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1000字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1000字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是一本由鲍鹏山著作,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4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一):我们的至圣先师

作为教师,首先要了解自己的祖师爷——大成至圣先师孔丘。他的教学相长,他的因材施教,他的有教无类,他的循循善诱,两千多年过去了,仍被教育界人士津津乐道。八年前没有读过论语,于丹、傅佩荣、鲍鹏山等都没有出道,懵懵懂懂就去了曲阜,留下的只是碎片。今天又听了新起之秀德老乡鲍教授的讲解,全面了解一个真实的孔子。尤其是鲍老师展现出来的感悟,让我如吃橄榄,受益匪浅。有时间一定再读一遍。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二):小刀荐书丨 鲍鹏山《孔子是怎样炼成的》

{#小刀接引词} 每天早到半小时,晨读30分,很快就读完了。书是讲堂体,很好读,很流畅,很鲍鹏山,书名也很俗,但不妨碍这是一本好书。众所周知,孔子不好讲,经典不好读。和钱穆、李零这些人不同,鲍鹏山从生命史角度,给出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孔子,也尽量为论语中的每一句话找到它的历史坐标,还原它的历史语境。在他的笔下,孔子师徒就像一群朝圣的圣徒,栖栖遑遑如丧家狗,却一生无改其上达的志意。鲍鹏山的孔子,充满了现代精神,这也许已经不是历代经学注疏传统所能藩篱,但却言之成理,言之有据,言之有情。我承认,当读到夫子晚年伤颜回子路先死,沉痛哀绝,痛呼“天丧予”时,我已热泪盈眶。一曲《出埃及记》,送给这帮圣徒!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三):怎样练成孔子的

鲍鹏山过度美化孔子了!强调了孔子的人性,但是也拔高了他的神性。与其说“孔子是怎样炼成的”,不如说是历代帝王、知识分子是“怎样练成孔子”这位圣人的。孔子塑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和精神,这个评价是公正的。但是说“孔子也有缺点,但绝对是缺点最少的”就未免言之过甚。依旧记录了一些印象颇深的段落,

1. 孔子“志于学”的意义 “孔子志于学,就是进行学术研究,进行道义探讨,从此以后学术就有了独立的价值和地位不再是体制的附庸,道统开始独立于政统并高于政统。 同时,一个人可以不从事任何具体的职业专门从事学术研究,这说明知识分子独立了。 第三点,知识分子不再是专家、专业技术人员,担当天下、担当道义才是知识分子的使命。”

2.“四十不惑”的含义 “孔子比我们高明不是因为他知识比我们多,而是因为他判断力比我们高。所谓的四十不惑,不惑有两个意思,第一,对自己的人生不再疑惑,对自己的人生方向也不会再动摇了。第二点,就是对这个世界上的林林总总, 光怪陆离都能做出价值判断。”

3.子不语 “子不语怪力乱神”;“性与天道不可闻”;“未知生焉知死”。 “每件事情除了做事实判断之外,我们还要做价值判断,就是会带来怎样的道德后果。这是非常重要的。“子不语”,正是因为意识到了其言论所带来的后果 ,这就叫良知。”

4.知天命 第一点,我们必须认知天命。第二点,我们必须敬畏天命。第三点,我们必须履行天命。 知其不可而为之,我们可以说 这就是孔子一生的一个最好的评价。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 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人生的最高的境界是什么呢?是自由的境界,同时又是道德的境界,是自由与道德融为一体的境界。从心所欲,自由;不逾矩,道德。两者完全融为一体。 孔子经过一生的努力给我们留下一个启示,人生的最高境界不是执着的一成不变的境界,而是自由和道德融合的境界。

鲍鹏山在选素材的时隐去了不少孔子的争议资料,避而不谈。譬如说争议性非常大的言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在全书中是没有提到的。而且在贬低孔子的对手时候,也是毫不留情的。政治上,如阳虎,所谓“为富不仁,为仁不富”者,流亡赵国时,孔子诅咒说“赵氏其世有乱乎!”。然而,阳虎侍赵,赵室却是愈发兴旺。学术上,如邓析,著名的“赎尸诡辩、两可之说”者,其实是法学的重要启蒙者,却成为了一文不值的讼棍,歪曲其死亡的真相。对于孔子的政绩,誉过其实。孔子以“堕三都”来抑私家,强公室,很明显的政治智慧和手腕不足,却被描绘成了末路英雄的形象。以上种种,可以说都是鲍鹏山不够客观的表现。

