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傅斯年的读后感大全

傅斯年的读后感大全

《傅斯年》是一本由王汎森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72.00,页数:38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傅斯年》读后感(一):一些现实意义

出身自由主义的五四领袖,一度立志纯学术、不问政治,被巨大的民族危机裹挟,最后也一定程度向文华保守主义妥协了(从反孟子,到在台大校长任上把孟子列为必读书目)

。。。

如果把苏联解体,到国际金融危机,看成是新自由主义在中国和全世界鼎盛的20年,这正好是80后受教育的年代(比如我89年上小学,08年硕士毕业)。再早半代或晚半代,都有部份禁锢。都说80后最苦逼,除了经济上没像70后一样职业生涯黄金期正赶上中国发展黄金期,刚进入黄金期、人口红利就见顶、发展范式就变了,还包括在思想上,也面临新自由主义内核和社会环境右转的拧巴。。

《傅斯年》读后感(二):读书笔记

对傅斯年有印象是在高中的时候,伟人的某句名言,是对胡适和傅斯年的点名批评。仅此一句,就可以让他们沦为笑料,让国内无数人瞧不起他们,而在嘲笑他们的人之中,有多少人读过他们的著作,了解他们的思想呢? 作者的叙述很冷静,但还是有情感倾向,描述了一个五四青年“失败”的一生,令人唏嘘。史料基础强,作品就会失色些,最后的一百页附录论文简直废话,全丢掉吧。

《傅斯年》读后感(三):盛世的书籍,乱世的黄金

老实说,最近几年学术书整个儿走向都偏贵,一些古本老本基本都转入二手市场,以“封神”后的价格售卖,而翻新重出的基本都是精装,内容几乎没有增减,价格却增了数倍乃至十倍,每每看到硬纸板右下角印着的天价,我便不由得心疑:这一块纸板大略五块足以,莫非单那一堆写满了肉麻感谢的新版后记便值几十大洋?

然而(注意这个词),即便某些不法出版社盲目哄抬物价,我还是咬牙切齿的照单全收。“买了吧,总能用得上”,这句话成为了自己坚持不懈剁手的最大动力。而且(注意这个词),精神的财富是无价的啊!

还未旧书能看尽,匆匆新书又开封。今晚开了《傅斯年》,这大概是我最不了解的一位五四同仁了吧。第一次听这个名字来自于栗老师,在《天地玄黄》里感悟到了他们的师友风义,四月在文研院听五四讲座的时候,王提出的“社会”概念在我心里留下了痕迹。今晚简单翻了几页,果然,精装版的书就是不一样,才七十,真值(拼命打脸)!

内封的一句献给余教授下了一大跳;关于五四新旧立场(准确的说是新立场旧做派)的论述也十分有趣;最好玩的当然还是胡博士的催稿信了哈哈哈哈,对了,其实一直想问他是什么字体来着……

但是正经的说,这本书读起来一定不会太轻松。希望读完能留个书评。以上。

另外,前几天某人说到了我看书重“叙述风格”的特点,言语之中颇有轻视之意,在此处我也一并回复:在我看来,历史本就是一种叙述,除非能够脱离文本构建一套专属于历史“真实”谱系。

2019.8.9

《傅斯年》读后感(四):“一团矛盾”的一生

“一团矛盾”的一生。生自没落的儒学之乡,在北大被黄侃、刘师培视为最有前途的学生,却转向新文化团体(转向之大,致被疑为保守派打入新派的奸细)。从青年参与新文化运动、中年领导史语所,皆在用现代学术的方式拆解传统(反对孟子为代表的道德内省传统,用考古论证中华文明的多元起源、论证商之东部文明高于周之西部文明、打破了周礼为核心的儒家传统),但反传统又是其个人民族爱国主义的方式,试图用西方的学术方式超越其东方学。这种矛盾的必然结果,是在民族存亡之际因坚持反传统、做远离思潮的学术而被左派、新儒家诟病。不过,作者又指出了傅斯年在抗战时期对传统的矛盾取态:一方面坚持对“九一八”后的国学复兴潮的谴责。另一方面,匆匆而就《东北史纲》,反击日本为占有东北而进行的学理合法化,但因匆就出现明显的史实错误,被批评而未反击,实为民族情感压倒了学术规范。此外,批评顾颉刚、费孝通、吴景超在战时开展的人类学调查,认为其揭示少数民族不同于汉族的多样性,正中日本以“大泰主义”分化策略之下怀。

