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足球经济学读后感1000字

足球经济学读后感1000字

《足球经济学》是一本由西蒙•库珀(Simon Kuper) / 史蒂芬•西曼斯基(St著作,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5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足球经济学》读后感(一):足球版图

一国足球成就同(该国)人口、人均收入以及足球经验这组因素的关联程度

书中提及一个1/5上海国土的小国,而小国有近千支球队!

5倍于人家的上海有多少支球队???

此国最流行的运动,作为国民第一运动,足球受到政府和学校关注。

《足球经济学》读后感(二):《足球经济学》读后感

这本书有两位作者,一位是著名的足球记者西蒙·库珀,一位是一流的体育经济学家史蒂芬·西曼斯基。我自己看世界杯比赛时,作为一个以娱乐为目的看比赛的观众,个人很喜欢看巴西队的“桑巴舞”,或者说“快乐足球”,因为这种欢快的脚法真的很具有怎么说,观赏性。不过站在足球的发展角度:足球看的是科学方法和严格训练。 经济学家们建立了个模型,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发现除了主场优势之外,还有三个决定足球水平硬件因素: 1.人口得足够多。足球人口决定了选材面。 2.人均 GDP 得高。踢球能挣钱,孩子们才愿意踢职业。足球。 3.国际比赛经验得丰富。国际比赛经验代表交流和竞争水平。 简单总结就是要:人多、钱多、平台多。 不过以《足球经济学》这本书的角度,国足现在的未来是乐观的。因为上面三个条件已经我们已经占两个了,只要日加练习终能取得光明的前途。

《足球经济学》读后感(三):归属感和荣誉感的重要性

一,足球是一项有规律可行的运动

足球比赛的结果,是可以预测的。

英格兰总是输:①英格兰队人才结构出了问题。最早从工业城市兴起,出生于产业工人,穷人的运动,爱吃垃圾食品,酗酒,抵制系统战术研究。而中产阶级喜欢板球,橄榄球。踢足球和教育水平有关系,不能蔑视理性的结果。分配体能,调节节奏的能力很差。②英格兰队的成绩和基本实力基本相符。自视过高。一个国家的足球水平的长期实力,是由人口,人均收入,地理位置来决定的。而不是球员的技术能力。国际比赛经验,国家人均收入水平,国家人口规模,是预测比赛结果的重要因素。③地理位置也是影响的重要因素。西欧,全世界最富裕的地区,有生长足球的土壤,有供养的经济基础,和全世界最为密集的交通网络。有密集而富有的社会网络。海峡的隔离,让英国成为游离于社会网络的孤岛,经济地位上也落后于大陆对手。

二,足球是一桩糟糕的生意

①足球俱乐部商业规模很小,是一桩小生意。进了球员腰包。

②运动员出身,当管理员,经营糟糕,凭借经验,没有严谨的逻辑。不去科学评估持续表现。视金钱如草芥。管理水平低下。

③职业足球商业模式,套票贵,球衣贵,低频消费,没有源源不断的收入,大多看电视转播。只有很强的地区属性,只有球迷,没有用户,没有办法把流量转为收入。球迷只想看到赢球,而不在乎俱乐部是否赚钱。

三,足球是一个超越商业的特殊存在,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不怎么赚钱,经营低能,却会一直存在的原因,总能过得下去。队员竟然选择主动降薪。强的俱乐部会主动贴补弱的。因为需要对手。不会受到致命打击,保留品牌,原地复活。足球的本地属性,有忠诚的用户,可以容忍一个比过去差的产品,会有人愿意投资,注意力本身就是经济。想获得知名度或者政治资本,是最为稳定的营生之一。

影响力:提供了归属感。是和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紧密相关的。移民来到一个新城市,需要对新家园的归属感,是宣泄情绪的载体。

足球场可以一个城市容纳很多人的地方。单纯,执着,忠诚的热爱。形成坚固的纽带,支持同一球队人人平等,没有了阶级的差别。提供了归属感和荣誉感。

《足球经济学》读后感(四):翻译问题(一小部分)

P2 第四行“很差劲”原文为“lack bottle”,实为“缺乏勇气”。例句见https://languagecaster.com/football-glossary-bottle/ 到了P80,作者专辟一章讨论足球中种族问题,译者还是把这种常用说法翻译成“很差劲”...

P10 “球迷们愤怒和狂喜的比率差异只有微不足道的几个百分点”难道球迷反应如此分裂吗?原文为...t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nguish and euphoria is a few percentage points.更像“从痛苦到狂喜只要几个百分点(的概率变化)”

P12 标题“为什么英超联赛的球场上需要有太多的英国人”原文并无“需要”这词(WHY THERE ARE TOO MANY ENGLISHMEN IN THE PREMIER LEAGUE)

P21 第二段“对用户友好的大环境”这里climate说的就是气候P40 第二行 这个表是踢过英超英冠的球队,不是参加过“欧洲杯和欧冠联赛”的球队...