但无论如何,孔子仍然是伟大的。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四):了解孔子较好的入门读物

首先,感谢文莉的强制性要求~没有她,我也没法吸收进这样的知识。

草草通读一遍最大的感受就是,贯穿于全书的偏口语化写作风格的确是很符合演讲的。类似于「一个人有什么优点,看你跟谁比」「人一定要有点笨劲,才会有所成就」的主体范围广泛、谓宾表述模糊的鸡汤式短句在书中不胜枚举。私以为这般雅俗共赏的「箴言」在口头传述中确能起到引起共鸣、为听众创造饱满获得感的作用,但是转化成白纸黑字的书面文学就有必要删繁就简或是修改表达了。

以及,全书的论述顺序同样服务于演讲。往往在讲到一个知识点时,便顺着这个知识点不断向外延伸扩展。也许是我记性不好的缘故,在吸收进大片额外的知识后再折回正文时,早已忘记前文的内容,只得再翻书巩固一番。

还有一个问题,便是书中在引用古籍内容时,常常只放出对应的现代文翻译,以至于捕捉到一些好句想要摘录时也只能拿出手机、再把翻译搬进搜索框。这似乎也是本书对于演讲稿转换为书面文学工作未到位的后果之一。

说完这么多问题,来讲点本书给我带来的积极影响吧,否则显得我对它的态度是否定的。

书中提出了许多让我耳目一新的观点,诸如「好学,则一切缺点可望改掉,一切不足可望弥补。孔子之所以由凡人成为圣人,无他,好学而已」「一个人的境界,不取决于他知识的宽度,而是取决于他精神的高度和深度」等等。受益匪浅。(重新浏览本文后发现,我在此举出的第二句话似乎是符合我前文对于「鸡汤式短句」的描述的,看来我并不反对这样的形式,而是形式外衣下的具体内容。不过即使有这样的矛盾,也先保留着吧~)

以及,也消解了我以往对于孔子为何能取得「圣人」之高的地位的疑问。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志于学」的大学者,合理化了以追求学问作为终身事业的终极理想,「人类的人口结构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出现了专门关注形而上问题,关注彼岸,承担价值的人」「人类出现了质的飞跃——精神问题和道德问题开始成为人类的首要问题,有了专门的精神家园打理者和看护者」。「圣人」的名号,毫不为过。

总之,这确实是一本面向大众的普适读物,能够很好地加深对于孔子、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值得一读!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五):指出鲍先生书里的几个小错误

鲍鹏山先生讲孔子,讲得很不错,可以打90分。10分扣在哪里,后面说分晓。

下面三个问题(11月13日)已经当面交给鲍鹏山先生。供各位朋友批评讨论。

孔子是一代宗师,他的思想奠定了我们中国人基本的道德和行为观念,值得我们敬仰。在今天社会转型、失衡的背景下,孔子“有教无类”的平等观念等更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不过在读有关孔子的书时,经常会看到一些不合常识的演绎,属于夸人结果变成了夸张,夸错了。尊敬孔子,是否一定要神化孔子?特就您“百家讲坛”书《孔子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几个问题向您请教。

1. 左行右行?第四章•五十知天命

其中谈到《孔子家语•相鲁》,说孔子治中都,“一年后,中都的男子在道路右边行走,女子在道路左边行走”,而且路不拾遗。是否路不拾遗暂且不说。且说这“男女有别的”行走方式,似乎是出于浪漫而不且实际的想象。

今天的右行或左行是汽车出现之后的规定,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古代真的出现过男右女左吗?左右是相对自己而言的,不是相对于道路的客观标准。不同走向的男女还是会面对面撞到一起,而且对面来的都是异性,这不是“相亲的幸福路”嘛?呵呵。

再说了,对于文盲来说,辨别左右也不特别容易的事情。白崇禧在广西练兵,只好让兵一只脚穿草鞋一只脚穿布鞋,经过一个月才能辨别左右。

古代大治,只是古人美好的想象而已。《孔子家语》这里想必是后人美化孔子,结果没有想好逻辑关系,美化错了吧?

