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第二个妻子读后感精选

第二个妻子读后感精选

《第二个妻子》是一本由阿约巴米•阿德巴约著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021-11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二个妻子》读后感(一):故事的梗概从来都不是生活的内核

这是一本写得非常精彩动人的小说,它具有双重的吸引力。尼日利亚作家阿约巴米·阿德巴约将一个很适合街头巷尾嚼舌根的充满劲爆主题的家庭故事从那些议论者、诽谤者的口中夺了过来,变成了一个主要由妻子讲述的婚姻生活的故事。这个故事如果缺少了身在其中的人物那些起伏的心理,那么它将是一个非常标准的劝分帖。因此这个故事原本的枝干,本身就充满了话题性。

它的另一重吸引力则在于,阿德巴约通过大量的妻子讲述与少量丈夫讲述,挖掘出了在那些几乎千篇一律的“从相爱到分手”式梗概下隐藏着的心理与时间,还有婚姻中的自我,婚姻生活中的细节与真相,以及种种经历带给的仅属于讲述者叶吉德的变化与精神,而这一点是无法普遍化的。正是这些东西使我们看到隐藏在一个八卦故事中的更真实的内核,如果说这本小说能在普遍意义上向读者提醒什么,这可能便是其一,人们所言谈的八卦,在当事人身上实则重逾千斤,人们所热衷的梗概从来不是生活的内核。

在处理发生在叶吉德身上这一桩沉重的往事时,阿德巴约的写法是非常高明的。小说的开始,叶吉德收拾好东西,放弃了她在这座城市的事业,车子驶上了曾经的爱人所在的方向。紧接着,故事没有直接进入重逢,一般来说,应该开始回忆与爱人相识的开始,但叶吉德开始回忆的便是婚姻中矛盾开始出现的时候:第二个妻子的到来。

这样便引出了这场婚姻故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生孩子。在人类的目前社会状况下,孕育下一代对于绝大多数婚姻来说都是最重要的事。在尼日利亚的社会文化中,孩子不光对于婚姻重要,而且对于一个家族来说也尤为重要,同时他们会认为,拥有孩子就等于拥有整个世界,所以生一个孩子不算,起码要有三个孩子才可以。当一对夫妻结婚多时还没有生育,他们的上一辈便会插手进来。尼日利亚实行一夫多妻制,虽然叶吉德与埃金不希望自己的婚姻也变成这样,但他们无法生育的事实却使得他们的长辈为他们的家庭中送来了另一个家庭成员,第二个妻子。

尽管中文版书名叫做“第二个妻子”,但小说并不是围绕第二个妻子展开的。毕竟,这是一个返回曾经的爱人身边、也是一个通过回忆重新回到爱的那一边的故事。实际上,第二个妻子在叶吉德的第一个孩子命名日当晚就死亡了,此后,叶吉德还要经历这个孩子的死亡,第二个孩子的死亡,以及第三个孩子的诞生与离别。当回忆的幕布拉起来、叶吉德来到现实这边与最后的孩子相见,彼此拥抱之时,读者会知道,本书的原名Stay With Me更契合它想要传达的意思。

《第二个妻子》读后感(二):在疼痛中成长的女性

一直以来,我对非洲的印象还停留在贫穷、肮脏、野蛮的记忆里,也一度觉得那里的贫瘠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同样也是精神上的。但在读过《第二个妻子》之后,我觉得那里和我的想象非常不同。

故事发生在一对高学历夫妻的身上,主要矛盾来自于个人的精神文明建设超过了这个国家的精神文明水平。原本信奉一夫一妻制的夫妻俩由于迟迟未能生育,不得不在家人的裹挟下开始一夫多妻制,丈夫被迫迎娶了第二位妻子,从而最终产生一系列不幸的后果。

故事中登场的角色不多,却个个特点鲜明、栩栩如生。对家庭、对妻子忠贞不渝却在婚前藏有秘密的丈夫;有着悲惨童年,渴望家庭和睦却逐渐走向病态的妻子。每个人都为了生活做出了相当大的牺牲,但婚姻的裂纹却越来越多。每个人看完心里都会有一杆秤,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无奈,每一次伤害地初衷都是来源于妥协和爱。

埃金迎娶第二个妻子是为了让叶吉德不再需要忍受自己妈咪给的压力,叶吉德从一个知识女性到相信迷信,相信先知能帮助她解决不孕的问题,直到最后埃金彻底走上错误的道路…

“女人生孩子,如果你不能,你就是男人”

