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暗笑读后感摘抄

暗笑读后感摘抄

《暗笑》是一本由[美] 舍伍德·安德森著作,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24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暗笑》读后感(一):记得不错的话,海明威戏仿地写了一本小说《春潮》来嘲笑这本小说。

记得不错的话,海明威戏仿地写了一本小说《春潮》来嘲笑这本小说。

在上海译文出版社海明威文集《春潮﹡老人与海》那本辑子里,吴劳提到了海明威写作《春潮》的背景,说明了海明威戏仿这本书(不过吴劳在提到这本书的翻译为《黑色的笑声》),并以之为嘲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暗笑》读后感(二):逃不出的国

“最伟大的冒险不是死亡,而是活着”——舍伍德·安德森

这是关于他的冒险

出生在旧港的布鲁斯,来到洛杉矶,在一家报社当记者,娶了个爱写小说的老婆,住着soho,典型的中产阶级。可是,有一天,他实在受不了这样的生活和游离的妻子,为了开垦自己内心未知的土地,他出走了,回到出生的地方——旧港,当上了一名油漆工。

在这里,他结实了同是油漆工的斯庞齐,就像个享乐主义者,虽然儿子摔断了腿最后不幸死去,女儿放荡不堪,但他似乎更懂得怎么生活:发薪水的日子跟老婆出去吃一顿,没事的时候跟老婆去“钓鱼”,滚一下草地。一介草人,你能否认他是生活的主宰吗?

最重要的是布鲁斯遇见了产主的老婆——艾兰,素不相识的两人,在第一次的眼神接触中,就酝酿了一场逃亡。

艾兰的老公,也就是产主——弗雷德,“标准美国有为青年”,经营者自己的产业,多年的夫妻,之间却有一道透明的隔阂,一把年纪了还没有孩子。最后妻子怀孕,孩子却不是他的,可悲。

最后,老婆跟人跑了,还幻想着她会回心转意,正在家里等着他。

结尾,黑人女佣的尖利的笑声散落一地。

最后最后的结局,谁都不知道,作者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

暗笑吗?神在背后暗笑,生活这个怪圈,没有人能够逃离的,转了一圈,你只会发现又回到了最初的地方,过着同样的生活。不如一头钻进被窝里,继续被生活强奸着。

《暗笑》读后感(三):相比于故事,我更喜欢这梦幻的语言

半自传性的小说,安德森拆分了自己的身份幻化成了书里的两位男主。他长篇的功力丝毫不亚于短篇,不过从结构上看,琐碎的分章分节是不是以短篇小说而闻名的作家的习惯呢?

安德森笔下的芝加哥,美国,给了我一种巴黎的如梦如幻的感觉。河边,黑人,白人,男人,女人,黑白的混织仿佛构成了一个棋盘,纵横交错,在棋盘上布局,移动,吃子,博弈。

安德森的文笔过于优美了。如小溪般缓缓流动,如夕阳般朦胧温暖,他怎么不去写诗?

先是一个男人逃离了自己的妻子的故事,再是婚外情的故事,剥离开落入俗套,嵌合在一起好像又超凡脱俗。

情节好像在这本小书里显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安德森的语言太美了,实在是太美了。

好像在我的心尖儿上画笑脸,在语言的魅力中,我忽视了情节的发展和流动,仿佛置身于美国的街头,注视着街上形形色色的人们,时不时的有老爷车开过,城市的喧嚣略显焦躁,可是看看河边的风景,那忧愁与烦恼就都消散云烟了。

斯泰因说:“她很喜欢安德森那双意大利式的深邃的眼睛。”

我说:“他那双大而有神的眼睛仿佛能看透路上的每一个行人,直接和人们的心灵对话。”

《暗笑》读后感(四):智能的暗笑

一直想读安德森的书,尤其是那一部《小城畸人》。在图书馆也没有发现它的踪迹,似乎也在暗示我要先从这一本《暗笑》来接近小城,安德森的小城故事哦!既然有点宿命般的联想,但是对一部文学作品而言,尤其是有点诗意的作品来讲,那就不为过了。正向见智者,你不会轻易冒傻气一样,胡乱说些,应该在一部作品面前该说文学而玄妙的话吧。