2. 多知,有点乱解?第三章•四十而不惑

您说道:“孔子既然成了圣人,也就承担起了释疑解难的社会责任……尽量使问者满意”。孔子回答了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鲍老师您也作为事实采纳了,而且强调“记下来的,当然是孔子回答出来的,回答不出来的,也就不会记了”。史书不会撒谎吗?人类多么善于编故事啊,三皇五帝、神仙妖怪;就算是事实,记忆也会出问题,改造加工甚至伪造。对于“圣人”给他抬轿子编奇迹就太正常了。儒家“古文经学”就被证明是伪造的。这真像贾宝玉说的“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我记得鲁迅先生就批评《三国演义》写诸葛亮“状智近妖”,本来要写聪明人结果成了妖人。妖魔鬼怪在古代史书里那真是史不绝书。

您在本章举的例子,肃慎楛木箭头估计有些影子,但其他两个例子都不靠谱。季桓子从井里挖出羊,使者企图骗孔子是狗,孔子却知道井里挖出来的不应该是狗应该是羊。这羊是活的死的暂且不论,“子知道是羊”,这明显是阴阳五行这类伪科学的玩意儿。在这里孔子就跟诸葛亮一样变成“妖人”了,窃以为是崇拜过头了。

吴国从越国会稽城墙里发现有能装满一车的一节骨头,孔子说这是大禹所杀的防风氏。“巨人”只不过是古人的想象,实际上根本不存在。我觉得这其实是恐龙之类古动物的遗骸,古人可能发现之后当作神迹来崇拜它。大禹本身就未必是确有其人,拿这个例子来说明孔子多知,我看孔子自己未必敢这么说。

孔子“入太庙,每事问”,想必他知道很多事情,但孔子又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所以我猜至少这两件事,也是后人瞎编的。

3. 孔子出生是否需要美化?第一章•圣诞传奇

您在这一章里说,我们看待孔子,要有“恭敬心和平常心”。孔子是圣人,伟人,也是凡人,是一个人不是神。但您随后讲到孔子出生的时候,强行把这件事讲成“美谈”而不是平常事。

您说66岁的叔梁纥“获得了一个少女的芳心”,把《史记》里“野合”解释为受命而为,是合乎政府规定礼法的行为“郊媒”。这就太矫情了点。

且不说66岁的叔梁纥和15岁的颜徵在是否你情我愿,还是父母之命不得不从。孔子的哥哥是个瘸子还是妾生的,66的老爹想再要高健康的孩子符合人之常情。当时又不禁止多妻妾。您还强调孔子老爹此前可能已经休了前面的老婆或者老婆已死,要认定孔子是正室所出。没有证据不必作此结论。古代侧室所出女孩受歧视,但男子并不受限制。比如袁绍是侍妾所生,并不影响他的发展。为什么非要给孔子争这个名分呢?

至于“郊媒”,一边强调“郊媒”是为了农业丰收国泰民安的严肃政治命令,一方便说政府不包办看感觉和缘分,前头却说二人是“受命结合”。这里太纠结了。古代的“郊媒”是基于民间崇拜春天,是生殖崇拜的体现,应该跟政府无关。而且古代的性观念还比较自由。宋以后的儒家才会对性生活持如此纠结的态度,性观念之畸形,甚至影响到了我们的校长和班主任,让很多人在大好青春里没有及时谈恋爱。

孔子之生,礼法并非如此严格;今天,礼法已成过往。对待孔子,还是要报一颗平常心。即便是“野合”或者民间所传“私生子”又如何?孔子如何出身并不影响他的伟大。

又记,2013年11月13日听了鲍先生的讲座,听了一会儿就明白了他为什么如此著述。于丹讲的是阉割之后的孔子,于丹聪明,不过是小聪明(爱科幻朋友们,这就是叶文洁呀)。鲍鹏山讲得比较传统,属于孔子的铁粉,他讲出了孔子不媚俗有独立人格的一面。不过,鲍先生的短处也在于他是铁粉,不自觉地替孔子演绎了现代思想(赞扬者或谓之贯通),其实是硬拔高了。