在叶吉德四次怀孕的过程中,真正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第一次。一个人要有怎样的情绪和压力才会走到那一步,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最终也敌不过全社会的愚昧。在尼日利亚的世界里,女性只是附属品与生育机器。从书中来看,尼日利亚女性就是在生孩子、养孩子中循环,没有自己的事业,没有自己的生活。当叶吉德的邻居博卢妈说希望自己的女儿以后能成为医生时,只会遭到嘲笑,“她会在能怀孕的时候怀上自己的孩子”。

“没有血统的孩子什么都不是”

当一个孩子没有明确的血统,那么他或她就会被贬为任何东西—甚至是狗、女巫,或拥有劣质血统的怪异族人。这阐明了埃金被怎样的恶魔所引诱,做出了何等荒谬之事。为了维持家庭和自己的尊严,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为了叶吉德和生活能重回正轨,埃金选择了丢下自己的尊严。如果可以有第二个妻子,那为何不能有第二个丈夫。当生下来的孩子一个接一个的夭折,家庭走向了毁灭,不论是埃金和叶吉德的小家,还是埃金自己出身的大家。“没有血统的孩子什么都不是”,像一个命运所开的玩笑一样诅咒着这一家人。直到最终,夫妻两人可以直面婚姻间的伤痛,孩子才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家人和生命。

正如阿特伍德所说,这是一本充满力量、扣人心弦、令人着迷的小说,它深刻探讨了社会、家庭、孩子对女性的影响,是对女性精神的一次解放。小说对尼日利亚社会背景的讨论,对尼日利亚女性在婚姻中所承受的压力,生育对尼日利亚家庭的重要性进行了充分地探讨,全书一直在戏剧矛盾中推进着剧情,是一本相当出色的小说。

《第二个妻子》读后感(三):家人,远远不止于孩子

叶吉德和埃金是一对典型的尼日利亚夫妻,在衣服多妻盛行的尼日利亚,埃金却只娶了叶吉德一个妻子,只因两人大学便相识相爱,感情异于常人。但是在婚后四年的时间里,叶吉德也没有孕育一个孩子,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不断地压迫着埃金,因为在尼日利亚没有后代是不能继承遗产的。埃金的妈妈开始为埃金物色第二位妻子,对于叶吉德来说,压迫从这时才刚刚开始。

叶吉德没有想象到,不管爱情多么华丽、多么真实可触,却依旧承受不了没有子女的沉重。当爱情面临社会、家庭和长辈的重压,曾经美好的样貌开始破裂,坚实依靠的后盾会被折弯、消弭。这也是每一个曾经深陷爱情漩涡中的女子都会面临的现状吧,曾经总会以为拥有爱情就可以所向披靡,却在年岁渐长后被现实重重地捶打。

第二位妻子芬米的出现让叶吉德开始对孩子产生了强大的需求,她不想因为没有孩子就要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丈夫,她甚至觉得自己如果没有一个后代就无法在这个世上立足。叶吉德因着相信了神灵的启示,在山顶接受了神灵的祈福之后,身心自己会在一个月之内怀上一个孩子,哪怕她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和埃金同房。

当叶吉德突然和埃金宣布她怀孕了埃金的世界开始出现了裂缝,随着五位医生的诊断都说叶吉德肚中没有孩子,但是叶吉德依旧像真的怀孕一般开始拥有各种身体变换,埃金逐渐意识到后代这件事给叶吉德造成了多大的精神影响。叶吉德就这样患上了妄想自己怀有孩子的日子,随着时日长久,随着问题浮现,当叶吉德终于相信自己并没有怀有一个孩子之后,她失去了这个幻想中的孩子。

虽然这所谓的第一个孩子只存在于叶吉德的幻想中,它的消失也依旧对叶吉德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在那之后,虽然叶吉德终于如愿以偿陆续拥有三个孩子,但是却在不同年纪因为不同原因,孩子都最终离开了叶吉德。每个孩子的离去都仿佛带走了叶吉德身上的一部分,她不再是一个完整的她,她的人生被传宗接代所包裹。于她而言,虽然丈夫不会永远只属于她一人,但是她永远不必和他人分享自己的孩子。

可是孩子于我们每一个人而言,就只是后代这么简单的代指吗?不应该是这样的,我们应该让他们享有自己的人生,同时也让自己保留属于自己的人生。爱情和孩子都不应该绑架我们自己,你的故事并不是一定需要后代帮你去传诵,如果你足够优秀,就一定会有人记得住你。

不要盲目地随同那些观念,让孩子成为自己的附属品抑或是自己成为孩子的附属品,也不要让自己成为婚姻的附属品。当婚姻和家庭不再是温暖的港湾,每个人都应该鼓足勇气逃离那里,重新开始一段人生。

