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孔子》读后感100字

《孔子》读后感100字

《孔子》是一本由何燕江著作,39.00元出版的2010-1图书,本书定价:486,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孔子》读后感(一):又爱又恨又怜的孔子

第一次全面的看到孔子,看到春秋时期的生活状态。其实,一直以来都不明白孔子为什么会遭到“批判”,又为什么会得到“推崇”。带着这个大问号,读的很慢,反复的品味。渐渐明朗之余,却又由此生出对“老聃”的极大敬佩和好奇。

《孔子》读后感(二):假如我是君主,我依然不会重用孔子。

孔子在他的那个年代就已经被称为圣人,而圣人就类似我们所说的“神”一样完美的人,可惜在他的那个年代并没有被人看好。孔子周游列国也几乎是被人赶着走,而所经过的所有国家无一例外的否定与拒绝了孔子的治国方法,其实他的方法的的确确可以使国家富强昌盛,可惜孔子生错了年代,在那个礼崩乐坏,下臣制上的时代,孔子的治国理想根本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人们只是把孔子当神一样供养,也仅仅是供养而已。

老聃也就是大名顶顶的老子曾经教导孔子,希望他顺势而行,掩藏锐气,也许孔子到老才懂得其中的深意。当时把持国政的季孙家为孔子所不耻,虽然季孙控制鲁权却把国家治理得富强。而孔子所依帐的鲁君却是一个十足的昏君,也不曾重用孔子,仅命其教书育人。后来鲁君被季孙逼走,季孙念孔子有治国之才愿委以重任,但孔子却决然拒绝,并毅然离开,究其原因仅为季孙下制上不合周礼,却未看到季孙治国有方。与此矛盾的是孔子认可管仲弃其主追随齐桓公助其称霸,假如他真心为国,为何不放下礼节而委身报国呢。

孔子在那时确实是罕见的奇才,年少时就精通六艺,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全面的学者。但他对自己的家事却从未关心,导致其离妻数十年,妻子含恨而终,而对自己的儿子也极少关心,圣人自己培养了无数才学兼备的人,提倡家庭和睦,可自己却作得非常失败,以至于他自己在终老前都在怀疑自己这一生究竟是为了什么而活,也许圣人都是孤独的,而这个世界尽善尽美也只是人们美好的愿望而已,其实孔子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只是他过分重视自己的原则而最终放弃了,假如他生在当下,相信也不足为用。

孔子的一生让我想到了不会处世陈景润,一代数学天才,却被无数人当标本一样供奉,这也充分说明了中国人在行事时要更加注重顺势而行,而仅凭满腔热血和一身才华是不足以成功的,而成功的定义就是要达到即定的目标。

通过这几百页文字,我看到了一个才华横益的孔子,一个落破失意的孔子,一个立志为民的孔子,一个处处碰壁的孔子。一个桃李满园的孔子,一个孤独一生的孔子。假如以成败论英雄,孔子成功了,也失败了。

历史往往搀杂虚假,更何况是几千年前的历史,假如这一切都是真的,我愿意认同孔子是千百年中华民族最伟大的人。假如我处于那个年代的君王之位,我依然不会重用孔子。

《孔子》读后感(三):儒家思想的精华在于用“礼”来模糊人权,糟蹋人权

孔子尽管被儒家传人尊为是鼻祖,是儒家学说的开创者,又被后世的许多人美誉为是平民教育的首创者,但是儒家学说的源头与核心内容却是周公所制定的《周礼》,而《周礼》的本身就是一部完整的维护王朝统治的纲常制度。所以,不管孔子为其增添了“成仁”,孟子为其增添了“取义”,还是后世那些名儒、耆宿为之增添了多少诸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内容,然而儒家学说都始终没有跳出为统治阶级效命的范畴,其根本的性质仍然是一种依附于皇权加官权的文化,所宣扬的仍然是一种极端的实用主义加机会主义的人生哲学。

任何依附于皇权加官权的文化的根本出路,只能是全心全意地为皇权加官权服务。在阶级社会里,文化为皇权加官权服务的根本途径,就只能是愚昧和麻醉被统治者,通过对被统治者进行思想麻醉和精神控制以及性格上的弱化,以达到接受、甚至是顺从地接受统治者的统治的目的。

儒家就是儒犬,是为了皇帝服务的虚伪君子的代名词!满嘴满篇仁义道德,全心全意吃喝嫖赌,天天呼唤礼义廉耻,时时不忘坑蒙拐骗

一两句说不清楚,有些词发不上来,详情可百度 文有第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cf4c430102e0yx.html

透过虚伪看本质,儒家能代表先进文化吗?儒家能给中华民族带来富裕繁荣吗?儒家能在世界文明的竞赛中成功、胜利吗?纵观历史,答案都是否定的。

儒家思想的精华在于用“礼”来模糊人权,糟蹋人权。将社会分成严密的有利于封建专制的等级奴隶式思想制度。 将法律的社会地位逐渐降低乃至边缘化,让生存在等级社会中 最底层的人沦为“礼教的奴隶”。

儒家礼法治理下的社会,法律性同虚设,司法依附行政,平静的外表下隐藏着巨大的腐朽和无序,动乱一触即发,可万历十五年,一切都显得盛世安详,丝毫意识不到三十年后即将发生的一切。开朝的筚路蓝缕励精图治总是不可避免地走向陈腐没落积重难返,如何避开这个被诅咒的历史怪圈?只在于我们是否有尝试的信念。只在于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尝试的勇气。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