矛盾的还有政治选择:傅斯年强调自由与平等的兼顾,具有浓重的社会主义色彩(不同于胡适),但因差点殒命于张太雷的革命、警惕苏联控制等原因与ZG绝缘;而面对买办主导的国民党政权,除了在拥蒋之下做批评孔宋的诤臣,别无他路。更有意味的是,晚年又在倥偬奔波后回归孟子传统。

作者还考证了易为忽视的胡傅关系之面:胡被傅启发而离顾之疑古,被傅直谏等,改变了传统理解中胡对傅施加单向师生影响的印象。且指出胡适在北大之立足,与傅等学生领袖的维护密不可分;而胡更因有此等旧学底蕴深厚的学生,提心吊胆,加倍用功。

读罢此书,掩卷难忘傅斯年一生中各个不同阶段的绰号:青年时“黄河沿岸第一才子”,中年时“胖猫”、“傅大炮”,还有那句“上穷碧落下黄泉 动手动脚找东西”。“(我)心地十分淡泊,欢喜田园舒服,在太平之世,必可以学问见长······我本以不满于政治社会,又看不出好路线来之故,而思遁入学问。偏又不能忘此生民,于是,在门里门外跑来跑去,至于咆哮,出也出不远,进也住不久。”门里门外,性情之人色彩斑斓的一生,也是在历史转折年代被撕扯拉锯、身不由己的一生。

《傅斯年》读后感(五):“一团矛盾”与一意孤行

其实,这本书算不上一本全面的傅斯年传记,里面既没有完整的生平介绍,也缺失了一些重要作品(比如《诗经讲义稿》和《史学方法导论》),仅仅凭借这本书,连一份完整的傅斯年简历都写不出来,若不是书后附录的傅斯年全集的目录,读者也不能对傅斯年的学术成就有完整的评价。

但这丝毫不妨碍这本书成为目前为止最深刻的理解傅斯年的著作,正如王汎森所言,想要全面了解傅斯年学术贡献的人,自会去读他的全集。王汎森的旨趣并不在写一本全面的傅斯年学术评传,而是透过对傅斯年这个中国现代史学史上这样一个重要人物的深刻剖析,反映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学术思想领域的变迁,也正好与之前所著《章太炎的思想》、《古史辨运动的兴起》相连接,完整地展现出了中国古代史的“打破”与“重建”。把傅斯年放在中国古代史重建及中国现代史学规范建立这两个大的框架之中,才能看出傅斯年超出他具体学术观点的历史贡献。

傅斯年的“一团矛盾”是包含在多个层面的,既包括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也包括学术与政治,科学追求与现实关怀。从学术思想上,那个时代最优秀的知识分子几乎都经历了从熏陶于传统文化,拜服于西方文化并主张全盘西化,再到融通中西重新发现传统文化价值这几个阶段。经历多一点的还会经历此后的思想改造历程。傅斯年从一个坚定的疑古分子到用多元论重建古史,从一个传统内省式道德的厌恶者到推荐大学生阅读孟子,都反映出了这种矛盾。在现实关怀方面,尽管傅斯年坚持“二十年不谈政治”,科学化的历史研究,但还是迫于形势写了一部并不好的《东北史纲》来回应现实危机,史语所的历史研究不能服务于现实政治最终曲高和寡把舆论的阵地让给了学问并不高明但善于迎合煽动群众心理的左派历史学家也为很多人所诟病,他自己晚年也未尝没有遗憾。正如李泽厚所言,救亡与启蒙的矛盾了解那个时代的重要切入点,傅斯年也不例外。

一意孤行的个性最能反映出傅斯年的独特个性,将他与同时代的其他学者区分开来,他的固执与专横(很多时候可以这么形容他)正是他作为学术领袖最重要的品质。在他领导的学术团体之下,陈寅恪、李济这些大师的学术贡献都在他之上,而傅斯年天生具有的领导特质让这些大师对他敬佩有加,从而使史语所真正发挥出了集群优势。可以说正是傅斯年奠定了史语所的历史地位,论学术领导力,目前中国还没有达到傅斯年水准的。

此外,写作本书时的王汎森还没有沾染上喜欢大量引用理论术语的习惯,史料的运用和论述都不蔓不枝,没有后来一些书中凸显出的花拳绣腿的学究气。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