《第二个妻子》读后感(四):有的家人会伤害你的婚姻

《第二个妻子》这本小说发生的地点在尼日利亚,是一个非洲国家。从书中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得到一些信息,女性稍显不足的地位,政局的动荡不安,还有民生问题等。。。这些都在告诉我们,这个国家在传统,文化,政治上的一些落后。

但是,书中的故事围绕一对夫妻展开,跨越几十年的婚姻生活。让彼此之间从相爱,到猜疑,从伤害,到拯救,从拥抱,到分居,知道最后天各一方,彼此无法再重聚在同一个屋檐下。这是一种感情的疏离过程,也是爱的消亡史。

第二个妻子

7.9

阿约巴米•阿德巴约 / 2021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最开始,由于妻子多年无所出,婆婆出面为丈夫安排了第二个妻子。故事从这里开始打开一个悲剧的潘多拉盒子。

妻子抵触第二个妻子,而第二个妻子却不断挑衅。这是慢慢地【宫斗情】。我们可以看到大小老婆之间的博弈和拉扯。也可以看到妻子心中不断升腾的愤怒和失望。感情这回事,只要开始失望了,那个缺口就会越扯越大,更何况,他们彼此之间都不知道该如何修补。

随着对妻子不能生育子嗣的不断控诉,我们看到妻子已经被折磨的开始迷信。一个自恃受过高等教育的职业女性,被家族和所谓的传统折磨到放弃自我。从此,悲剧开始变本加厉的吞噬着她。

其实看到这里,心中不难想到也许问题出在男人身上。

丈夫对于自己的无力,书中并没有做太多的讲解,只是把大量的描述重点放在了妻子身上。也正是可以从这些隐喻的角度去发掘其实丈夫本人也是备受折磨的。

当他把弟弟拉入他们的婚姻时,他“算计”了妻子,也毁了妻子,更毁灭了他们的情感。

孩子一个接一个的出生,又一个接一个的离去。这样的打击是对妻子最大的毁灭。而这个时候,婆婆总是意味深长的诋毁、恐吓着妻子,她说——

我想婆婆这句话也像钢针一样狠狠地扎在了她儿子的脊梁上吧。

这些源源不断的伤害被施加在身,终于让妻子无法抵抗最后的那根稻草,在第三个孩子再患疾病时,她已经连续失去了两个孩子,她用一生换来的孩子,她已无法再承受失去。。。。

所以,对于她的离开,我虽感到无奈,但是我理解她。

《第二个妻子》读后感(五):愿你在与世俗接轨的那一刻,依旧得偿所爱

电影《道士下山》里,陈凯歌导演安排了一场戏来特意讲述王宝强于山中修道时的经历:那是一位女子上山进香,人人都说此庙有灵,心诚者都能得到神明庇佑,特别在“求子”这一块,总是能够得偿所愿,卦上显灵,说女人出门右转会有贵人相助。

女人想来也是百般路子都试过,可三年求子不得,又恰逢右方扫地的王宝强显得木讷老实,让人心生亲切。此处,导演给了一段意境十足的莲花盛开的梦境,梦醒之后女人下山,果然十月怀胎,诞下婴儿。

其实哪怕没有后来网上翻出的那段删减掉的地洞戏,观众恐怕也都能明白这个孩子不会是神明赐予,宝强梦中直插云霄的山峰,盛开灿烂的莲花,无不将指向唯一的真相:孩子乃是借种而来。

电影中处理这段主要为了强化宝强的稚气与对“性”初生的懵懂,并未刻意强调女人的来历与求索不得的无奈,甚至加上了两情相悦的桥段,可看客们仔细想想,那些百试百灵的“求子”签,真的都存在感情吗?

无后为大,母凭子贵,历史自古以来的女性生育史似乎总离不开痛苦与压迫,而仅凭能否怀上孕来判断一个女人是否合格,哪里只是一地一朝的事情。

《第二个妻子》就讲述了一个远在非洲的故事,在尼日利亚,至今仍有部分民族保留着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而年轻的夫妇埃金和叶吉德在结婚那刻便彼此保证,不会受到来自家族的干扰,永远只爱也只拥有对方。但结婚日久,他们始终没能生下自己的孩子,以多生多福为主旨的埃金家族终于忍耐不住,给埃金带来了“第二个妻子”。

其实作者阿德巴约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并未将二太太芬米作为主要角色,行文过半更是将其杀青,所以书名中的“第二任妻子”并不是指代某个具体的人,就像是在一夫多妻关系中“妻子”的非指向性定义,它更象征着一种符号,是夹杂在夫妻二人框架下的“第三种声音”,这个声音可以是埃金母亲和叶吉德妈妈们的逼迫与恳求,可以是民族价值观中根深蒂固的生育思潮,可以是周遭以子为贵的旁人们的讥讽嘲笑,也可以是叶吉德从内心深处渴望的成为母亲的愿望。它们合力摧毁了一个因爱结合的婚姻,可无论是在遥远的尼日利亚,还是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婚姻与爱情也从来没划过等号。

