一段时间里,研究所zuzhi架构得到了组建完成,同时在秋季面向全国各大学成绩优异毕业生中遴选。当时好学者们闻讯后便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前来考试,如语言组马学良,周法高,文学组逯钦立、,哲学组任继愈,史学组汪篯,他们都是考取合格的人选。

该所不断弘扬研究生书院精神,学术外注重人格训练。在选拔的规定中,既有一定的严格要求,在各专业的考核遵从制学严谨的态度,论文、笔试、口试需要按流程应试。合格录取后获得zheng府每月奖学金发放。

这样的举措,教育的重要,得到了更多学人的重视参与、并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努力。

一个有着历史悠久和人文荟萃,文化名镇至今还有着保存完好的古镇街道小巷,及古代居民的房屋、它还是kangzhan时期,guo家高等学fu的聚集之地,像当时的中国营造学社,同济大学,zhongyang博物馆等等的旧址就是在此地。一些学者名家的著作作品,是在该地写完成的,以及学者名人们的工作生活,在这里都留下过他们的生活痕迹。该地现已成为文物保护、著名景点观光的热门去处。而如今在这本书中。我们仿佛又看到了古镇的光辉形象,学者名人当时忙碌作学术贡献的身影,犹如一幕电影的画面,映入我们读者眼帘,他们光彩照人的故事和背后的默默无闻事迹,在向后人述说着一段又一段激励人心的使命感工作学业奉献的实干精神。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李庄古镇,位于四川省宜宾市。

李庄古镇,做为kangzhan时期的文化中心,靠的就是学人们的一致的大视野,关心国家大事,教育为本为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学术研究,不惜投入毕生所学,花时间精力踏实做学问的奉献精神。

《发现李庄:一张中国大书桌》读后感(三):岱峻:自我走进李庄,就再也没走过李庄

李庄,抗战时期是文人践行理想的净土,那时它是“中国文化的折射点,民族精神的涵养地”;逝者如斯夫,近百年过去,曾经培养研究生“无一废品” 的板栗坳北大文研所,在如烟历史中,那么那么多的鲜活明媚,均归于缥缈虚无。 就仿佛,李庄从来都只是一座位于长江南岸的小小古镇。

胡适说:“真正的历史都是靠私人记载下来的。”

岱峻的《发现李庄》分三卷,卷一为《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卷三为《一本战时风雅笺》,而我刚读完的这本为卷二——《一张中国大书桌》。

卷二着笔侧重于叙述李庄的那些人和事,力求还原真实。看似微小的一件事情,岱峻也要实地调查、多方引证,在这一过程中许多私人书信也得以再现,大量的口述历史资料也被呈现于读者眼前。 而书里那些珍贵的照片,也让人嗅得到岁月沧桑。

李庄的那些人,那些事,在岱峻笔下完整又具体,鲜活又真实。

1943年11月4日,林徽因给友人陈岱孙的信中写道:“近一年来李庄风气崇尚打架,所闻所见莫不是打架;同事与同事,朋友与朋友,职员与上司,教授与校长,机构之间,家庭之间。” 在那样的岁月里,人人自危,人人惶惶,李庄的文人们也不怕有辱斯文,倒是有点可爱。

阅读岱峻整理的私人书信,会发现他们谈起钱来坦坦荡荡,所说皆有因,工资、物价与花销明明白白记录,他们既是阳春白雪,他们也是下里巴人。真实得可敬。

历史和人性,从来都是多维又丰富的,岂能一言论善恶?

傅斯年、陈寅恪、董作宾、李济、梁思永、林徽因、游涛、曾昭燏、尹焕章......这些光彩熠熠的人文栋梁,除却他们辉煌的学术成就,他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义,他们的家庭生活、所争所求,原来同世间千千万万人是一样的。

岱峻把这些人的学术追求和俗世生活用文献和史料勾画出来,毫无违和,很是绝妙。而所切入的李庄学术思想,涉及到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社会学、法学、语言学...... 为了全景体现这些学术思想和那些私人的诗文、日记及书信,岱峻用了二十年。

岱峻说,自我走进李庄,就再也没走出过李庄。

李庄,是中国现代学术史的蕴含之地,是那个时代依然追求人类幸福的清醒头脑。

希望重回视野的不仅仅是李庄,还有那“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精神。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