我很喜欢安德森的风格,不太长的书里,有着美国文学中所罕见的东西,缺少的不是美国式的幽默吗?不是,而是他不是在过分的调侃人生,而书中的男人布尔斯常常是暗笑,我把他不同场合的笑,归纳为扑哧一笑、无奈的一笑。他有点中式的哲学观,随遇而安;容忍妻子的行为,甚至有着早点逃离的潜意识,对于生活的家中环境他是难以融入的,更不能融入妻子的沙龙,总是以局外人状态,游走在妻子以外。另一个女人,艾兰有着欧式的传统,是知书达理娴熟沙龙的女主人,矜持而缺乏激情的生活在成功商人的身边,看似幸福,其实缺乏热恋与激情,甚至夫妻没有话题,更没有睡在一起。艾兰,在等谁吗?是的,这个漂亮的女人暗中蓄养着精锐,用无所期待而期待着,一个让他心动的男人。世界上的事,该发生的必然发生,艾兰的期待目标,就是布尔斯,那个在其丈夫厂里工作的异乡人,一个逃离家庭的男式“娜拉”。

感应,是存在小说中还是本能就在人们的潜能中。反正,艾兰与布尔斯都被彼此吸引了。在暗暗地期待中,慢慢靠近了,互相得到了。难道说,安德森是要证明,婚姻与情人一样的重要吗?还是感情高于一切?

这样的问题,是小说无尽的素材,安德森只是掀起了石榴裙的一角,只有经历的人,才会寻找那一番重要吧。人生总有选择,摆在面前,能够笑一笑生活,笑一下自己,也很智能。

《暗笑》读后感(五):我们究竟需要一个妻子,还是情人?

标题是真扯淡的,谁让出版社的确用这问句宣传本书。

本书讲述一个名为斯托克顿的男子离开共同生活多年但灵魂相距甚远的妻子,更名改姓为达德利回到儿时小镇,在那里邂逅同样处境的时为富工厂主妻子的艾兰,并与之私奔的故事。]

故事并不新鲜,结尾似乎很容易解读为:我们需要的不是妻子,而是情人。

可是暗笑啊,暗笑,谁在暗处笑谁?

书中数处对黑人的描写看似很突兀。当斯托克顿的母亲与同船过客暗生好意时,黑鬼在船首唱着的歌;当达德利离开妻子走在密西西比河岸顺流而下回到故乡时,黑船夫唱着"快,快,良宵不再!";当艾兰与达德利燕好只有丈夫弗雷德蒙在鼓里时,黑人女仆在厨房咯咯地笑出声音。

如果黑人代表原始欲望的话,不妨把书名解释成原生态的爱对现代"爱情"范式的嘲讽。书英文名为dark laughter,如此看来,译成"黑笑"更合适不过。

张爱玲说结婚就是长期卖淫。金钱交换美色,体液交换欲望。写到这里,耳边响起动力火车的歌"那些美丽的故事,最后爱会战胜一切。以为换到了永远,换到你再一次叛变"。我朝年轻人正埋身于水深火热的蜗居和裸婚中,现今一处住房已足够一场交换的筹码,达德利和艾兰的故事成为了现代童话,爱情战胜了地位金钱甚至是稳定的生活。故事的结尾二人开着旧汽车离开了小镇,并没有描述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

诚然爱情不当饭吃,但饭也绝对不当爱情吃。

恰巧最近读完另一本晔某深以为然的书,德裔美籍哲学家、心理学家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其中有一段唾弃在西方工业文明中爱情的消亡:"资本主义社会一方面是以政治上的自由原则,另一方面是以市场作为调整一切经济活动,因此也调节一切社会关系为基础的...结果就是现代人变成一种商品,体验到自己的生命力实际是最大的一笔资本,这笔资本在既定的市场条件下要给他带来最大的利润...人们失去个性成为巨大机器上一个可以随时调换的小齿轮,而自动机器是不会爱的,他们只想做一桩好买卖"。

<暗笑>中的确不难读出作者对工业文明的厌恶:"大河的敌人太聪明了,不是吗?他们一来就动手把河给拦断了。他们造起铁路,让大河失去生机...假设马克吐温回到密西西比河边,看见它往日的繁华就这样被铁路扼杀了,也许会悲从中来..."。

可恶的并不是机器,而是曾经弥漫的生命的气息不见了;可恨的也不是资本,而是主义的过度延伸对真爱的抹杀。机械化的交换并不能使人得到救赎,原始的爱的呼唤始终是内心所向。

所以,我们究竟需要一个妻子,还是情人?答:爱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