夫妻关系是个很难真正被理清的现实问题,他们的一见钟情,他们的婚礼誓言,他们希望拥有孩子的期待,和答应彼此不会因为未怀上孕而放弃的承诺,以及面对长辈一次次逼迫的共进退,都是当时当刻的由衷话。可我们又清楚地知道,时间是流动的,左右婚姻的条件并不只是你是否坦诚、你是否守诺,你有没有坚持心底的爱意这些纯粹的东西,而更多的是那些看似矛盾可又不得不共生的总和。

比如面对婆婆的低声恳求,叶吉德做不到像面对娘家来人时的决绝,因为这是她自生母死后唯一愿意称呼妈咪的盼子心切的好母亲;比如二人可以在对待芬米时保持相同的冷漠与无视,又不得不接纳这个以“传宗接代”为使命的家庭新成员;比如埃金深知那一次谎言会在自己与妻子之间隔开永久的深渊,但谎言的起因不过是他心疼自己的妻子因不孕而变得低落与萎靡。

世上最难回报的本就是爱。夫妻也好,母子也好,当一个个体必须去面对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顽疾所形成的指责与创伤,爱越深,而痛越深。

阿德巴约是个很会说故事的作者,她在大半的时间里都在隐忍这些暗流涌动的矛盾,通过不断变换的人物视角,埃金、兄弟多顿、妈咪、叶吉德、芬米以及夹杂其中的亲朋好友,都在以单元剧的形式出现在各自的故事当中,他们自持立场,各有苦衷,但少有激烈,面上的波澜不惊,掩盖不住内心早已兵荒马乱,寸草不生的困局。

埃金知道自己才是性无能的一方,看着妻子在压力下凋零,甚至用一种近乎魔怔的假怀孕状态骗过所有人包括她自己,不敢站出来,也无法躲过去,只好用“借种”这个古老而又蛮荒的手段来拯救彼此;

叶吉德自母亲死后,到第一个孩子夭折,体会到永久不散的孤独,自“奇迹山”许愿过来,她强迫自己答应妈咪、接纳芬米、接受孩子接连死去的事实,可一退再退依旧填补不了内心的缺口,对孩子的渴望以及对家庭的捍卫让她变得偏执与分裂。她慢慢放弃了争吵,失去了曾为一头母狮子样的骄傲与力量,她将对母亲的思念,对丈夫的亏欠,对孩子的无力都背在身上。毕竟如果所有人都说你错了,那么对的,也是错了。

阿德巴约步步紧逼的心理戏,在每一个夜深人静的自白,或是人物回忆时荡起的涟漪里越来越沉重,看客们足以从悲伤里见证,为何一段看似完美的结合,会渐渐凋零。

什么是悲剧?除了将完美的东西打碎给你看之外,还有就是,赐予明明一无所有的人一个难以企及的梦想,他努力地踮起脚,却发现连触碰都是奢侈。就像本书中叶吉德最大的灾难,不是步步紧逼的二房,不是毫无感情的娘家,不是周遭的诋毁与嘲笑,而是——让一个处女,让一个从未了解“性”之为何的女人,怀抱着“拥有孩子便拥有了全世界”的执念。

死结难解。叶吉德在多顿的口中得知,原来自己罪孽深重的“借种仪式”都是丈夫一手操办,那种荒唐感是无言的,她无力去对峙,也因对孩子的期待而无法放弃,终于开始一次次渴望在与小叔子苟合时被丈夫撞破,得以从一段无法自拔的求子之旅中解脱。终于,她得偿所愿。

离别是平静的,哀莫大于心死。叶吉德自幼失去了母亲,因无法生育失去了妈咪的疼爱,又连接失去了三个本不该出现的孩子,苦苦追求的一切,最后都擦肩而过,而赌上的,还有对丈夫的信任,对婚姻的眷恋,对爱情的缱绻。

即使阿德巴约最终给予了一段较为完美的收场——那个当初叶吉德离家时以为去世的女儿,在多年后发现还在人世,一家三口兜兜转转破镜重圆——但在这件甜蜜的外衣之下,依旧是无法补偿的爱情与青春。

婚姻无法单纯以爱情作为考量,因为再神圣的东西落地后,也免不了承受世俗,这是我们都知道的事情。可在爱情之外,让掺杂的杂质越少,让本可以避免的谎言越少,让牵绊与阻力越少,或许才能给婚姻越多的报偿。我们希望,人人可以在爱情里看到真相,人人也可以在婚姻保持骄傲。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