P43 最后一段的错误太不应该了。“修格在托特纳姆卖掉了他的赌注,新雇主们低价洗劫了格拉海姆”我要笑出内伤了...原文是Sugar sold his stake in Tottenham, whereupon the new owners sacked Graham...就是说热刺(前)老板修格卖了股份,热刺换老板了,新老板把主帅格拉海姆给炒了...

P44同一段,霍德尔不是“借给了土耳其队”,一个英国球员借给土耳其队干嘛,应该是租借给了土耳其一家俱乐部...

P46 粗体标题 bargain怎么被翻译成“售价”的...

P47 第一个足球图标那一行, non-league club被翻成“非英超联队俱乐部”,应为非职业联赛俱乐部,是级别很低的俱乐部,更何况那时顶级联赛不叫英超...

P48 第五行,守门员米德顿(16年去世RIP)原文只是说the forgotten goalkeeper,没有译者加入的“如今早已被遗忘”,查看德转,他出场次数不多,应该当时就属于坐板凳的球员?

P56 第一个完整的自然段,圣埃蒂安不是“一个'小俱乐部'”,它是一个miners' club,矿工的俱乐部...译者似乎把miner当成了minor,但看上下文的话这个误会本可以消除...

整理到这我觉得我太闲了...就这样吧。前面的错误我肯定没写全,后面小错还是有一些的,默认均匀分布吧...

《足球经济学》读后感(五):汝欲学踢球,功夫在球外

这书应该是我读的第三遍了,每届世界杯期间都会想起这本,拿来读一读,提醒自己是个热爱体育的人。又一届世界杯来临,揭幕战前一天,突然又想起此书,马上艾特了我的编辑,俩人一拍即合,端午小长假加了个大班,搞了篇解读稿,世界杯这样大的热点怎能不往上蹭呢?

我们普通人看球看的是体育运动,有的人却能通过足球看到经济学。两个颠覆性的观点令人脑洞大开,其一,足球是理性和可预测的。我们都夸大了足球的偶然性,忽视了它的逻辑性。经济学认为,足球是博弈论在现实世界中的最典型范例。其中,曼联和切尔西的点球博弈是我最喜欢的故事,还特意把当年比赛的视频找出来一观,就为看看曼联守门员那令人浑身发凉的向右一指。这就是两个高水平球队的博弈较量。赛场之外才是决定比赛的关键,功课做到什么程度决定了你考试的底气。世界冠军德国队拥有包括13000次点球记录的数据库。同样的数据库我们乒乓球队也有,包含对世界强手的发球、速度、落点、角度、失误的博弈统计分析。所以大家不要再骂国足了,差距摆在那,心里还没点数么。

另一个观点更加惊为天人:足球是一桩糟糕的生意。职业足球不是财大气粗的代表么?非也。球员转会市场上流通的资金量确实巨大,但是球队和俱乐部在这些交易中只不过是经了个手,自己几乎赚不到什么钱。2009年世界足球俱乐部收入排行榜,排名最高的皇马收入是3.25亿英镑。好像看着还行,但那要看是跟谁比了。英国随便一家航空业供应商,在外籍籍无名,不显山不露水,同年收入却有11.5亿英镑。这一家只能算是实业界的小公司,就足以碾压全世界所有的足球俱乐部。光不赚钱没什么稀奇,最绝的是这些俱乐部还常年不垮。不仅没垮,生命力还旺盛得很。英格兰几乎每一家职业足球俱乐部都经历了大萧条、二战、经济衰退,个个都是百年老字号,这可是一个无比稳定的历史。而自1912年以来业绩最好的100家公司如今已经倒闭了一半。像莱曼兄弟银行这样的金融巨头,2007年年营收是曼联的100多倍,最后却说倒闭就倒闭,而曼联今天桃花依旧笑春风。原因很简单,足球拥有全世界顶级的“品牌忠诚度”,看看中国球迷就知道了,无论球队的产品多么惨不忍睹,球迷总是不离不弃的。英国老话说:你可以换工作,可以换老婆,但是不能换球队。足球,与钱无关,它提供的是快乐。

关于足球的话题永远都说不完,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个长期无缘世界杯的国家来说,在遗憾和吐槽之外,更需要经济学家一般的理性思考。中国是不是一个热爱足球的大国,好像这是不需要证明的。但是现在看来还是有必要的,因为首先我们要坚信足球是可以用各种数据来定义和描述的。时至今日,我们依然不习惯用冰冷的数据来描述感性的足球,更没有像德国那样记录上万次点球的数据库。又是一个世界杯年,在热情高涨之时,不妨多留心一些数据和经济学视角。足球其实就是一个经济现象,它可以用数据来定义和描述。如果说体育让你看到球场之内,好戏不断,而经济学却能让你感受到球场之外,更有洞天。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