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孔子》的读后感大全

《孔子》的读后感大全

《孔子》是一本由[日]井上靖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孔子》读后感(一):夫子嘉言

对于孔子及其弟子的逸事了解甚少,此书也算是弥补了这方面知识的匮乏。作者以孔学研讨会的形式将孔子及其弟子的事迹铺陈开来,特别是其中的夫子嘉言,从中体会夫子清爽的为人,以及朗朗博大的思想,如吹过远海的和风,沁人心胸。

看到夫子在几次经历人生绝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博大丰厚的为人和修养,不由的感叹并心生倾仰之情,也从中汲取了许多精神力量——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孔子》读后感(二):一个日本人对孔子的好感,也很令人感动的

论语为基础,可得史实为材料。虽然是小说,却也没有胡乱敷衍,写得很节制。

节制,我说的是关于史实的部分,不是语言。语言是典型的日本文学的啰嗦。日本作家好这口。

无论如何,能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自己对孔子的喜爱。虽然读这本书并不能让人对孔子生出多少格外的喜爱。反倒是需要本来对孔子就很喜爱的人才有耐心和勇气坚持读完。

《孔子》读后感(三):近年来描写孔夫子的最好的一本小说

非常好看的一本小说。看似破碎的回忆与对话,却完整的阐述了孔夫子的核心思想之奥义。此前对于孔子生平描述的作品,多集中于介绍其家世背景,唯有井上先生别出心裁,从孔门弟子“蔫姜”的回忆中,完整的还原了那个乱世中的人们的生存环境与所面临的艰难困苦,唯有把历史人物放入历史背景中,才能彰显出沧海横流中的英雄本色。

一直着迷于孔夫子的著作与故事,他是万世师表,也是老师中的老师。常常好奇他是如何令出身于不同家庭、具有不同性格的弟子们所忠心不渝地追随的?这本书很大程度上解释了答案。孔夫子的真诚、冷静、慈爱、赤子之心,让弟子们受到了无形中的精神感召。就如同风穿过树林,海浪拍打沙滩,弟子们跟随着孔夫子,缓缓前行,无忧无惧,一切都沉静而美好。

其实,“蔫姜”又何尝不是孔子的优秀弟子?他带着众人坐在屋子里听雷声望闪电,一如他看到孔夫子和弟子们面对同样的天气十分镇定自若的那个夜晚。传承的形式有很多种,其中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风骨与精神。

夫子和颜回、子路、子贡的形象变得栩栩如生,仿佛能想象出他们的音容笑貌。井上先生的大胆设想,原来夫子不是为了自己一展宏图,而是希望把三个杰出弟子推荐给楚王。因昭王去世,“三星汇聚”的局面最终未能达成,但仅仅想象一下就觉得合情合理。

云聚云散,世事沧海桑田。天降夫子于中国,幸甚。

这本书值得一读再读。

《孔子》读后感(四):独特视角中的《孔子》

数年前读过井上靖的《敦煌》,跟着书生赵行德的足迹, 前往刀兵四起、黄沙漫天的敦煌。看到的不仅是经卷的命运,更是文脉的传承。其中,悲凉有之,愤怒有之,孤独有之,遗憾有之,庆幸有之,释怀有之……

因《敦煌》而寻来了这本《孔子》,翻开竟也出乎意料,作者虚构了一位当年随从孔子周游列国的仆役,名叫蔫姜,蔫姜是蔡国的遗民。公元前四五百元,蔡国被楚、吴两大国侵略瓜分。蔫姜在葵丘时,被周游到此的孔子车队雇为杂役,此后一路跟随孔子去往宋国、陈国,在陈国滞留三年,又前往楚地负函,后返回卫国、鲁国,一直伴侍孔子左右,直至孔子去世,守丧三年后,移居鲁国山野,做了一名隐士。本书写的是步入暮年的蔫姜在隐居之所,召集研读孔学的学子,讲述当年经历与感怀,重走当年的周游之路。

本书不似《敦煌》情节跌宕起伏,情感波动辗转,更像一位老者以平淡的语气讲述着跟随老师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过往经历。有思考,有回味,有怀念,有感恩。

我常想,如果你认真回答一个人的问题,并在乎其感受的话,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不是故作高深的吊人胃口。毕竟每个人的认识水平和思考方式不同,没办法真正的感同身受和感悟理解,尤其是学术问题,说话留三分,剩下全靠猜吗?!即便是开放式教学,也要把主要观点,主要论据能说清楚的都表达清楚,然后再引发思考和讨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读后感(五):《孔子》让孔夫子的后人肃然起敬

井上靖老先生写完这本书的时候,他82岁。当他辞世时,是84岁。而《孔子》也成为他最后的一部作品。 于是,阅读这本书的心情也与之前阅读《敦煌》《楼兰》《天平之甍》不同,更多带着的是敬仰与谦卑。 打开书前,就很好奇一位已经将走到人生尽头的耄耋之年的老者,写一位曾也思考了整个人生的先哲的故事,横亘了几千年的两个人对于世界与人生的哲思又会在书中擦出什么火花呢? 在这本书中,作者塑造了主人公蔫姜,让他以第一人称叙说孔子以其弟子一生的故事。主人公蔫姜以旁观者的身份亲历了孔子与其弟子的人生中的一段时期。他把这期间的所见所闻,和在孔子门师徒身后对他们的追思和感悟叙述出来,其实也不正是作者对孔子品德和嘉言的独到解析以及作者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对孔子哲思的参悟吗? 什么是“知”,什么是“仁”,什么是“天”,什么又是“天命”呢?孔子留下了相关的嘉言与逸事长古流传,井上靖老先生也借蔫姜之口道出了自己的感悟。 读完以后,人生不尽相同的读者们,或许都会对以上问题有不同认知与体会。但无论如何,这本书的严肃与积极,也将成为我们思想的垫基石;让我们看得更远,能为思想寻找到更好的方向。 其实,作为一个孔夫子的后人,读完了这本书后也是敬佩满满,好像上了一堂哲学课,也上了一堂中华历史文化课。回过头再去看《论语》,发现真的比以前理解得更深,更懂得了! “五十而知天命”,对于还年轻的我们,离五十岁还长,但也是一瞬……关于“天命之于我,到底是什么”,我想引用书中的一段话,那应该也会是最好的解答吧! “……那就是只需让天高高在上地垂鉴即可。世人只要能把自己认为正当的事视作自己的事功就行了。正因为开口闭口天命云云,事情才会变得复杂艰难。一个人只需心怀柔顺,能把认为正当的事视作自己的事功即可。”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