所以我觉的这已经可以解释这上面三个问题了。 鲍先生力图维护孔子,把历史遗憾说成没有遵循孔子的教导,我觉得这已经一只脚踩进古代坑了,成了“天不降孔子,万古如长夜”的现代版。这并不利于儒学在今天的发展。

孔子虽然出身贵族,但家道中落,“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因此他志向远大,但着眼点非常贴近普通人,在许多问题上有非常“现代”的想法。比如“有教无类”,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又能“因材施教”,不愧是第一名师;他还能注重保护个人利益,不把虚伪的道德高标凌驾于个人利益至上(子贡赎人与子路受牛),这一点后世儒家应该检讨;“三人行,必有我师”,注重汲取其他人的优点,不搞“鄙视链”,后来韩愈发挥为《师说》;孔子还注重取信于民,认为民众认可要比暴力维持和经济收买更重要(子路问政·民无信不立),这一点可为今日从政者借鉴。

孔子是个牛人,只是思想过于高远,从政方针不仅要造福百姓,也要批评执政者,因此不为执政者所喜。后世儒家为了与皇权体制相对接,实际上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某种程度的变通(如果不说歪曲的话)。儒家的理想是“一编书为帝王师”,但实际操作上,从来没有找到抑制君权的有效方法,以至于在君权相权之争里,外廷屡屡落败,到了明朝连丞相的设置都被取消了。

我们的历史已经给了儒家两千年的时间,儒家在个人修身上做得不错,但公共事务上交出的答案并不好。比如君臣关系,孔子还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你不听我走。到了明朝连隐逸的自由都没有了。儒家入世精神变成了“君王虐我千百遍,我待君王如初恋”,这才叫惨不忍睹啊。

思想上的一家独大,未必是思想者之福。多种观点的自由碰撞,才有利于各家思想的发展。所以1840年以来,先贤喊出来要引入德先生赛先生,即引入新的思想资源,才能破除了我们这个封闭的老大帝国在思想界的千年难题——不在于谁最好,而在于思想界必须保持多样性。

我目前觉得,讲孔子讲得最好的是李零先生。他致力于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不站队。我曾经当面请教李零先生,在研究古代文化时,很多人爱站队,把道家,周易八卦,佛经,儒家,(西方也一样,比如圣经学者,或玛雅学者,占星学者等等)奉为至典,简直比古人还忠心古人,您怎么看待站队的问题,您站哪个队?他的回答是,他读书时正值六七十年代,正是站队风盛行的时候(父子亲人都得划清界限,各路思想被批判得体无完肤,人间惨剧),他不想站队所以去学了古文字学;在现实里不站队,干什么跑去古代站队呢。李零先生从研究古代典籍的真实面目出发,去理解古人的行为和思路,还原古人,但不盲从古人。

大言不惭地说,李零先生跟我的想法类似,我们应该去了解人类文化,了解古人是怎么思考问题的。但必须记得,我们是现代人。古代哲人再高明,也不如现在一本普通科普书谈的科学知识多,他们也难以超出当时的地域和时代界限。所谓古代哲学思想今天看来还有效,是因为人性不变(实际上随着生物学进展,我们对于人性也越来越理解了)。亚里士多德说,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I love Plato, I love truth more)。这种学术精神是中国古代学人难以理解的。一个朋友回应说,“后学根本不敢妄自评论”,不能批评前人,那收获的就只能是退步了,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了。窃以为从孔子时代(轴心时代)东西方学术界所确立的不同的学术传统(治学精神),也是造成中西学术差异,甚至社会发展到后来形成巨大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世界上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我们社会面临的问题需要很多思想资源和方法来推动解决。传统文化复兴只是其中一方面,是社会在自我觉醒自我拯救的一种行动(面对新的社会问题,寻求多样的思想资源),但古人不是救世主。理解古人,知道古人思想中的优点,了解其成功的原因,同样也需要知道古人思想中的历史缺陷,了解其失败的原因。盲目称赞“优秀传统”,忽视1840以来的历史悲剧,是不可取的。

做个现代人,了解学术批评的传统,才能比较全面地评估带有很多神圣色彩的东西,把他们还原到这个平凡的世界上来。了解中西古今,博采众长,才能成就今天的我们和民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